◎/赤壁市教育局局长 徐德福
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既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确定的重大战略任务,也是加快实现区域教育现代化,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质量教育需求的重要战略举措。赤壁市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试点为契机,大胆创新工作思路,把农村教育发展作为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突破口,全力推进乡村教育优质发展一体化,走出了一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特色之路。
近年来,赤壁市农村教育取得了显著成绩: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从根本上保障了农村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益;免费义务教育的实施,进一步巩固扩大了“普九”成果,确保了普及率,解决了辍学率高的问题;随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推进,农村学校通过撤点并校,学校布局更加合理,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危房改造工程、教育信息化工程的相继启动,使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进一步提升。
但是,受诸多客观因素影响,农村教育依然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教育条件不均等。农村教育仍然薄弱,办学条件、师资水平和城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农村学校危房尚未彻底消除,办学设施差、教学设备落后,缺少活动场地、活动器材,教师学历结构不合理,教师学科配备不齐全,教师年龄结构偏大等。二是教育质量不均等。农村学校课堂教学效率普遍不高,新课程改革的理念难以落实在课堂上,落后的教学理念、陈旧的教学方法使得课堂教学高耗低效,课堂难见新气象,一些教师难以将新课程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应试教育依然盛行,出现重智育、轻德育、忽视体育的现象。三是教育机会不均等。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的相对落后,导致农村学校学生通过考试进入高一级学校受教育的机会减少,从而使农村学校学生和城区学校学生受高一级教育的机会不均等。
2011年,赤壁市被确定为湖北省第二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试点县市,全面提升农村教育水平刻不容缓。2011年5月4日,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到赤壁市调研教育工作,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十分关心,要求赤壁市重点研究如何让更多的农村孩子享受优质教育,并力争出成绩、出经验。赤壁市委、市政府根据这一要求和全市教育实际,认为全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瓶颈在农村,只有农村教育均衡发展了,才能实现真正意义的县域义务教育均衡,才能让更多的农村孩子享受优质教育。在此背景下,赤壁市提出了“乡村教育优质发展一体化”这一概念,其主要内容是通过整体推进全市农村学校建设,促进镇小、村小的教育教学设施、课程设置、教师管理、教师培训、教学教研、考试测评一体化,并逐步实现教育质量和评价体系的一体化,使全市农村教育成为一个均衡优质发展的教育体系,最终实现让每一个农村孩子都能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目标。
落实领导包保机制,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的“乡村教育优质发展一体化”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包括教育部门、规划建设部门、农业部门、文化体育部门等和各乡镇人民政府,市领导实行包学校、包项目、包落实。落实经费投入机制,市政府按政策要求全面落实教育发展和项目建设所需经费,将项目建设资金纳入财政预算,优先予以保障;足额征收城市和地方教育附加并全额用于教育发展;将土地出让收益中按比例计提的教育资金用于教育,重点用于农村学校建设;成立专门的办公室,配备工作人员5名,拨付工作经费30万元。落实工作督导机制,实行市政府、教育局和乡镇三级督导,把“乡村教育优质发展一体化”作为乡镇部门工作和主要负责人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深入农村学校了解、督促工作进展,为教育系统广大干部教师加油鼓劲,市四大家也多次组织视导教育,在全市形成了推进“乡村教育优质发展一体化”的浓厚氛围。
科学做好布局调整规划。将农村学校的建设纳入农村建设的整体规划之中,并综合考虑人口、交通、城镇化进程、地理环境等因素,按照“小学向片区集中,初中向镇区发展”的总体思路,合理设置学校。原则上每个乡镇设置一所寄宿制初中、一所中心小学和一所公办幼儿园,适龄人口较少的乡镇设置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农村小学视区域人口密度和服务半径设置一定数量的完全小学,在确保小学服务半径不超过3公里的情况下实行联村办学,方便学生就近入学,降低人民群众的教育成本。科学做好校园布局规划。由政府统一出资为76所没有土地证的学校办理了土地证,确定产权归属,为学校建设发展奠定基础;根据各中小学现状,综合考虑服务区现有居民情况及今后发展趋势,为每一所学校制订长远办学规划、校园布局规划。科学做好项目建设规划。学校近期项目建设规划有具体的内容、明细的工程量及资金预算。
严格执行《湖北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试行)》,按照“科学规划,分步实施;统筹兼顾,协调发展;软硬兼施,全面提高;突出重点,追求效益”的原则,整合项目及资金,统筹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农村教师保障性住房建设工程”“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加快农村薄弱学校改造步伐,全面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抓好校园环境建设,重点加强对学校校门、围墙、道路、绿化等的维修改造和校园设施建设;抓好教室标准化建设,将教室标准化建设项目工程分为健康教室维修改造、屋面防水工程、外墙装饰、设备采购四大块,严格按照工艺流程及质量要求进行标准化改造,同时做好学生课桌椅、讲桌、黑板等教室通用设施的更新与维护;抓好教育教学功能室建设,加强农村学校和城镇薄弱学校实验室、图书室、计算机教室等功能教室建设,重点加强农村学校信息基础建设;抓好生活设施建设,以“四个创建”活动为重点,强化农村寄宿制学校后勤管理,加强“十有八配套”建设,推进学校后勤保障均衡发展;抓好校园文化建设,重点建设好教师文化、班级文化、活动文化、制度文化等,努力形成良好的教风、班风、学风和校风。开展孝雅校园、书香校园和科学校园“三园”创建,提升学校内涵,彰显办学特色。
