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燕 朱 凡
(1.江苏大学杂志社 镇江 212000;2.江苏大学科技信息研究所 镇江 212013)
·情报分析·
我国图情类期刊互引网络分析
陈 燕1朱 凡2
(1.江苏大学杂志社 镇江 212000;2.江苏大学科技信息研究所 镇江 212013)
利用文献计量学和社会网络分析法中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对18种图情类期刊2008-2012年间的互引状况进行统计与分析:通过对他引、自引、总被引情况的区分,得出各期刊在文献交流中都有各自的定位与作用;使用Unicet测度18种图情类期刊互引网络的密度、平均距离和凝聚力指标,证明该网络结构紧凑,连通良好;由NetDraw将18种图情类期刊的核心-边缘结构模型可视化。以期为图情期刊建设和学科发展提供参考。
图书馆学 情报学 期刊 引用网络
期刊互引是指期刊之间的引用和被引关系,期刊之间因引文而相互联系。通过研究期刊之间的互引关系可以了解期刊间的交流数量和交流方向、不同刊物在学科内容上的吻合度以及学科间的交流情况和发展的结构[1],因此对期刊互引情况进行研究还是很有意义的。
依据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1版)中“G25,35——图书馆学、情报学”核心期刊表和南京大学CSSCI来源期刊(2012-2013)中“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来源期刊目录”来选择期刊,我们认为同时被这两个目录收录的图情类期刊是图书情报研究领域的重要期刊。符合这一选取条件的期刊共有18种,按期刊名称音序排列,分别是:《大学图书馆学报》、《国家图书馆学刊》、《情报科学》、《情报理论与实践》、《情报学报》、《情报杂志》、《情报资料工作》、《图书馆》、《图书馆工作与研究》、《图书馆建设》、《图书馆理论与实践》、《图书馆论坛》、《图书馆杂志》、《图书情报工作》、《图书情报知识》、《图书与情报》、《现代图书情报技术》和《中国图书馆学报》。通过中国知网《引文数据库》统计上述18种期刊2008-2012年间的引文数据,作为分析的基础,见表1,列代表该期刊引用其他期刊的次数,行代表该期刊被其他期刊引用的次数。
表1 我国18种图情类期刊2008-2012年互引矩阵
综观表1互引矩阵,我国18种图情类期刊之间存在全互引现象,相互引用的频次则有所区别。
2.1 他引率分析
期刊的引用分为自引和他引,期刊的自引指某种期刊上论文引用文献出自该刊本身的现象[2],可用于衡量期刊的连续性、稳定性和自繁衍能力,表1矩阵中主对角线上的数字代表的是各期刊的自引频次。与自引相比,他引情况更客观,更不易操纵,本文按照“他引率=被其他刊引用的次数/期刊被引用的总次数”的公式计算出18种图情类期刊的他引率,保留小数点后3位并按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列,见表2。
表2我国18种图情类期刊2008-2012年他引率
序号期刊名称他引率序号期刊名称他引率1国家图书馆学刊0.95010现代图书情报技术0.8252中国图书馆学报0.93111图书馆论坛0.8083图书情报知识0.92912情报理论与实践0.8064大学图书馆学报0.92713图书馆建设0.8015图书与情报0.91914情报科学0.7896图书馆杂志0.89615图书馆工作与研究0.7867情报学报0.87916图书情报工作0.7868情报资料工作0.84417图书馆0.7189图书馆理论与实践0.82818情报杂志0.710
一般认为,他引率高则意味着期刊所刊载的文献质量高,社会价值大,具有良好影响力和作用,但也需要注意比较期刊之间在他引次数和被引用总次数这两个数值的差异。例如,在这18种图情类期刊中,《国家图书馆学刊》的自引率最高,达到0.950,在计算时,我们发现其他引次数为972次,被引总次数为1 023次,而排名第2位的《中国图书馆学报》的他引次数4 618次,被引总次数4 962次,两种期刊在这两个数值上存在较大的差异,并且其他16种期刊各自的他引数量和被引总次数都在1 500以上,但因为《国家图书馆学刊》两数值之间差距最小因而获得了较高的他引率。评价期刊的质量是多方位的,我们在关注期刊他引率这一“质”时,也不能忽视他引次数和被引总次数这两个“量”。从整体上看,18种图情类期刊的他引率在0.710-0.950之间,差距不大,递减趋势平缓,不存在极端。
2.2 期刊性质分析
期刊的引用次数、被引次数和自引次数可以分别称为输入量、输出量和自引量,根据输入量和输出量之间的差异(500篇次左右),可以将期刊性质分为:①输入型期刊:输入量>输出量和自引量的期刊;②输出型期刊:输出量>输入量和自引量的期刊;③自繁衍型期刊:自引量>输入量和输出量的期刊;④输出输入均衡型期刊:输出、输入、自引量基本平衡的期刊或输出、输入量均衡但均远大于自引量[1]。
