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毅
(福建农林大学,福州 350001)
培养库无论新旧,在使用前都须使用高压水枪进行彻底冲洗,而后晾干或采用制冷机组抽湿,将空气湿度降至65%以下。瓶式栽培一般采用塑料瓶堆叠法,使用电瓶叉车分两段重叠堆放 (图17);袋式栽培一般使用叉车将矮型栽培筐架重叠堆放2~3层 (图18)。堆叠培养比传统层架式、网格式培养节省库房建筑资金的投入,并可提高土地利用率。
栽培瓶 (包)无论采用哪种摆放方式,都应做到在整筐栽培瓶 (包)之间留有一定的空隙,保证在培养过程中,菌丝产生的热量得到及时散发。要避免为增加库容量而摆放过于密集,否则易导致“烧菌”现象发生,严重影响产量,甚至成为病害发生根源。
每天工作结束前,都应在记录卡 (图19)上注明当天栽培包 (瓶)的信息,包括时间、培养基含水量、pH、灭菌锅次、灭菌时间等,以便发生问题时能够及时查找记录,分析原因。此外,由于栽培瓶 (包)在装瓶 (包)时容器外表难免沾附培养基,而沾附的培养基易掉落并吸引螨虫,造成螨害,因此,每天结束工作时须使用吸尘器将工作台面及地面清理干净。
为便于机械化操作,培养库的高度设置大多在6米以上。大型企业将培养库分割成前后两部分,库房前部放置定植阶段 (前期)的栽培瓶 (包),后部放置菌丝蔓延 (中期)和生理成熟阶段 (后期)的栽培瓶 (包)。库房前部的水平投影面积大致是中、后部水平投影面积的一半,可容纳10~12天的生产量。
图17 栽培瓶两段重叠堆放
图18 栽培包矮型栽培架两层重叠堆放
图19 记录卡
8.1 前期控制 栽培瓶 (包)开始培养至第10天,属于培养前期,主要为接种块恢复和菌丝的定植、封面。此时,由于菌丝生物量较少,还不会发热,故将库内温度控制在最适于菌丝蔓延的23~24℃,湿度控制在65%,二氧化碳浓度控制在3 000毫克/升 (ppm)以下。该时期除工作需要外,应尽量不要进入培养库内,只需观察室外控制箱数显是否达到设定的参数,在接种后的第5天,可进入一次,观察菌丝恢复、定植、封面是否正常。须注意,规模生产栽培瓶 (包)堆叠培养,难以做到仔细检查栽培瓶 (包)的成活和污染情况,只能够依靠前端工序,包括接种环境无菌,接种操作规范,检查菌种是否污染 (包括隐性污染)等,以控制可能出现的污染。因此,前端工序的操作和质量的监控尤其重要。
8.2 翻堆 接种后第10~12天,随着菌丝的定植、封面,菌丝进入快速代谢期,菌瓶 (包)发热,热气上升会导致上端和下端瓶 (包)之间形成温差,温差大时相差2~3℃,会使菌丝的酶活性发生差异,表现在上、下层瓶 (包)间菌丝生长速度不一,发育不能同步。为此,必须进行翻堆。翻堆是使用电瓶叉车,将培养前期上层整垛栽培瓶或矮型栽培筐架置于后端培养库中、后期区域的下层,原来的下层置于新堆的上层 (图20)。
以上所涉及的时间,是指使用固体菌种,塑料瓶容量为1 100毫升,口径78毫米,重量890克左右的栽培瓶培养时间。袋式栽培包重量是1 100克。如果同样的容器,使用的是液体菌种,则时间应相对提前。根据大多数厂家的生产数据分析,使用液体菌种,满瓶时间一般为18周天,满袋时间是22周天。袋式栽培各厂家采用的培养料配方、含水量和单瓶容量存在较大差异,应根据自家工艺决定具体翻堆时间。
使用网格或床架式培养,一般高度只有2.5米左右,较重叠式培养低得多。网格栽培架栽培包间隙较大,散热较好,上下温差较小;层架式培养栽培瓶 (包)上端有较大的间距,气体对流相对较好,因此只要加强库内的对流,就可达到散热的目的。这两种培养方式进行翻堆,需花费相当多的人工,经济上不合算。此外,塑料袋壁较塑料瓶壁薄,散热更快。在同样环境条件下,栽培包网格式培养较堆叠式培养袋内温度上升慢,不容易发生 “烧菌”,上下层之间温差也小,故不需要翻堆。
8.3 中、后期控制 翻堆后至菌丝长满瓶 (包)为培养中期,满瓶 (包)后至移入出菇库为培养后期(生理成熟期),此两段期间,不需要翻堆。培养中后期,菌丝对培养环境要求与前期一样。
通常是培养第10天开始进入发热盛期,第12~13天为高峰期,瓶 (包)中心的温度超过环境温度2~4℃(视瓶周围的空气对流状况),第15~16天,发热量开始逐步减少,至菌丝长满瓶后达到相对稳定。
当菌丝长满瓶 (包)时,培养中期结束,此时菌丝填满了培养基颗粒间空隙,但大多数是缠绕在培养基颗粒的表面。因此,还需要有一段后熟时间 (培养后期),使菌丝对培养基颗粒进行进一步降解,积累更多营养物质,达到生理成熟。此阶段菌丝会产生更多的毛细分支,形成绒毛菌丝,通俗地说,就是分支出更多的 “毛细血管”。后熟期长短视培养基的配方而定,一般需要10~15天。只有菌丝生物量大,养分积累多,才有可能获得高产。
