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洪花 谭思明 赵 霞 张卓群 朱延雄 孙 琴
(青岛市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青岛 266003)
海洋波浪能国际专利分析*
秦洪花 谭思明 赵 霞 张卓群 朱延雄 孙 琴
(青岛市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青岛 266003)
在检索查阅、归纳分析原始专利文献的基础上,对海洋波浪能国际专利申请(公开)趋势、国家分布、主要专利权人及重点技术领域等方面做了全面的剖析,从中可了解技术领先国家、重点公司及其技术,以期对我国海洋波浪能的研发机构、企业有所启发,对我国海洋波浪能的发展有所帮助。
海洋 波浪能 国际 专利分析
海洋波浪能是一种取之不竭的可再生清洁能源。波浪发电是波浪能利用的主要方式,即通过波浪能装置将波浪的能量转换为机械的、气压的或液压的能量,然后通过传动机构、气轮机、水轮机或油压马达驱动发电机发电。目前全球已经提出了超过4 000多种波浪能转换技术[1],但是波浪能发电研究一直没有革命性的突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发电方法被广泛应用和推广,世界各国对波浪能的开发还无法形成大规模的商业开发[2],海浪能的利用仍然落后于风能和潮汐能的利用。
为了解海洋波浪能国际专利布局现状,本文在检索查阅、归纳分析原始专利文献的基础上,对海洋波浪能国际专利申请(公开)趋势、国家分布、主要专利权人及重点技术领域等方面做了全面的剖析,从中可了解技术领先国家、重点公司及其技术,以期对我国海洋波浪能的研发机构、企业有所启发,对我国海洋波浪能的发展有所帮助。
本文分析所用的专利数据来自国家知识产权局中国知识产权网的中心资源站点数据库,检索范围包括美、英、法、德、日、瑞士、欧洲及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涵盖从1974年起到2010年8月11日期间公开的专利,包含同族专利共计2 433件。由于专利从备案到公开整个流程通常需要一定的时间,近年申请的专利大部分还在受理程序中,本文中2007-2009年的专利数据为不完全数据。本文的统计分析结果基于上述数据。
海洋波浪能国际专利年度申请量、公开量统计如图1所示。
图1 海洋波浪能国际专利年度申请量、公开量统计
从图1可以看出,海洋波浪能国际专利申请趋势和公开趋势是一致的,公开趋势稍滞后于申请趋势,首次申请是从1974年开始的,首次公开在1975年。从海洋波浪能国际专利公开趋势看,国际海洋波浪能的开发经历了四个阶段:
(1)第一个快速增长期(也叫实验室阶段,20世纪70年代期间)
1975-1981年为海洋波浪能专利的第一个快速增长期,从1975年的1件迅速增长到1981年的148件。此缘于20世纪70年代的世界石油危机,世界海洋国家纷纷把目光转向海洋,不断投入大量资金、人力开展波浪能开发利用研究[3],该时段为波能装置的理论研究和实验室研究阶段,对应专利技术的萌芽期。
(2)下滑期(也叫海况实验阶段,20世纪80年代期间)
1981-1993年为海洋波浪能专利的下滑期。从1981年起,不管是专利申请还是专利公开均开始出现明显的下滑趋势,期间持续10年有余,直至1993年止。在经过20世纪70年代的理论研究和实验室研究后[4],该时段主要进行的是波能装置的海况试验及应用示范研究,为理论向应用的转化期,与之对应的专利申请量和公开量均较少,出现下滑趋势。
(3)平稳增长期(也叫实际应用阶段,20世纪90年代期间)
1993-2003年为海洋波浪能专利的平稳增长期。自1993年起,专利申请和公开总量出现平稳增长,波浪发电技术已经逐步接近实用化水平。对应行业发展来看,此阶段多种波能转换装置投入实际应用,并在日本、英国、挪威等国建成了多座波浪能示范电站[5-6]。
(4)第二个快速增长期(21世纪)
