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雷鸣
摘 要:大都市圈发展理论及其一体化发展模式给产业经济发达、市场机制较完善的珠三角地区体育改革与实践提供了创新发展思路。冀望于在珠三角大都市圈形成背景下通过体育发展空间组织、体育公共服务体系、跨区域管理组织结构以及产业促进等若干维度实施系统干预,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形成更大地域范围的体育一体化发展格局。
关键词:体育社会学;体育一体化发展;珠三角大都市圈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12)04-0051-03
珠三角大都市经济圈涉及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惠州和肇庆9个城市组成的经济区域。该区域面积约为42 631 km2;人口4 771.77万,占全国3.58%;2008年,珠三角GDP总值达
29 745.58亿元人民币,占全国经济总量的9.89%。该经济区域产业主要由加工贸易为主,产品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和日用消费品的生产和出口基地之一。目前以大都市圈为代表的区域性规划正逐步成为世界各地政府调整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和手段[1]。大都市圈发展理论及一体化发展模式给我国城市化发达地区的体育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本研究将探讨通过跨行政区划的协调合作,通过优化配置圈内资源,促进体育在城市之间、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
1珠三角大都市圈体育一体化发展基础与面临的主要问题
1.1珠三角大都市圈体育一体化发展的基础优势
1)区位优势凸出。改革开放30年来,珠江三角洲地区充分发挥改革“试验田”的作用,成为全国市场化程度最高、市场体系最完备的地区;依托毗邻港澳的区位优势,成为我国外向度最高的经济区域和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经济总量先后超过亚洲“四小龙”,奠定了建立世界制造业基地的雄厚基础;人口和经济要素高度聚集,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基础设施比较完备;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大幅提高,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形成,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立。
2)大型公共体育基础设施初具规模、配套齐全。广东省第5次体育场地普查数据公报推算显示,珠三角地区共有体育场地43 832个,9市平均每市有4 870个,占全省56.49%[2]。2010年广州亚运会后共有88个符合比赛和练习标准的体育场馆投入使用,其中新建场馆12个,形成多中心、多功能的格局[3];深圳市承办2011年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政府投入巨额资金进行相关的场馆建设,如大运中心投资50多亿元,占地面积1.2 km2,包括一座6万座位的体育场,一座1.8万座位体育馆和一个现代化游泳馆。
3)公益性群众体育组织、场地、活动等进入迅速发展阶段。在广东省体育局的统一指挥下,近年来珠三角各市在公益性群众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上制定了市、区、镇(街)、村(社区居委会)4级网络建设基本标准,实现“点、线、面”覆盖[4]。公益性全民健身活动逐渐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条块结合”的群众体育组织网络系统,初步实现了制度化、品牌化、特色化。
4)高水平竞技表演业得到政府重视和大力支持。近几年珠三角优先发展高水平竞赛表演业,进一步完善“政府管理、协会承办、商业开发”的市场运作模式,逐步扩大高水平竞赛表演业市场容量,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2009年广州举办第11届羽毛球苏迪曼杯赛、2009年乒乓球女子世界杯赛、2010年举办第16届亚运会等54项国内外体育大赛,启动和引进欧洲知名曼联、皇家马德里足球俱乐部亚洲之旅,进一步扩大了广州的国际影响力,办赛数量和质量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深圳市近年来积极承办大型体育赛事,如国际泳联跳水系列大奖赛、环南中国海自行车赛、中国杯帆船赛、F1摩托艇大奖赛、世界高尔夫球锦标赛等多项国内外大赛相继落户深圳,有力提升了城市知名度。
5)体育产业起步早、规模大。珠三角体育用品制造业和销售业优势明显,商业性健身娱乐服务业一枝独秀。据第2次全国体育产业统计,广东省体育局统计数据表明,2006年珠三角9市体育及相关产业总产值为355.74亿元(人民币,下同),增加值为110亿元;从业人数为39.57万人,3个指标比4年前有较大幅度的增长。2007年珠三角体育产品制造业总产值为340.93亿元,占当年整个体育及相关产业总产值的80.64%,增加值为88.84亿元,占当年珠三角体育产业增加值80.7%,体育制造业从业人数达到38.28万人[5]。珠三角9市体育健身休闲业2006年总产值为8.82亿元,占体育服务业总产值的38.12%;增加值为5.09亿元,占体育服务业的39.84%。2007年总产值为10.77亿元,占体育服务业总产值的29.85%,与2006年同比增长27.6%;增加值为6.44亿元,占体育服务业的29.09%,与2006年同比增长20.98%[5]。