8.4 问题讨论
(1)湿度。无论是哪一种菇,在菌丝培育阶段,库房内的湿度都应控制在65%左右,不低于60%,不超过70%。湿度过低,容易使容器内培养基表面水分散失过多,培养基内含水量损耗会超过5%;湿度过高,又有可能增加污染率。
(2)二氧化碳浓度。国内较多企业不了解二氧化碳浓度对菌丝生长蔓延速度的影响,对其控制比较随意。培养库内的二氧化碳浓度超过2 200毫克/升 (ppm)时就开始不利于菌丝生长,如不及时排出,一旦超过5 000毫克/升 (ppm),菌丝就要推迟一周才能满瓶。有经验的栽培者将培养库房设计得比较高,这样可减少室外空气的补充次数,避免库内的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波动过大。
图20 塑料瓶翻堆
上一期曾介绍,最近国外和国内大企业给培养库房换气不是直接补充室外空气,而是使用新风机组,将室外抽取的新鲜空气经过高效净化过滤、除湿 (或加湿)、降温 (或升温)等处理后通过新风机送到室内,替换室内的原有空气。这一做法使培养库内始终维持正压状态,避免外界含杂菌空气进入库内,对提高接种成品率非常有益。
(3)光照。菌丝在培养阶段几乎不需要光线,为操作方便,可安装LED灯或节能灯作为照明,也有使用矿工的头灯作照明。由于真菌菌丝对红光不敏感,笔者认为使用红光源作为工作照明灯比较理想。
8.5 培养的同步性控制
(1)同步性的定义。同步性是指同一天接种的所有栽培瓶 (包),能够实现菌丝同步蔓延,并同步生理成熟。同步性是食用菌工厂化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同步性能够使企业在计划时间内,有序完成生产各阶段,提高库房周转率和使用率,保证企业流水线有序循环生产。有很多企业对此重要性认识不足。
(2)影响同步性的因素。①培养基填料量:目前瓶式栽培大多采用高速机械填料,有的厂家对机器的精密度控制不好,使填料结果差异较大,严重影响同步性。在填料时,随意一筐按对角线抽取栽培瓶测定,其重量误差不能超过20克。只有装料量一致,瓶内培养基紧密度才能够相对一致,为后续同步性打下基础。同样,袋式栽培在装料时也须称重,要不怕麻烦,使误差控制在20克之内 (图21)。②接种量:接种量不同会影响发菌同步性。目前,国内栽培瓶的瓶口直径是78毫米,如果使用固体菌种接种,菌种一般须覆盖整个培养基表面,接种量差异小。而使用袋式栽培工艺,栽培者现在大多使用枝条菌种,接种量也相差不大。③库房存放量:有很多中小型企业栽培者一味追求库容量 (图22),将栽培包横放在栽培架上,甚至摆成死墙,这极不可取。栽培包过于密集摆放,必然导致堆温及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使堆内外温度及二氧化碳浓度差异拉大,菌丝无法内外同步发育,影响库房周转速率,并导致生理成熟不一致,影响产量。长年累月损失将难以估计。④制冷机组安装:国内不少中小型企业由于资金有限,将保温材料密度降至20千克/立方米,甚至15千克/立方米,有其形,无其实,保温效果大打折扣。有的为了节省投资,制冷机组的制冷量配置不足,认为只要当年运行没有问题即可,结果经过一年的机械磨损,制冷量大幅度下降,达不到所需制冷量时,只得延长制冷时间,从而加剧机械磨损,并导致栽培包培养基失水过多。笔者认为从长期运转来看,制冷量应配置得高些,不可刚好。
注意制冷机组蒸发器配置、安装位置与培养对象之间的关系,尽量使培养堆、网格、层架上所有的栽培瓶 (包)前后、左右的散热相对一致。这关系到同一天生产的栽培瓶 (包)的同步性。
图21 时常称料包重量
图22 菌包摆放密集的库房
在生产中根据天气变化,结合培养库内栽培瓶(包)中培养对象的发育状况,判断发展趋势,依靠自身积累的经验,进行熟练细致的调控,使栽培瓶 (包)同步发育。这是企业调控的核心技术环节,需要经过长期磨练。
判断栽培瓶 (包)生理成熟最简单的方法是:一看栽培瓶 (包)培养基内的木屑颜色是否变成淡黄色,因塑料瓶不易观察,可采取抽样开瓶,取一小撮培养基查看,并用手搓之,以软绵无硬感为好;二看培养基的表面是否收缩 (收缩是培养基表面水分散失所致),隔着聚丙烯塑料袋,清楚看到80%以上栽培包表面培养基收缩,并有脱壁现象,表明栽培包已生理成熟,可移入出菇库进行出菇管理。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