自2004年起,专利申请和公开出现快速增长趋势,公开的专利从2004年的85件迅速增长到2009年的211件,至今仍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因2010年的资料不全,图1中的2010年情况仅供参考),可以初步推断:海洋波浪能技术目前仍处于技术发展阶段。此缘于随着陆地矿物燃料日趋枯竭,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环保、可持续发展等观念使世界上一些主要的海洋国家再一次把目光转向海洋,对波浪发电的研究日趋深入,出现了新的技术创新,带来了新一轮专利申请高峰。
2.1 专利申请人国家分析
依据专利申请人所属国家对各国在海洋波浪能领域所拥有的专利数量进行统计,可以比较国家间的竞争实力,了解技术领先国家、各国技术发展情况以及潜在竞争国家。
对海洋波浪能国际专利进行申请人国别统计,部分专利因申请人字段的缺失未进行统计,除中国外,世界海洋波浪能专利国家为46个,专利申请总量共2 410项。图2为根据申请人进行统计的专利国别分布及所占比例。日本以653件专利遥遥领先,占全部专利的27.1%;美国以495件居第2位,占20.5%;英国以371件居第3位,占15.4%;以下依次为德国(194,8.0%)、挪威(91,3.8%)、法国(74,3.1%)、瑞典(60,2.5%)、澳大利亚(53,2.2%)、丹麦(52,2.2%)、意大利(44,1.8%)、西班牙(38,1.6%)、加拿大及爱尔兰(34,1.4%)、芬兰及以色列(23,1.0%);荷兰、瑞士等其他国家合计申请171件,占总量的7.1%。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在波浪能国际专利申请人中,日本的申请人最活跃,申请的专利量居世界各国之首,表明日本在海洋波浪能领域的重要地位;其次是欧美的申请人居多,在专利申请量排名前15位的国家中欧美国家共11个,其专利量占总量的61.2%,尤其以美国、英国、德国、挪威的优势最明显,这四个国家的专利量已占专利总量的47.7%。以上数据说明海洋波浪能领域的技术主要被日本及以美国、英国、德国、挪威等为首的欧美国家所掌握。
图2 根据申请人进行统计的专利国别分布
2.2 专利申请国(组织)分析
专利申请国(组织)分析是按照专利申请地所在国家或组织进行专利数量统计,这与“专利申请人国家分析”统计每个国家拥有的专利数量是不同的。专利申请国(组织)分析揭示的是专利覆盖的地域范围,即技术的流向与市场布局。将海洋波浪能国际专利进行申请区域或组织划分,如表1所示:
表1 海洋波浪能国际专利申请国家(组织)构成表
从表1看出,海洋波浪能国际专利共分布于21个国家(组织),其中排名前四位的国家为日本、美国、英国和德国,分别占申请总量的24.2%、22.9%、12.1%、10.4%。另外,世界知识产权组织(PCT国际专利)和欧洲专利局(EP专利)所占比例也较大,分别占申请总量的15.7%和9.9%,显示世界范围内的知识产权保护日趋紧密,对我国专利申请人来说,不仅仅要满足波浪能在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还应关注世界范围内的知识产权保护。
将图2和表1对比发现,以专利申请国(组织)统计和以专利申请人国别进行专利量统计的前四位的国家顺序一致,依次为日本、美国、英国、德国,说明这四个国家无论是申请的数量还是申请的主体都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在海洋波浪能领域占有主导地位。另外可看出挪威的排列顺序发生了改变,以挪威的申请人进行统计的专利量为91件,排名第5位,而以挪威为申请国进行统计的专利量为7件,排名第6位,此说明挪威的申请人主要在本国以外进行海洋波浪能的专利申请。
现以IPC小类、大组、小组三种方式对海洋波浪能国际专利作技术领域分析。
3.1 IPC小类构成
表2列出了海洋波浪能国际专利前11位IPC小类构成及其对应的技术领域。
3.2 IPC大组构成
表2 IPC小类构成表
图3 海洋波浪能国际专利IPC大组构成
图3为海洋波浪能国际专利前10位IPC大组构成图,其中前四位是:波浪能利用的机械或发动机、电站或机组(F03B13,共1 927项,占87.1%),水力发电站(E02B9,共124项,占5.6%),驱动波浪发动机的泵(F04B17,共28项,占1.3%,),波浪发电机的控制装置(H02P9,共25项,占1.1%)。
3.3 IPC小组构成
图4显示了海洋波浪能研究的热点技术领域,具体为:
