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侯辛锋
在郧西一中,6年前即便是特级教师的课堂,也常会有四五个学生打瞌睡;而现在,学生上课睡觉的现象已悄然绝迹,课堂活力四射,学生积极参与,师生乐在其中。这一看似不起眼的改变,却体现了课堂模式的深刻变革。“课堂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教师要点燃学生学习的激情,让课堂焕发生机与活力。”校长张万洲是湖北省中学数学特级教师,他喜欢上课,深知课堂改革的重要性。2011年,他以身示范,在郧西一中推动了一场深刻的课堂改革,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2005年9月,张万洲从郧西三中校长调任郧西一中校长。郧西一中曾经有过辉煌的成绩,如何续写辉煌无疑成为张万洲必须面对的问题。
“一中过去的辉煌靠的主要是资源优势,学生择优录取,老师择优录用。有这样的条件,一中如果不能取得好成绩反倒是不正常的。然而,随着地市级高中招生规模的扩大以及教师流通渠道的畅通,我们的优势将不复存在。”张万洲从辉煌中看到了危机。
同时,学生上课睡觉这种在传统课堂上早已见怪不怪的现象强烈地折磨着他。毫无疑问,老师们的工作态度没有问题,他们十分敬业,有强烈的责任心和奉献精神,不惜牺牲自己的业余时间,生怕漏讲一个知识点而影响学生的前途。可是,仅仅有责任心和奉献精神就能办好教育吗?
从教20多年的副校长汪宏升也厌倦了传统课堂。2004年,教育部启动了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汪宏升觉得太有必要了。这种必要性不是因为课改体现了国家意志,而是来自自己的切身体会:老师讲课累,学生听得睡,不是人的问题而是方法的问题。学生上课睡觉是对课改的一种“无声的呼唤”。
两位校长和学校党总支书记廖德军交流后,三人很快达成了共识:一中要想继续辉煌,必须进行改革,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现状,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成长还给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服务。不然,不仅学校发展将进入死胡同,更对不起起早摸黑、每天学习工作达十几个小时的全校师生。
动了改革念头的张万洲没有贸然行动。改革需要激情,更需要理性,要大胆假设,更要小心求证。即使摸着石头过河也得先确定河里边有石头——好在有人已经过河了,看看别人是如何过河的,无疑可以获得很多启迪。
从2005年秋季开始,学校管理层和部分班主任开始频繁外出参观学习,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广东、贵州,只要听说哪里课改做得好,他们就会登门学习。
>>教师参加课改培训
梅桂萍是外出学习比较多的老师,现在谈起参观的感受,她依然十分兴奋:“各个学校的具体做法都不尽相同,但是给我们的震撼是相同的。那是一种跟我们完全不同的教学模式,每参观一所学校我们都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看了这些学校,我们开始反思自己,觉得以前对学生的控制太死了,没有考虑到要给学生自由发挥、自由成长的空间,没有想到学生自己可以教育自己、管理自己。”张万洲的观念也在参观学习中迅速转变,每次考察回来他都要求老师写总结,并在全体教师大会上谈自己的感受。在张万洲看来,不改变老师的观念,课改将事倍功半。只有老师从内心认同了课改的理念,改革才会水到渠成。
几年的参观学习下来,推行课改已经成为学校管理层的主流意见,大部分老师也从心理上接受了课改理念。但是,“衡水模式”“洋思模式”“杜郎口模式”……该学哪一个?“‘比猫画虎’学到的仅仅是表象,是形式。教育的革故鼎新实质在于唤醒学生生命个体的自觉意识,只有围绕这个目标,结合学校实际走自己的路,课改才能成功。”对郧西一中的课改,张万洲心中已经有了比较清晰的路线图。
2009年秋季,湖北省全面启动高中课改,梅桂萍和其他几位老师也开始在自己的班上和教研组里摸索着开始了自己的改革。他们把班级分成若干小组,实行小组式学习,编制导学案,以学生自己学习、讨论、展示、点评为主,控制老师上课时间。这些尝试,预示着一场大变革即将在一中上演。
2011年2月,刚开学不久,张万洲就带着学校领导、教研组长和学科组长共45人到昌乐二中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学习。这一次,他们学得特别细致,每天与学生一起生活、一起学习,参与学生全天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晚上学生休息了,他们就挤在房间里热烈地讨论,总结一天的收获,畅谈自己的感受。
