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浩军 蒋法成 朱柳燕 潘志乐
(江苏省淮安市畜牧技术推广站,江苏省淮安市 223001)
江苏省淮安市是传统的农业大市,也是淮猪的发源地和新淮猪的培育地。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加快,生猪产业发生了较大变化。为了解农村生猪产业的变化情况,笔者通过对农村养猪的实地调查和有关统计数据的分析,探讨农村养猪情况的变化,分析其原因并提出对策。
2011年底笔者在调查淮安农村养猪情况时发现,农村的养猪情况已发生了巨大变化,90%以上农户已不再养猪,十户有九户空圈,甚至有的村看不到一户养猪。从调查和有关统计数据来看,近10年来生猪散养户数量呈现快速下降趋势,而规模养猪比重逐年增加(见表 1, 图 1)。
图1 淮安市2002~2011年养猪变化趋势
虽然统计数据生猪饲养量每年都在增加,但实际上此数据受行政干扰严重,一些县区领导为了政绩虚报数据,笔者通过抽样调查得到的结果与地方上报数据差距较大,根据防疫疫苗用量计算的生猪存栏数量也与地方统计数据相差很大,即近年来规模养猪虽有所增加,但因90%以上的农户不再养猪,生猪饲养量实际上有所减少。从2011年初开始猪肉价格持续上涨,有的地方猪肉价格最高达到40元/kg,生猪价格最高达1 100元/50 kg,饲养量减少、市场供应偏紧是主要原因。
笔者调查发现,90%的被调查者将猪病作为不愿养猪的主要原因。近几年猪病危害严重,给养猪户造成巨大经济损失。2001年之前,当地只有猪瘟、猪丹毒散发;而近几年老病呈加重趋势,新病 (如猪蓝耳病、附红细胞体病、伪狂犬病、圆环病毒病、细小病毒病、猪乙型脑炎等)又不断发生。从防疫情况来看,过去只需防猪瘟和口蹄疫,现在养猪要防十多种病,效果还不理想。防控猪病已成为生猪生产的一大难题。
由于规模化和饲养方式的变化,养猪投入增加。如改建高标准猪舍,夏季要防暑降温,冬天要保暖加热,以2011年的物价水平,按照年出栏1 000头猪的规模猪场计算,光猪舍就要投入50万元。饲养方式由过去粗放饲养转变为精细化饲养管理,饲粮由过去的糠麸菜皮变为全价配合饲料。据测算,饲料成本要占到养猪成本的60%~70%,由于饲料价格的上涨导致养猪投入加大,成本不断上升,而养猪融资难和用地难的问题短期内也很难得到解决。
表1 淮安市2002~2011年养猪变化情况表
随着规模养猪的发展,一些规模猪场和规模养猪大户对环境造成的污染越来越严重。从笔者调查情况来看,一方面畜禽粪便和污水造成的环境污染形势严峻,已对人类的健康与安全形成威胁,严重制约了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由于散养户减少,农村过去用来喂猪的农作物下脚料和秸秆藤蔓被抛弃、焚烧,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而且造成水和空气的污染。目前,畜禽规模养殖造成的环境污染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
调查结果表明,90%以上的农户不愿养猪的主要原因是猪病问题,但笔者通过分析认为外来猪种的引入使品种结构发生变化是猪病频发的主要原因。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猪品种改良用行政手段引进外来猪种作为种公猪,对地方猪种进行杂交改良,提高猪的生长速度和瘦肉率。到2007年全国品种资源普查,地方猪种已基本被消灭,由原来的当家饲养品种变成需要保护的品种资源。在引进外来猪种的同时,引进了多种疫病,导致21世纪以来养猪出现新的问题,如猪的疫病 (猪病增多、猪病难治)和繁殖问题 (繁殖力下降、繁殖障碍)。外来猪种不适合农户散养,散养户传统的养猪方法也不适应猪种的变化,散养户很难解决外来猪种在饲养管理、猪病和繁殖方面出现的问题。
由于种地收入微薄,而工资大幅增长,农村劳动力纷纷外出务工,农村只剩下留守老人和孩子,外出务工人员为减轻留守老人的负担以及担心猪只被盗,不让家里养猪。劳动力的缺乏也是农村养猪不断减少的原因。
由于物价上涨导致粮食特别是玉米等饲料原料价格上涨,使养猪成本升高,出栏一头猪只能赢利100~200元。一般散养户按年出栏10头猪计算,年赢利也就1 000~2 000元。而农民外出务工的月工资可达3 000元左右,年收入3~4万元。
散养户养殖条件差,养猪技术水平低,所养生猪生长缓慢,且因防疫不到位、消毒不规范,生猪的发病率、死亡率较高。规模猪场具有资金、人才和技术方面的优势,硬件设施完善,选址、饮水、交通方面考虑周全,圈舍建造时注重科学规划设计,保暖和防暑降温设施齐全;管理人员素质较高,具备养猪专业知识,了解现代养猪的特点,按猪只不同生长阶段的营养需要饲喂配合饲料,猪生长速度快、饲料报酬高;规模养猪由于资金雄厚,防疫、消毒工作做得好,应对市场和疫病的风险能力也较强。二者对比,散养户经不起规模化、集约化养猪的冲击,只有放弃养猪。
政府通过申报项目、奖励措施来扶持规模化养猪,规模猪场可以得到15~50万元的资金扶持,而小规模养猪和散养户却得不到政策性补贴,扶持政策一出,猪价回落,受损失的就是小规模养猪和散养户。
调整对生猪产业的扶持思路,在扶持规模养猪的同时,及时出台一些能调动小规模养猪和农户养猪积极性的政策,或者直接按出栏量进行补贴,维护公平竞争。应采取两条腿走路,以规模化养猪为主,农户养猪为辅,共同发展生猪产业。
外来猪种适合规模化、集约化饲养,地方猪种则非常适合农户散养,要想办法鼓励农户养猪以保留地方猪种。农户饲养地方猪种能够有效利用农作物下脚料,减轻抛弃、焚烧农作物下脚料给河流和空气造成的污染,维护农村生态环境,且猪粪直接还田可减少化肥使用量,增加农民收入,符合科学发展和建设节约型经济。目前农户用传统方式饲养的土种猪肉已逐渐成为优质高档肉品,价格高出杂交猪肉许多,保留一定数量的农户养猪可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丰富市场供应,实现猪肉按质论价。
由于各地的地方猪种已濒临灭绝,应尽快建立保种基地,可规划出一些乡镇作为保护区进行纯繁选育,严格控制杂交,迅速扩大地方猪种种群。利用地方猪种来留住农户传统养猪,又通过散养农户养猪来保护利用地方猪种资源是比较恰当的办法。
应放宽屠宰政策,准许农户自宰自售,减少中间环节。现行的定点屠宰对散养户来说是多出的中间环节,增加了费用。而定点屠宰并未起到控制疫病的作用,相反在生猪从四面八方运到屠宰点宰杀后运向四面八方的过程中,疫病交叉传播,导致了定点屠宰场周边疫病频发。笔者认为应当从源头抓起,进一步加强产地检疫和产地屠宰,运输、销售检测合格的猪肉产品,更能够防止疫病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