(1)波浪能的获取、转换、发电装置:共1 694件专利,对应的IPC分类位置有F03B13/12(744件)、F03B13/18(406件)、F03B13/14(257件)、F03B13/20(118件)、F03B13/16(99件)、F03B13/00(70件);
(2)波浪发电站:共114件专利,对应的IPC分类位置E02B9/08;
图4 海洋波浪能国际专利所涉及的热点技术领域
(3)空气涡轮机:共98件专利,对应的IPC分类位置F03B13/24;
(4)液压马达或水涡轮机:共66件专利,对应的IPC分类位置F03B13/22;
(5)波浪发电机、发电机组:共55件专利,对应的IPC分类位置F03B13/10。
4.1 专利权人构成分析
通过主要专利权人(申请人)分析可以了解同类技术产品的主要竞争对手。对国外专利权人(申请人)进行统计,申请量在11件以上的专利权人共有21位,具体见表3。
表3 国外专利权人构成表
从表3看出,国外申请人中,美国海洋动力技术公司排名第1,日立造船株式会社、英国能源大臣和日本三菱重工业公司分别排名前4位。前21位申请人中日本公司占11家,英国申请人(公司)4家,美国、瑞典、丹麦、澳大利亚、德国和爱尔兰各1家,合计申请专利376件,占国际专利总量的15.5%。
日本公司数量虽多,但公司之间进行联合申请的情况较多,比如申请量排名第4位的三井造船公司,共申请的21件专利中仅有6件是其独立申请的,5件是联合富士电气有限公司、海洋科学技术中心和新技术开发事业公司共同申请的,6件是联合富士电气有限公司和新技术开发事业公司共同申请的,另外4件是联合其他申请人申请的。新技术开发事业公司的11件专利全部是与三井造船公司联合申请的,未见其单独申请的专利。另外经对这些日本公司的研究,发现其波浪能专利几乎全部公开于20世纪80年代,90年代的很少,2000年以后除太阳铁工株式会社外其他公司未再有该领域的专利申请。这11家公司既有自己的独立研究,公司之间又密切合作(联合申请),使日本波浪能技术在20世纪80年代得到了长足发展,世界著名的波能装置“海明”号波能发电船和“巨鲸”波浪发电装置就是在那个时期建成的。
4.2 重点专利权人(公司)分析
4.2.1 美国海洋动力技术公司(Ocean Power Technologies Inc,OPT) 美国海洋动力技术公司成立于1994年,是重要的可再生能源公司,其一直致力于低成本、高效且环保的海上波浪发电技术研究。该公司从1995年才开始专利的申请(1件),介入该行业的时间虽不长,但每年的专利公开量,总体呈上升趋势,2007年的申请量已达10件,至今其专利总量已居世界各公司之首(共48件),说明该公司有着很强的技术实力,技术发展后劲十分强劲。
该公司所申请的专利中PCT国际专利最多,共20项,其次向欧洲专利局申请18项,在美国本土的专利量居第3位,共9项,另外在日本申请1项。说明该公司是一个世界性的公司,其尤其关注欧洲市场,至今在中国未有专利申请。
在该公司申请的48项专利中,其中有9项是关于波浪发电机组的研究,有8项是研究波能装置、发动机的,5项是关于压电器件的研究。该公司最具代表性的是PowerBuoy波浪发电技术,涉及此项技术的专利共有11件。PowerBuoy波浪能装置依靠海浪的上升和下降来产生电能,整合了流体力学、电子、能源转换及电脑控制系统等多项技术。从海面上看起来,PowerBuoy的外形和一般海洋气象浮标很像,但是当它随着海浪起伏的时候,能够像发电机一样将动能转换成电力,经由相连的海底线缆把电力传回陆地,再分配给住家用电。
4.2.2 瑞典海基波能发电公司(Seabased AB) 瑞典海基波能发电公司由瑞典乌普萨拉大学电力学院教授Mats Leijon于2001年创办,是21世纪进入海洋波浪能技术领域的新生力量,至今已申请专利21件,目前已全部公开。该公司介入波浪能技术领域的时间虽然不长,但专利公开量已居世界排名第4,自2003年第一次专利公开以来,除2005年外,年年有专利公开,说明其具有很强的技术实力。该公司所申请的专利中PCT专利9项,欧洲专利6项,在德国申请5项,在美国申请1项,该公司未在本国申请。说明其是一个世界性的公司,其专利寻求的是国际保护,重点是在欧洲市场,至今在中国未有专利申请。
Case 2.m=1,此时〉,满足o(a)=q.首先证明CP(a)是真含于P的G的极大正规子群.显然CP(a)< P,由于且满足,从而,若N<P且,则NQ成群即N≤CP(a).由文献[12]中定理1.1可知CP(a)=Φ(P).
