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春颖 亚 东 李 明
(吉林省中医药科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1)
患者男性,50岁,因间断性上腹部疼痛3年,加重伴有黑便2个月就诊。患者于3年前因饮食不规律后出现间断性上腹部胀痛,偶有嗳气及反酸症状,服用制酸类药物可以缓解。2个月前,上述症状加重,并伴有柏油样黑便。体检:消瘦,皮肤黏膜及巩膜无黄染。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心肺未见异常,腹软,肝脾肋下未及,右上腹压痛阳性。胸部正侧位片,全腹CT未见异常。血常规、尿常规及血生化均正常。CA199 109U/mL、CEA6.9ng/mL。胃镜检查见十二指肠球部近降段入口,内侧壁可见一溃疡性肿物,大小约为3cm×2cm,覆盖污苔及血迹,边缘不规则,质脆易出血(图1、2)。活检病理示: 癌细胞排列成巢状及弥漫性分布,胞浆丰富,多角形、核大深染、核膜厚、核分裂多见。病理诊断为十二指肠鳞状细胞癌。胃镜下见十二指肠球部近降段入口,内侧壁可见一溃疡性肿物。
十二指肠恶性肿瘤临床上较少见,其发病率约占全部消化道恶性肿瘤的0.3%,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绝大多数为腺癌,其次为平滑肌肉瘤及恶性淋巴瘤。本例为非常罕见的十二指肠鳞状细胞癌。鳞状细胞癌常发生于有鳞状上皮覆盖的部位,如皮肤、口腔、食管、咽喉、子宫颈等,还有些部位通过鳞状上皮化生而发生鳞状细胞癌,如支气管、胆囊等。此患者的相关检查未发现十二指肠以外的肿瘤。故可诊断为原发性十二指肠鳞状细胞癌。十二指肠为腺上皮覆盖,发生鳞状细胞癌的原因目前考虑为:鳞状上皮异位、鳞状上皮化生及癌细胞之间的转变。①可能源于鳞状上皮化生后的癌变或其他组织类型的癌细胞向鳞状癌细胞转化。有报道发现十二指肠神经内分泌癌细胞和鳞癌细胞有由一种向另一种转变的表现,也有十二指肠憩室腺上皮鳞状上皮化生的报道[1]。②起源于胚胎发生期的鳞状上皮异位。胚胎发育过程中,食管、胃、十二指肠上段、肝、胆、胰腺均起源于原始消化管的前肠。
由于十二指肠恶性肿瘤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临床中常误诊。对于不明原因腹痛、黑便、黄疸及呕吐等症状,胃镜检查时应观察至十二指肠降段以下,并重点观察乳头及周围情况,如发现可疑病灶要多方位、深挖取活检。以明确诊断,以免延误病情。
[1]Sugawara G,Yamaguchi A,Isogai M,et a1.Small cell neuroendocrine carcinoma of the ampulla of Vater with foci of squamous differentiation:a case repor[J]t.J Hepatobiliary Pancreat Surg,2004,11(1):5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