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敏
(健雄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太仓 215400)
高职院校音乐鉴赏课是通过对音乐作品的体验、分析,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音乐审美能力,从而培养和提高高职学生的音乐修养和人文素质。通过感受国内外优秀的音乐作品,激发学生对生活对祖国的热爱,实现美育的教育功能。
在教学实践中,注重通过对音乐的聆听、感受、分析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树立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使身心得到全面健康地发展,所有这些都建立在合理的教学模式之上,课程的教学目标要求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1]。
199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决定“将素质教育全面推进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各级各类教育。”音乐则作为人文教育和以“美”育人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在全国各大高校得到迅速发展。2006年教育部办公厅下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将音乐鉴赏课程进一步明确为所有高校的“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可见该课程在现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和意义以及重视程度。
在行动导向课程改革的理念下,音乐鉴赏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是必然选择。
1.缺少音乐特色,忽视主体。音乐鉴赏是一门渗透性很强的学科,涉及文学、地理、历史、美术、民俗等,课程实施以音乐的教学内容为主,相关学科知识为辅。但有些教师却认为“音乐鉴赏就是听音乐”。教师不断地、大量地播放音乐让学生倾听。也有人认为“音乐鉴赏课就是学生多听,教师多讲”,简单地把音乐鉴赏课上成听音乐外加教师讲解的传统模式。不重视学生的音乐实践,忽略学生的主动参与,压抑学生主动探究的心理需求,忽视学生对音乐个性化的感受与理解,缺少特色。
2.忽视了音乐鉴赏课涵盖的知识量。鉴赏课程的乐理知识量较大,作为教师,必须进行课程的实施设计,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但在现实中却存在着某些教师为了取悦学生,将没有联系的教学形式也牵强地塞进音乐鉴赏课的教学内容中,使得本应该在课堂内完成的真正的音乐知识教学内容被挤出了鉴赏教学之外。这样做可能确实使部分学生暂时地感到愉快和满足,但对于音乐鉴赏课的教学计划和目的来说可能收效甚微。学生没有真正地得到音乐的审美体验,甚至使原本喜爱音乐的学生也逐渐失望,直至对鉴赏音乐失去兴趣。
3.滥用多媒体课件,缺乏设计。授课过程中大量运用多媒体技术,整堂课播放,反客为主。音乐具有抽象性和可塑性,它给人们的情感体验、形象思维等方面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可是,如果将教学中的每个内容都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出来,在让学生初次欣赏音乐时就配上情节画面,这虽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却使学生的联想跟随画面发展而进行,这就禁锢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教学内容都由多媒体课件展示出来,使教师和学生同时成为了多媒体的傀儡,教师只是起了灌输的作用,有悖于“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4.课堂教学形式化,缺乏有效模式。有些院校也设计主动探究的学习过程,但不能充分地调动学生合作学习的主动性,没有关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对学生存在的问题没能及时地给予帮助和指导。这样的为合作而合作、为形式而形式的“形式化”教学不但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反而会给教学带来低效甚至是无效的结果,缺乏行之有效的科学的教学模式。
高职音乐鉴赏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在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和音乐教材的各个部分中贯穿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思想,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康的人格,培养和提高高职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人文素养和创新能力。对音乐作品进行感受、理解和评判的审美活动,有别于单纯感性审美活动的音乐欣赏,是欣赏与评判的综合,是感性和理性活动的协调统一。
为了更好地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笔者在课程实践中采用三段式教学模式,这个模式包括任务导向、体验鉴赏、拓展探究,具体设计如下表1:
表1 三段式教学模式实施设计
设计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走向讲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参与音乐的鉴赏活动。具体教学过程设计为:首先布置项目任务(任务导向),依次为学生寻找资料(课前),接着制作课件(课前),在课堂上进行鉴赏(学生介绍),学生讨论,然后教师分析引导、引领项目,接着学生讨论,教师再分析引导找出鉴赏方法,再由学生鉴赏音乐,最后是拓展与探究,布置下一单元项目。其理论依据为:以项目为载体,以行动为导向。可灵活运用讲解法、问题导入法、启发式讨论法、情感参与法、情境教学法等教学方法;通过这些教学方法的运用,充分展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参与音乐的鉴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问题的引领、启发和讨论中获得鉴赏的方法,使之更好地理解音乐、欣赏音乐,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审美能力及创新能力。
1.教学模式顺利实施。音乐的特殊性决定了音乐鉴赏课教学模式的多样性,“三段式”教学模式是依据高职学生欣赏主体的知识结构和实际需求构建的教学模式。
实施过程激发了学生内在的驱动力,利用学习过程本身,达到使学生内化知识、迁移知识、增强自信、培养正确价值观的目的。世间任何新鲜的事物特别是与众不同的事物总是首先被引起关注,这是由人的心理发展特征所决定的,培养学生的兴趣,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就是三段式教学模式的基本要求。
2.情境设计教学方法取得突破。三段式教学模式的建构以高职学生为主体,依据高职学生欣赏主体的知识结构和实际需求,通过情境教学设计,把角色扮演、语言描绘、实物演示、音乐渲染、多媒体教育等作为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一个生动形象的情境,通过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浓郁的艺术氛围,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审美需要和审美动机,引起学生的审美冲动,激发学生审美的需要,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课程的整体设计得到支持。由于音乐本体的抽象性特征,学生对这个信息的接收与加工是抽象的、被动的、也是多元的,但任何音乐又都是一定区域、民族文化的集中反映,具有强烈的地域风格与民族风格,所以根据课程目标必须进行课程的整体设计,在课程整体设计中,转换教师角色,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加强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设计评价、考核方式都要为课程目标服务。
4.教学效果显著。音乐鉴赏课程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了音乐文化素养,而且潜移默化地培养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我院开设音乐鉴赏课程的选修率节节攀升,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主动进行音乐鉴赏的学习,效果显著:在鉴赏作业中学生对音乐的理解逐步加深;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很多学生积极走上讲台与大家分享他们喜爱的音乐;课堂上充分结合了多媒体技术,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艺术活动在大学校园经常举办,通常理工科学生少有参与,但经过音乐鉴赏课程学习后的理工学生却成为了艺术活动的积极参与者。
音乐鉴赏课程是高职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鉴赏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将更大程度地发挥该课程的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更好地培养高职学生的音乐修养和人文精神,发挥其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1]卢康娥.音乐教学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波)卓菲娅·丽莎.于润洋(译).论音乐的特殊性[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