1.2珠三角大都市圈体育一体化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是公共体育服务领域,政府职能不清、角色缺位、运行机制不健全。二是大量赛后遗留公共体育基础设施的维护负担过重,场馆功能单一,体育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员“体制性”不足等,成为珠三角体育公共管理难题。三是体育产业结构失衡,体育用品制造业和体育产品销售相关产业所占比重过大,与发达的区位经济地位不符。四是体育市场法规制度不完善、不健全。五是广东体育企业数量较多,但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区域整体市场竞争力不算强,产业发展结构需要调整。
2珠三角大都市圈体育一体化发展的策略
2.1成立协作组织,制定相关规划
成立珠三角大都市圈体育一体化发展协作会并组织编制《珠三角大都市圈体育一体化发展规划》。专项规划的实施工作由地方政府、部门、非政府组织之间通过整体协调来运作,因为目前都市圈不是一级行政单元,没有从制度上或法律上十分明确都市圈规划的地位,因而需要更高层级的政府机构来组织协调,并逐步过渡并建立明晰的法定程序。
珠三角需要通过建立跨地域、跨部门的协作机构进行利益分配和职责划分,如大型公共体育场馆选址以及共建共享、服务运营一体化、大型群众体育联动等事项都要通过圈内建立相应大都市圈体育一体化协作机构统筹协调,达到纵向管理、横向沟通一致。
2.2以点带面,促进体育发展空间组织一体化
借鉴都市圈理论,珠三角可构建以体育为载体,以广州、深圳、珠海三大城市为中心,建设广佛肇(广州、佛山、肇庆)、深莞惠(深圳、东莞、惠州)、珠中江(珠海、中山、江门)3个具有休闲、健身、娱乐、知识等功能的体育场所、设备、条件等组成的具有圈层放射结构特征的都市体育生活圈,依据都市生活时空特征,核心城市对周边城镇和地区有较强的辐射效应,体育生活圈分为以城市核心区域为主要活动地带的核心层、以城市近郊为活动地带的紧密层以及以周边远郊辐射城市乡镇为活动区域的松散层3个圈层。
三大都市体育生活圈的规划和建设,可以构建“广佛肇都市体育生活圈”为试点,待运作模式成熟后,再远期规划建设“深莞惠”、“珠中江”都市体育生活圈。“广佛肇都市体育生活圈”建议以广州为中心,借“广佛同城、广佛肇一体化”为契机而构建。核心层为广州中心城区与佛山禅城区,建立最贴近市民日常生活需要的体育健身项目、体育设施,配套发展体育主导产业和服务性的体育衍生产业;紧密层为核心城区以外沈海高速以东、北二环以南、京珠高速以西与北到番禺城区的范围,建立以休闲体育、体育旅游为主的体育健身项目、体育设施;松散层为广佛远城区以外分别与清远、肇庆、江门、东莞等相邻城市交界处以内的范围,可建立以大型体育主题旅游或高端休闲类型为主的体育健身休闲项目、体育设施。
珠三角通过构建三大都市体育生活圈,可在更大地理范围内实现专业分工与合作,共享外部规模经济与公共基础设施服务的优势,快速影响珠三角乃至泛珠三角地区体育发展结构优化。其次“广佛肇都市体育生活圈”的构建将有利于体育公共服务系统的一体化形成,有利于公共体育场馆建设与运营管理社会化、服务均等化、服务标准化以及圈内消费一卡通形成,实现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强化整体区位竞争力。
2.3结合区位优势,调整体育产业发展结构与资源配置
珠三角大都市圈可以通过核心区与辐射地区之间的产业转移、人力资金技术转移,实现资源在区域空间结构上的重新优化配置。
第一,珠三角应突破体制障碍,建立区域内的高水平职业联赛体系,把可利用经济全球化、市场机制发展起来的体育项目从“举国体制”内划分出来,进行市场化改革,政府出台相关政策,鼓励社会力量直接组织与运营,加快竞技体育职业化改革的步伐。
第二,大力发展商业性体育健身娱乐服务业,利用市场机制提升圈内本行业整体竞争力。需要社会各界明确商业性体育健身娱乐服务业在体育产业中的主导地位,并出台相应优惠政策鼓励行业发展;通过市场竞争机制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形成区域产业优势。
第三,大力培育体育衍生产业,促进体育产业经济成为大都市圈新的经济增长点。体育衍生产业是指除了高水平竞赛表演业与商业性体育健身娱乐服务业两个主导产业之外与体育较为紧密相关的产业部分,如体育用品制造业、体育产品销售业、体育文化传播业、体育经纪业、体育博彩业、体育旅游业等关联产业。体育主导产业与衍生产业两者之间是依附关系[6],主导产业起支柱性作用,衍生产业起辅助性作用,两者相得益彰的发展将驱使体育产业成为大都市圈新的经济增长点。
大都市圈发展理论及其一体化发展模式给城市化发达地区的体育改革与实践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新的视角,通过跨行政区划的协调合作、共建共享,通过优化配置圈内资源,促进体育在城市之间、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珠三角大都市圈可通过编制相关规划、成立跨区域一体化协调组织,推动珠三角体育一体化发展;需要转变政府体育管理部门职能,逐步实现政府管理与社会自治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可通过强化极点、点轴带动的空间组织规划,建设具有圈层结构强辐射功能的三大组团式都市体育生活圈,逐步实现体育一体化发展格局;可结合区位优势,实施体育产业结构调整,树立以高水平竞赛表演业与商业性体育健身娱乐服务业为主导的体育产业发展结构,形成新区域经济增长点。
参考文献:
[1] 曹传新. 国外大都市圈规划调控实践及空间发展趋势[J]. 规划师,2002(6):83-87.
[2] 广东省第5次体育场地多部门普查数据公报[EB/OL]. http://www.batsman-cn.com/neasview.asp?id=
1223.
[3] 新快报. 政府拟斥资60亿建新场馆 广州体育设施有底气[EB/OL]. http://www.southcn.com/news/gdnews/
sz/yyh/ys/200404140547.htm.
[4] 高建磊,刘永峰,鲁毅. 珠江三角洲城市体育先进社区体育活动点调查与分析[J]. 体育学刊,2009,16(8):48-50.
[5] 广东省体育局. 广东省体育及相关产业统计报告[Z]. 广州:广东省体育局经济处,2009.
[6] 陈林祥. 我国体育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政策选择的研究[J]. 体育科学,2007,27(3):75-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