从专利技术构成上看,该公司的21件专利均是关于波能装置的研究,涉及的IPC分类有F03B13/18(10件)、F03B13/12(5件)、F03B13/00(3件)、F03B13/16(2件)、F03B13/14(1件)。通过对其专利内容的解读,发现该公司研制的波能装置均是基于以下的工作原理设计的,发电机安装在海床上,内部由2片定子、1片转子和弹簧构成,海底的发电机与漂浮于海面的浮标相连,通过浮标的上下浮动来激活发电机内的转子运动,从而产生电力,再通过2级转换将电能接入主电网。海基波能发电公司的技术通过众多、小型波能转换器编组发电,克服了传统波能发电技术效率低,发电机庞大、易损,安装、配套和维护费用高等弱点,能够实现在海水波动相对温和的海面上产生电能。每台小型发电机的发电能力为10-50kW,编组为2 000台的中等规模波能发电园区其发电能力可达20MW,年发电50GWh。为不断提高波能转换效率和增强装置的稳定性,该公司仍在不断对其发明的波能装置进行改进。
4.2.3 英国海洋能联合有限公司(Sea Energy Associates Ltd) 英国海洋能联合有限公司是继第一次世界能源危机(1973/1974年)后于1975年成立的波浪能研究与开发公司。该公司联合英国政府和工业奖励基金会赞助了考文垂大学(Coventry University)波浪能装置研发小组,于1977年申请了第1件专利(于1980年公开),至今共拥有17件专利。所有专利是于1977-1985年期间申请的(公开于1980-1987年),其中最主要的研究项目——“海蚌”波能装置得到了英国能源部持续17年的资助,“海蚌”也成为该公司最重要的波能装置。自1987年公开了最后1件专利后,该公司再无波浪能专利的申请与公开。因1990年后化石燃料来源充足,价格低廉,及世界范围内对波浪能开发兴趣的降低,因此Sea-Coventry小组自1992年起便将研究重点转移到其他可再生能源技术。但自2007年起,该研究小组意识到海洋能开发再一次成为世界热点,“海蚌”仍然是一个具有竞争力的波能装置,于是2008年起海洋能联合有限公司及Sea-Coventry研究小组恢复了对波浪能的研究,并对“海蚌”进行了不断改进,目前还未申请新的专利。
4.2.4 澳大利亚海洋动力太平洋有限公司(Seapower Pacific Pty Ltd) 澳大利亚海洋动力太平洋有限公司是21世纪进入海洋波浪能技术领域的新生力量,专门致力于海洋波浪能发电的研究与开发,至今已申请专利17件(包括在中国申请的4件),目前已全部公开。从申请区域上看,8件是PCT国际专利,向欧洲专利局申请3件,在美国申请2件,在中国申请4件,未在本国申请。说明该公司是一个世界性的公司,其尤其关注欧美市场。从专利技术内容上看,有10件是关于波浪能的获取、转换及发电装置的研究,2件是波浪发电站的研究,1件研究利用波浪能的泵,在中国公开的4件专利全部是关于利用海洋波浪能并将波能转化为高压海水设备的研究。
4.2.5 丹麦星浪能量公司(Wave Star Energy APS) 丹麦星浪能量公司是21世纪进入海洋波浪能技术领域的新生力量,至今已申请专利16件(包括在中国申请的3件),目前已全部公开,分别是2005年5件,2006年6件,2007年2件,2008年2件,2009年1件。该公司介入波浪能技术领域的时间虽然不长,但专利公开量已进入世界前十名,自2005年以来,年年有专利公开,说明其具有较强的技术实力。
该公司所申请的专利中PCT专利6项,欧洲专利3项,美国专利和德国专利各2项,在中国申请3项,但未在本国申请,可以看出其寻求的是国际保护,重点是对欧美市场的占领。其公开的16项专利中,有12项是关于波能装置的研究,2项是关于波浪发电站的研究,1项是关于波浪发动机定子的叶片,1项是关于波浪发动机的轴承。
4.2.6 英国Pelamis波浪能发电公司(Pelamis Wave Power Ltd) Pelamis波浪能发电公司是英国重要的波浪能研究机构,其前身是海洋动力传递公司(Ocean Power Delivery公司),目前该公司共拥有5件专利(同族专利有26件),其中3件是海洋动力传递公司申请的,2件为Pelamis波浪能发电公司所申请。该公司的首件专利是于1998年申请(2002年公开)名为Pelamis(“海蛇”号)的波浪能装置,这也是世界上著名的波能装置之一。“海蛇”号是漂浮式的,由若干个圆柱形钢壳结构单元铰接而成,将波浪能转换成液压能进而转换成电能,并具有蓄能环节,因而可以提供与火力发电相当稳定度的电力。2008年,Pelamis波浪能发电公司在葡萄牙开发了Agucadoura波浪能发电场,该项目采用了该公司三台P1-A波浪能转换器,这些转换器由150-180米长浮管组成,随波浪而运动,带动发电机产生电能,这是目前世界上第一座商业规模的波浪能发电厂[4]。
4.2.7 日本日立造船株式会社(Hitachi Zosen Corp)、三菱重工业公司(Mitsubishi Heavy IND LTD)和三井造船公司(Mitsui Engineering & Shipbuilding Co.,Ltd) 海洋波浪能专利申请量排名第2位、第3位和第4位的分别是日本的日立造船株式会社(28件)、三菱重工业公司(24件)和三井造船公司(21件)。这三家公司是早期参与海洋波浪能研究的日本老牌企业,1975年起便开始专利的申请,专利活动一直持续到2000年,自2000年以后这三家公司未再有相应的专利,目前看来,海洋波浪能的研究已不再是其业务范围。从申请区域上看,这三家公司的专利全部在日本本国申请,保护的是日本市场,在中国没有申请。从技术构成上看,主要涉及了波能装置、发动机、波浪发电站、空气涡轮机等方面。