一回到学校,张万洲就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在全校推行自主教育改革,将教师请下讲台,将其讲课时间限制在15分钟以内,让学生担纲课堂的主角。让人意外的是,他让高三年级充当了改革的领头羊。“我坚信课改一定是好的,一定能成功,除非是假改革。高三不改,就是做戏,就是假改革。”铁了心搞课改的张万洲,时刻保持着清醒,他知道决心不能解决具体问题,改革必须有方法上的指导。所以学校从昌乐二中请来以副校长张申带队的专家团,为全体老师诠释昌乐二中的教育理念,分学科展示高效课堂,并手把手辅导青年教师打造自己的高效课堂。看到昌乐二中的高效课堂成功“复制”到了自己的班上,老师们信心大增。
可是专家一走,许多老师发现自己又不会上课了。本来看着很简单的事,离开师傅自己做就走了样:本该由学生讲的内容,自己一讲起来就收不住;学生讨论往往达不到预期效果;交流展示环节经常会冷场……原本充满信心的老师,现在打起了退堂鼓;本就积极性不高的老师,更是为拒绝改革找到了多种理由。
其实这件事恰恰说明,老师讲得再好,学生也未必能掌握,只有让学生自己去实践,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张万洲看到了这一点,他和汪宏升等改革的核心力量一起,用这件事去开导老师,为老师打气,和老师们一起寻找问题的所在和解决办法。
身边的榜样更有说服力。专家走了,那就发动“土专家”来以身示范。梅桂萍临危受命,和欧阳孝安老师一起,各自在自己的班里组织一次班会,并请全体老师观摩。这次班会不采取老师站在讲台上说教的传统方式,从主题策划到组织形式全部交给学生自己。学生早就在盼望着这一天,他们没有让人失望,最终呈现在全体老师面前的,是两场充满人情味的生动的班会。廖德军看后连说几次“太感动了”,其他老师也再次获得了信心:不是我们的学生不行,也不是老师不行,只是万事开头难。
课改不可能一帆风顺,这一点从一开始张万洲就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而且他认为,课改真正的阻力在老师而不是学生。课改释放了学生的生命活力,他们一定是欢迎的。但是老师不一样,他们或担心少讲会影响学生的成绩,不敢改;或者喜欢讲课的过程,不愿改;或者找不到正确的方法,不会改。学生是学校最大的资源,要进行彻底的课改,就应该发动学生的力量,让渴望课改的学生主动参与进来,去推动不敢改、不愿改、不会改的老师,而不是等待“被改革”。
于是,在“郧西一中大讲堂”的讲台上开始出现了学生的声音。他们与老师同台亮相,畅谈自己心目中理想的课改,揭露课改中存在的问题,交流课改的收获。他们用自己深刻的思想、良好的台风和精彩的演讲,再一次给老师们“上了一课”——我和你是平等的,我有自己的思想;我已经长大,许多事我可以自己做;我尊重你,你也要尊重我、相信我。
更多的学生没有机会登上讲台,但是每个人都参加了“我看课改”主题征文。征文被发放到全体老师手里,大家一篇一篇地读。
一位学生写道:“以前,老师总是站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课,学生听得云里雾里,学习很被动,结果老师一张嘴就唱起了催眠曲,班上的学生睡倒一大片。现在我们的课改就是要改变这种情况。以前上课像我们小时候生病了要去打针,大家都极不情愿;现在的课堂则像我们小时候四处去找妈妈藏起来的糖吃。不用说,主动学习的效果定要好出数倍。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希望同学们都能变成‘乐知者’。”这些发自学生内心的话,对老师而言是一种无形的动力。
也有一些学生会指出课改中的问题。“课改最根本的问题有两个。第一是老师和学生的观念。学校必须组织相应的课改培训,改变过去的思想观念。思想是一切实践活动的原动力,只有打破思想上的禁锢,我们才能发挥出无限的创造力。第二是学校的后台运行机制。昌乐二中的教育改革之所以能够成功,不仅是因为他们从老师和学生的身上、从课堂上取得了成效,更是因为他们改革的背后有一套完善的、强有力的后台运行机制。”“现在的新课改要求学生自己学、自己讲,但学生的能力毕竟有限,有些比较深奥的知识光靠学生自学还无法理解透彻,结果有些问题就遗留下来。所以,我认为有些时候,老师应该解答一下同学们的疑难问题,特别是每节课下课前的几分钟,老师应该用简洁的语言总结一下这节课所学内容的重点、难点。”这些问题实实在在,解决这些问题就是推动课改。师生良性互动,让郧西一中的课改更加贴近实际,也有了更强劲的动力。
课改的力量在逐步壮大,张万洲进一步提出“两个改变”:一改老师求稳怕变的心态,二改老师以不变应万变的习惯。每周例会,80%的时间用来谈课改,不但请赞成改革、取得成效的老师讲,也请有不同意见的老师讲,大家开诚布公,只谈问题。张万洲明确表态:大家尽可以放心去改,如果按照学校要求改出了问题,一切后果由学校来承担!因为“正确地执行一个错误的决定带来的危害远远小于错误地执行一个正确的决定带来的危害”,更何况学校每一步改革、每一项措施都经过了严密论证和风险评估,所以张万洲有足够的底气作这个担保。同时,在全校开展“高效课堂大比武”,老师人人主讲“高效课堂过关课”。每听完一节课,老师们或探讨细节的处理,或质疑目标的达成,思想的火花在闪耀,教育的理念在不断更新。“高效课堂大比武”活动增进了教师之间的交流,促进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经过半年多的努力,郧西一中的课堂改革逐步走上了正轨,成功构建了以小组为基本学习单位、以导学练案为学生学习路线图的五环节(读书自学,自主探究;完成学案,训练应用;分组合作,讨论理解;展示点评,总结升华;总结反刍,当堂检测)课堂模式,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事。