对18种图情类期刊的输入量、输出量、自引量进行了统计(输入、输出量的统计值不包括自引和自被引量),结果如图1所示(序号对应表1中的期刊):
图1 我国18种图情类期刊2008-2012年输入量、输出量、自引量
根据以上定义,《情报科学》、《情报理论与实践》、《情报杂志》、《情报资料工作》、《图书馆》、《图书馆工作与研究》、《图书馆论坛》、《图书情报工作》属于输入型期刊,各自的输入量与输出量、自引量相比具有明显优势,输入量与输出量的差额最高达到2064篇次,是信息的“储备库”。《大学图书馆学报》、《情报学报》、《图书馆杂志》、《图书情报知识》、《现代图书情报技术》和《中国图书馆学报》属于输出型期刊,各自的输出量远高于各自的输入量和自引量,超出较高的达到3 191篇次、2 215篇次、1 986篇次,与自引量的差额更大,充当的是“知识源”的角色。《国家图书馆学刊》、《图书馆建设》、《图书馆理论与实践》、《图书与情报》这4种期刊属于输入输出均衡期刊,输出量和输入量相差在500篇次以内,这18种期刊中没有自引量大于输入及输出量的自繁衍类型的期刊。
3.1 网络结构整体特征
网络的规模和紧凑程度可以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法中的网络密度、点之间的距离、凝聚力等元素来测度。由于排除自引后的二值矩阵在分析某些网络结构特征时更加适用,因此将表1的数值转换为二值矩阵,处理方法为:该矩阵共有324个单元格,排除主对角线的自引单元格后共有306个,引用次数总和为56 155次,排除自引次数后为46 656次,则期刊平均引用(被引)次数为46 656÷306≈152.47,设定引用(被引)次数大于等于152时为1,小于152时为0。期刊互引网络二值矩阵的可视化结果见图2。
基于期刊互引二值矩阵网络就可以计算网络的密度、点之间的距离、凝聚力。首先,通过Ucinet计算期刊互引网络的密度,即图中各个点之间的紧密程度。密度值为网络中实际存在的关系数目与可能存在的最多关系数之比[3],取值范围为[0,1],若密度为1说明所有点之间都相连,密度为0说明任何点都不相连,期刊互引网络的密度值为0.336 6,网络密度较高。
其次,计算点之间的平均距离。点之间的距离是指两点之间的最短路径,整体网络成员之间的平均距离需要Ucinet计算出期刊二值网络中任意两点之间的距离,然后在此基础上对所有点之间的距离的总和取平均值[3],据此得到期刊之间的平均距离为1.573,意味着任意两种期刊之间平均只要两步就可以到达。在距离基础上可以同时计算出凝聚力指数,取值范围也为[0,1],网络的凝聚力与数值大小成正比,二值矩阵网络的凝聚力指数为0.562,网络凝聚力较强。
图2 我国18种图情类期刊互引二值矩阵网络
综合计算出的密度、平均距离和凝聚力表明,图情类期刊的网络结构比较紧凑,网络结构中的成员有良好的连通,存在较强的联系。
3.2 核心-边缘结构分析
点度中心度、核心度和中介中心度是社会网络理论中分析期刊网络的核心-边缘结构的常用指标。点度中心度(degree)反映的是网络中某种期刊与其他期刊的互引关系[4],某种期刊与网络中其他期刊的引用与被引关系越密切,则其点度中心度越高,居于中心地位。对于在各点间具有桥梁作用的点可以用中介中心度(betweenness centrality)测量,其原理是如果一点位于多条路径上,则可认为该点具有连接作用。
根据关系数据的类型,核心-边缘结构有离散的和连续的两种形式,两者的区别在于,离散的核心-边缘模型仅把分析对象分为“核心”和“边缘”两类,连续的核心-边缘模型可将分析对象细分为核心、半边缘和边缘等几类[5],所以本文选择连续的核心-边缘模型。在Ucinet中运行“核/外围”程序中的“连续”命令,得到在连续模型中赋予每个点的“核心度(Corene)”。 18种图情类期刊的点度中心度、核心度和中介中心度数据及排序见表3。
表3 我国18种图情类期刊核心度、点度中心度和中介中心度数据
通过分析表3,发现仅有《图书情报工作》的点度中心度为16,说明它居于局部网的中心地位,该网络存在单一核心,点度中心度与核心度的前3名期刊的排名是完全相同的,其他的15种期刊在排名上有所不同,这是因为中心度和核心度的计算对象是不一样的,前者的计算对象是节点的网络属性,后者是根据节点间的关系来计算的,另外,期刊中心度分析是基于二值矩阵,而期刊核心度的计算是利用初始赋值矩阵,所以二者的计算及分析结果很可能存在部分相同、部分相异的情况。鉴于赋值矩阵的数据信息更为全面,所以在分析图情类期刊的网络核心-边缘结构时,应以核心度为准,中心度为辅。通过Netdraw得到期刊的核心-边缘图,见图3。
图3 我国18种图情类期刊核心-边缘结构图
结合表3和图3可以看出各区的期刊情况为:第一区,仅包含《图书情报工作》这1种期刊,称其为“核心区”;第二区,包含《情报杂志》、《中国图书馆学报》和《图书馆论坛》3种期刊,相应的可称其为“亚核心区”;第三区,包含《图书馆杂志》、《图书馆工作与研究》、《大学图书馆学报》、《情报理论与实践》、《情报科学》、《图书馆》和《情报学报》,称为“半边缘区”;第四区,包含《图书情报知识》、《图书馆建设》、《国家图书馆学刊》、《现代图书情报技术》、《图书与情报》、《情报资料工作》和《图书馆理论与实践》,属于“边缘区”。