4.2.8 日本太阳铁工株式会社(Taiyo Plant CO LTD) 日本太阳铁工株式会社成立于1934年,为亚洲老牌的液压、气动生产厂家,特色产品有气缸、油缸、增压缸、膜片泵、气马达、真空起吊系统等。该公司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进入海洋波浪能产业,于1989年申请了第1件专利,至今共拥有14项专利。与日本其他老牌企业如日立造船株式会社、三菱重工业公司、三井造船公司等相比属于该领域的新生力量,且是专利申请量排名前10位的公司中唯一的于2000年以后还有专利申请与公开的日本企业。在其他日本老牌企业未有新的专利申请时,该公司还保持着持续的研发能力,值得我国公司研究与关注。
该公司的14件专利中有12件是在日本本国申请的,1件为美国专利,1件为PCT专利,说明该公司主要保护的是日本市场,在中国没有专利申请。从专利技术内容上分析,其申请的14件专利中其中有5件是关于液压马达或水涡轮机的,关于波能发动机的有4项,剩余的5项是关于波浪发动机的泵。
5.1 海洋波浪能技术尚未成熟,但产业化前景看好
海洋波浪能开发自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至今已有近40年的历史,已从最初的实验室研究逐渐走向了商业化试运行阶段,因其开发成本高和经济效益差等原因曾一度发展缓慢。21世纪以来,随着陆地矿物燃料日趋枯竭,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环保、可持续发展等观念使世界上一些主要的海洋国家再一次把目光转向海洋,对波浪发电的研究日趋深入,出现了新的技术创新,对应专利申请量的持续增长,目前海洋波浪能的研发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
5.2 主要掌握海洋波浪能领域技术的国家
日本、美国、英国、德国、法国等是较早研究开发海洋波浪能的国家。目前海洋波浪能领域的技术主要被日本及以美国、英国、瑞典、挪威、丹麦等为首的欧美国家所掌握。日本专利量虽然大,但专利申请主要集中在日本本土,其公司业务主要集中在自己本国,其专利保护主要以技术防御为主。美国、英国、瑞典等在加紧本国专利保护的同时,不断开拓对国外市场的占领,其中美国、瑞典十分注重PCT国际专利及在欧洲的专利申请,欧洲专利和PCT专利的申请量均非常大,而英国的专利申请主要在本土和美国,美国市场是英国公司的重点业务主攻方向。
5.3 海洋波浪能技术领域的研究重点
研制具有高可靠性(抗台风、耐腐蚀)、高效率(高效转换技术)、低造价的海洋波浪能发电装置,是世界各海洋国家不懈追求的目标。目前国内外研究的重点集中于4种被认为具有商品化价值的装置,包括振荡水柱式装置、摆式装置、振荡浮子式和收缩波道式波能转换装置[4]。另外,相位控制技术、高效双向作用透平仍是波能研究的关键。
5.4 海洋波浪能技术领域研发能力强的公司
美国海洋动力技术公司是全球拥有海洋波浪能专利最多的公司,拥有专利48件,研发人员达38人,平均专利年龄为6年,活动年期达14年。日本公司在2000年以后在专利的年产出量上并不高,技术上已不具有独占优势。英国海洋能联合有限公司自1985年中断了对海洋波浪能的研发后于2008年起重新恢复了此领域的研究,值得我们关注。另外,值得我们关注的还有瑞典海基波能发电公司、丹麦星浪能量公司、澳大利亚海洋动力太平洋有限公司,这3个公司是进入波浪能领域时间较短但发展较快的公司,技术实力较强,其申请的PCT国际专利较多。
5.5 PCT国际专利的申请量在持续增长
进入21世纪后,PCT国际专利的申请量一直处于上升势头,由1999年的10件迅速增长到2009年的72件,说明进入21世纪后世界各海洋国家都已充分认识到海洋波浪能产业之潜力,并具有全球战略眼光,为确立未来的国际市场优势,对重要的创新技术一直不懈地在实施国际专利保护,尤以美国、丹麦、瑞典、澳大利亚最为明显。
5.6 世界海洋波浪能强国已逐步在我国进行专利布局
经对海洋波浪能中国专利的统计,世界其他国家在中国已申请波浪能专利共70件,占中国波浪能专利总量的11.6%。世界排名前21位公司中已有澳大利亚海洋动力太平洋有限公司及丹麦星浪能量公司在中国进行了专利申请保护。以上数据说明,世界海洋波浪能强国已在我国进行了一定的专利布局,虽然国外申请的数量还不大,但随着21世纪后进军海洋波浪能领域的新公司的成长壮大,我国波浪能的发展将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我国企业应趁国外主要厂商尚未占领我国市场之际,及早进入该领域的技术竞争,加紧进行专利布局,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