课堂改革的成功,只是课改成功的第一步——用汪宏升的话说,课改要先做减法,再做加法。破解课堂改革的难题,就是做减法,是抓主要矛盾。课改是系统工程,迈出成功的第一步后,应该逐步关注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改造课程,改造管理,打造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全面发展和持续发展的学校核心文化。这就是加法。
作为校长,建设学校的管理文化、优化学校运行机制是其核心工作之一。张万洲喜欢读管理学的书,中山大学曾伟教授《领导管人,流程管事》一书让他印象深刻。他把这本书买来送给学校管理层,大家一起学习、讨论,并以“人事分离,领导管人,流程管事”的基本思想来推动学校的制度革新。
2011年下半年,学校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完善与课改配套的各项制度上来,对分配制度、人事制度和管理服务机制等进行深度改革。
分配制度改革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体现多劳多得、优劳优得、效益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学校制定并完善了《郧西一中内部分配制度改革方案》,在分配上实施“两个倾斜”,即向教学一线倾斜,向管理人员倾斜。从教学常规“六步骤、八环节”入手,重点检查合作课、自主课纪律、做学案、批阅学案、辅导、个性化备课、检查学案订正等七项内容,按岗位工作性质、工作量、工作辛苦程度等多个指标进行考核计酬。
人事制度改革围绕课改需要设岗,引导教职员工积极投身到教学改革之中。完善教师选考招聘方案,在坚持业务水平考试的前提下,注重实绩和能力考核,强化师资队伍建设。竞争上岗,分层依序择优聘任,突出重点,兼顾一般,为更多的教职工提供历练以及事业成功的机会,加快教师队伍建设步伐。公开后勤岗位、职责、待遇,竞争上岗,改变后勤服务工作岗位的获得方式,打造优秀的后勤服务团队。合同管理,强化责任和危机意识,不断优化教职工队伍。
为配合新课程改革,学校制定了《郧西一中班务管理手册》,实行“领导管人,流程管事”的民主管理机制,明确了班主任工作职责、学生自我教育岗位职责。实行“开放式课堂”督导检查,学校领导、年级(处室)主任、教研组长、年级学科组长组成四个检查督办小组对各学科合作课实行“推门式”督导检查,同时制定了《学生自主学习检查人员值日表》和《自主学习检查表》,实行大办公制度,抽调教导处、政教处办公人员,充实到办公室,组成学校行政管理小组,加强对学生自主课、合作课、周末考试课的管理,对自主学习课和晨会、自习课的考勤、纪律情况,逐班登记、确认、检查、通报。通过严格检查考评,对学生学习表现、自我管理、操行评定进行全面管理,日清周结,确保学生学习生活井然有序。
变原来的个体评价为个体和集体评价相结合、定量和定性评价相结合。以一个备课组为基本考核单位,教学工作的好坏和整个考核单位都有关系,以此促进教师合作,落实同步教学,让每个人的优点在群体中放大,实现整个群体优势的最大化,全力确保课改顺利推进,确保学校的发展后劲。
所有的改革只有一个目的,让学校所有资源更高效地为学生发展服务。而学生在这个自由度一步步增大的环境里,爆发出了前所未有的生命活力。
>>学生参加小组讨论
张旭,这个登上“郧西一中大讲堂”讲台的女孩,在学校刚开始实行课堂改革时,轮到自己点评就脸红心跳,声音发抖,可是现在她不仅可以从容不迫、落落大方地当众演讲,还通过竞聘担任了班长。记者问及班长是否好做时,她告诉记者刚开始有点难,但是现在班长只需要负责检查、监督工作和应对突发事件,因为班级管理已经进入良性有序的运行轨道。小组不仅是学习的基本单位,也是自我管理的基本单位,小组长负责具体管理事务,从纪律、卫生到寝室管理,事事安排到人。老师放手后,由于被尊重而激发的自觉意识,使得学生学会了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既为自己成长努力,也为集体荣誉奋斗。
课改不仅解放了学生,也解放了老师。获得解放的老师,将更多精力放在了促进自己专业成长、为学生提供更多课程选择上。导学练案立足于学生学习的现实需要,对教材进行了系统整合与再开发,实现了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和师本化。现在,学校正在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校本课程和校本教材,努力为学生提供更加多样化的课程体系。
2011年下半年,张万洲和其他校领导几乎一天到晚都扎在学校里,研究、论证、完善课改的每一个细节,直到12月份才将全校的课程表更新完毕——不唯书,不唯经验,每一个环节都要符合实际情况,经得起理论推敲,经得起实践检验。凭着这种理性精神和科学方法,郧西一中不仅要将学生“唤醒”,还将为学生“醒后”的成长提供更好的引领、更好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