这18种期刊中没有孤立的期刊,中介作用较突出的有《图书情报工作》、《情报杂志》、《图书馆论坛》和《图书馆》。
本文从社会网络的视角,通过对18种图情类期刊近5年引用和被引数据的处理,来认识目前这些期刊之间的相互关系,只是为了解图情类期刊的发展情况提供一个角度。其实,对图情类期刊的研究可以是多方位的。从横向上来说,进一步的研究可将期刊的范围扩大、种类增多,以了解图情类期刊吸收其他期刊和学科知识的情况及对其他学科的影响;从纵向上来说,可以采用不同时段的引用和被引数据来描述研究对象影响力的变化和网络结构的演变。只有通过不断深入的研究,才能够展示出图情类期刊的多面性,从而促进其繁荣和发展。
[1] 杨利军,赵艳枝. 我国图书情报学核心期刊互引分析[J]. 情报杂志,2010(3):6-10.
[2] 蔡 濂.预防医学、卫生学核心期刊互引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02(5): 703-704.
[3] 宋 歌,叶继元. 基于SNA的图书情报学期刊互引网络结构分析[J]. 中国图书馆学报,2009(3):27-34.
[4] 田大芳. 图书情报学期刊互引网络结构分析[J]. 情报杂志,2009(6):48-51,29.
[5] 宋 歌. 经济学期刊互引网络的核心-边缘结构分析[J]. 情报学报,2011,30(1):93-101.
NetworkAnalysisoftheCross-citationinChina’sJournalsofLibraryandInformationScience
Chen Yan1, Zhu Fan2
(1. Magazine Office of Jiangsu University, Zhenjiang 212000, China2.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Institute of Jiangsu University, Zhenjiang 212013, China)
Employing relevant theories and methods in bibliometrics and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the present article makes a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cross citation among the 18 core journals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in the 2008-2013 period. By distinguishing extra-citation, self-citation and total citation, it reveals the orientation and the role of each journal in literature exchange. By using Unicet to measure the density, the average distance and the cohesive force of the cross-citation network of these journals, it proves that the network is closely constructed and well connected. And the core-periphery structure model of the journals in question is visualized through NetDraw with a view to offering a refer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journals in this field and the disciplinary development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library science; information science; journal; citation network
G350
陈 燕,女,1955年生,编审,教授,研究方向为期刊评价,发表论文60余篇;朱 凡,女,1988年生,2010级情报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期刊评价,发表论文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