[1] 丁大伟. 海洋能开发潜力巨大 10多个国家已出台扶持政策[EB/OL]. (2010-10-19)[2011-01-19].http://www.newenergy.org.cn/html/01010/10191036496.html.
[2] 黄晓慧. 海洋能开发“弄潮儿”聚温岭 研讨如何更好发电[EB/OL]. (2010-09-01)[2011-07-31].http://www.zj.xinhuanet.com/newscenter/2010-09/01/content_20779508.htm.
[3] 李成魁,廖文俊,王宇鑫. 世界海洋波浪能发电技术研究进展[J]. 装备机械,2010(2):68-73.
[4] 程友良,党 岳,吴英杰. 波力发电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J]. 应用能源技术,2009(12):26-30.
[5] 任建莉,钟英杰,张雪梅,徐 璋. 海洋波能发电的现状与前景[J].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06,34(1):69-73.
[6] 刘美琴,郑 源,赵振宙,仲 颖. 波浪能利用的发展与前景[J]. 海洋开发与管理,2010,27(3):80-82.
AnAnalysisofInternationalPatentsonOceanWaveEnergy
Qin Honghua, Tan Siming, Zhao Xia, Zhang Zhuoqun, Zhu Yanxiong, Sun Qin
Qingdao Institute of Scientific & Technical Information, Qingdao 266003, China
In order to know the status of the distribution of international patents on ocean wave energy, the present article, based on a survey of the original patent documents, makes an analysis of the profile of international patents on ocean wave energy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 trends of application and disclosure, patent distribution, and major patentees and technology fields. The results of the patent analysis may help to learn about the technologically advanced countries, the important companies and their technology and contribute to the development of ocean wave energy research in China by inspiring Chines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stitutions and enterprises concerned.
ocean; wave energy; international; patent analysis
G353 P743.2
秦洪花,女,1973年生,本科,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专利分析、情报研究,发表论文3篇,出版著作1种;谭思明,男,1962年生,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所长,研究方向为专利分析、情报研究,发表论文数篇,出版著作1种;赵 霞,女,1966年生,本科,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专利分析、情报研究,发表论文数篇,出版著作1种;张卓群,男,1966年生,本科,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专利分析、情报研究,发表论文8篇,出版著作1种;朱延雄,女,1965年生,本科,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专利分析、情报研究,发表论文8篇,出版著作1种;孙 琴,女,1979年生,女,本科,助理翻译,研究方向为专利分析、情报研究,发表论文2篇。
*本文系青岛市知识产权局公共领域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蓝色经济主导产业之海洋新能源专利分析”(项目编号:09Z-06)的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