实施“出一进一”的农村教师补充机制。每年公开招聘100名以内的优秀大中专毕业生充实到农村学校,以解决农村学校师资力量薄弱、教师年龄老化、学科结构不合理等矛盾,实现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2011年赤壁市共招录优秀大中专毕业生90名,全部补充到农村学校(幼儿园)任教。完善“两化一常态”的农村教师培训机制。促进教师专业化和课堂效率最大化,把教研和培训变成一种常态。2011年仅参加省级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等培训项目的农村教师就达500余人次,参加市级培训的农村教师多达3000余人次。建立“两结对一流动”的农村教师交流机制。“两结对”是指城区优质学校和农村薄弱学校结对及优秀教师和教学新手结对,“一流动”是指城区学校和农村薄弱学校之间管理干部和教师的双向流动。落实“两建一倾斜”的农村教师关爱机制。即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新建和改建教师周转房,为学校教师免费体检,建立健康档案,待遇向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倾斜,稳定农村教师队伍。每年为农村教师新建和改建周转宿舍200套解决住房难问题,每年为农村教师进行一次免费健康体检,每月提供人均100元的特殊津贴。强化“两性一公开”的教师评价机制。突出评价标准的科学性和结果运用的激励性,公开评价结果,把评价结果作为评先表模、晋级晋职的重要依据,并与30%的奖励性绩效工资挂钩。
扎实开展“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工作,认真落实省教育厅要求,开展教学大比武,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师业务基本功;全体教师参与家访,全体学生家庭必须走访,通过家访密切家校关系和师生关系,为教育发展创造和谐环境。扎实开展有效课堂构建活动,结合新课改,突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教法改革和学法改革,努力提高课堂效率,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同时积极组织开展“五比四评”教学大比武活动和校本教研活动,全面提升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智慧,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扎实开展“联校助教”活动,组织10所城区学校与12所农村学校开展“联校助教”,以城区8所学校的8个不同学段学科为龙头,带动24所农村学校的相应学科教师成立“学科互助组”,并继续开展教师间的“青蓝工程”互帮互助活动。着手建立农村学校教育链,以中心学校为链条,以村小、教学点为链点,链条学校与链点学校全面实施教育教学设施一体化、课程设置一体化、教师管理一体化、教师培训一体化、教学研究一体化、考评一体化。扎实开展“对口帮扶”活动,以强校带弱校,送教下乡。扎实开展“孝雅”教育活动,坚持从“孝雅”教育入手抓好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开展民族精神教育,加强学生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以高雅的文化氛围感染学生、陶冶学生。继续扎实开展“六学六好”和“我是家庭安全文明小卫士”等活动,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推进“孝雅”教育。将“孝雅”教育渗透于课堂,开展课题研究,形成“孝雅”教育的长效机制。
号召全社会做好关爱农村学校学生工作,重点做好五个“确保”:确保学生不因贫困而辍学,2011年仅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寄宿生生活费补助就达1518万元,资助学生21690人;市政府出资创办宏志班,每年招收100名家庭贫困的小学毕业生,除了免除一切费用外,还每人每月补助100元生活费;社会团体和组织如工会、妇联、共青团和市奖学助学基金会等每年都组织捐资助学活动;企业、个人也积极捐资助学。确保学生不因健康问题而辍学,加大对市特殊学校的投入,保证三类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95%以上。确保学生不因学习困难而辍学,要求各学校建立一对一的师生帮扶机制,确保帮扶效果。确保学生不因监管不到位而影响学习,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多、家庭监管缺失等现象,充分利用村委会场地,努力办好“五点半”学校,安排专人认真组织、督促“五点半”学校附近学生每天放学后自觉到学校学习和活动。确保学生不因条件不均衡而不能享受优质教育,对农村偏远学校和薄弱初中采取加10-30分录取赤壁一中指令性计划生的政策,2011年全市共有2065名学生获得优录加分,其中67名农村偏远学校和薄弱初中毕业生因优录加分进入了赤壁一中就读。
“乡村教育优质发展一体化”在赤壁市的整体推进,使全市教育显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活力。布局调整更科学。全市农村学校由115所调整为现在的61所,其中初中15所,九年一贯制学校5所,小学41所,另有农村幼儿园40所。教育条件更均衡。近两年来,全市农村学校建设共计投入资金12000余万元,其中首批18所农村学校的标准化建设投资约3600万元,完成项目工程69个,改造教学楼26栋,建健康教室532个,添置学生课桌椅12730套;农村学校校舍安全工程投资约4533万元,完成新建、改扩建项目46个;教师周转宿舍投资2325万元,新建及维修改造教师周转宿舍653套;改扩建农村幼儿园19所,投资1764万元。教学质量更优。赤壁市高考、中考成绩在咸宁市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农村学校的教学质量也不断提升,有的农村学校重点高中升学率高达30%。社会反响更好。办学条件的升级,校容校貌的改善,教育资源的均衡,教育管理的规范和教育质量的提高,使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大幅提升。目前,全市农村教育正呈现出快速、均衡、优质发展的良好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