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菊萍,李春霞
(金昌市人民医院,甘肃 金昌 737100)
纳洛酮治疗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疗效观察
王菊萍,李春霞
(金昌市人民医院,甘肃 金昌 737100)
目的 观察纳洛酮治疗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4名原发性呼吸暂停早产儿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2人,对照组42人。观察组给予纳洛酮治疗,对照组给予氨茶碱治疗。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2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19%。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纳洛酮治疗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疗效显著,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推广。
纳洛酮;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
呼吸暂停是新生儿常见的症状,多见于早产儿,是早产儿猝死的原因之一。反复发作的呼吸暂停可引起脑损害,造成脑性瘫痪、耳聋、智力落后等神经系统后遗症。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发生的频率与严重程度与胎龄成反比。过去认为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是呼吸中枢发育不完全所致,近几年研究发现与β内啡肽(β-EP)有关。纳洛酮是吗啡受体拮抗剂,目前临床多采用纳洛酮治疗原发性呼吸暂停。我院将2007年3月至2011年3月临床确诊为原发性呼吸暂停的早产儿84人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常规加纳洛酮治疗法(42人);对照组采用常规加氨茶碱治疗法(42人)。对两组疗效进行比较,观察组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84名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诊断标准均符合《实用儿科学》[1]标准。排除标准:(1)出生时有窒息,颅内出血;(2)心肺疾病;(3)有惊厥表现;(4)有水电解质紊乱等继发性呼吸暂停者。两组胎龄、性别、年龄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原发性呼吸暂停早产儿一般资料
包括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保暖,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纠正酸中毒,支持治疗。观察组用纳洛酮,首剂负荷量0.1 mg/kg静脉注射,间隔1 h后按0.01 mg/(kg·h)的速度经微量输液泵维持注射,每日总量不超过0.4 mg/kg,12 h给药1次;两组均连续治疗3 d。整个过程检测早产儿呼吸、血糖、电解质、血气情况。
显效:用药48 h内呼吸暂停停止发作。有效:用药72 h内呼吸暂停发作次数较前减少,持续时间较前缩短。无效:用药72 h内呼吸暂停无减轻或加重。当药物不能控制,出现频繁呼吸暂停而需机械通气者,计入治疗无效病例中。
采用SPSS 10.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经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观察组总有效率(95.24%)高于对照组(76.19%),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 2。
表2 两组原发性呼吸暂停早产儿疗效比较[n(%)]
呼吸暂停是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常见的临床症状,临床上可分为原发性呼吸暂停、继发性呼吸暂停及脑性呼吸暂停[1]。原发性呼吸暂停常见于早产儿,胎龄越小,发生率越高。早产儿呼吸功能不稳定,过去认为主要与早产儿呼吸中枢及呼吸器官未发育成熟有关;并且因红细胞内缺乏碳酸酐酶(碳酸酐酶分解二氧化碳少),对呼吸中枢刺激少,容易引起呼吸暂停及发绀。对原发性呼吸暂停除常规刺激及给氧外,临床常用氨茶碱刺激呼吸中枢,但是临床疗效并不满意,且氨茶碱治疗量与中毒量相近,药代动力学差异大,半衰期短且需多次给药,剂量过大容易引起心动过速,兴奋性过高,惊厥,喂养不耐受,消化道出血,水电解质紊乱等[2]。近年来,很多学者认为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与β内啡肽有关,早产儿呼吸暂停时血浆及脑脊液中的β内啡肽浓度明显增高,它对呼吸抑制作用主要表现为降低脑干神经元对二氧化碳的敏感性,抑制通气功能;它对心血管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与心血管调节中枢神经核团上的阿片受体结合,降低交感神经的紧张性而引起血压下降及心率减慢。纳洛酮为羟二氢吗啡酮的衍生物,是阿片受体纯拮抗剂,其与阿片受体的亲和力大于吗啡和脑啡肽,能竞争性地阻止并取代阿片样物质与受体的结合,阻断吗啡与β内啡肽的作用,从而解除β内啡肽对呼吸中枢的抑制作用,达到治疗早产儿呼吸暂停的目的。几年来我们用纳洛酮治疗原发性呼吸暂停疗效显著,并且药物剂量在安全范围内,无明显不良反应。因此,笔者认为纳洛酮适用于治疗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
[1]金汉珍,黄德珉.实用新生儿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2]陈超.早产儿管理指南[J].中华儿科杂志,2006,44(3):188~192.
R722
B
1671-1246(2012)17-015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