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毅辉,陈永乐,朱新平,谢刚,黄伟平,洪孝友,李海潮,张伟康,陈少华
(1.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广东广州510380;2.佛山市南海区农林技术推广中心,广东佛山528200;3.佛山市南海区西樵镇农村工作办公室,广东佛山528211;4.佛山市南海区西樵镇华记鱼苗场,广东佛山528203)
翘嘴鳜Siniperca chuatsi又名鳜,斑鳜Siniperca schezeri俗称花鲈,分类上同属于鳜属。翘嘴鳜原分布于长江流域,由于其肉质细嫩、鲜美,无肌间刺,是深受群众喜食的名贵河鲜,目前已成为珠江三角洲地区重要的养殖品种之一。翘嘴鳜生长速度快,但因存在着易发生病害等问题[1-2],严重制约了翘嘴鳜养殖业的发展。自1994年以来,广东省每年鳜暴发性流行病发病率达60%,死亡率达20%~30%。斑鳜在中国的分布极广,从南到北都有其踪迹。斑鳜是珠江流域的经济鱼类[3],其肉质鲜美、病害少,但其个体较小,生长速度慢,目前在珠江三角洲也有少量养殖。关于翘嘴鳜和斑鳜的生物学和人工繁殖均有报道[3-8]。
杂交不仅能丰富遗传结构,还能使亲本的优良性状得到结合,提高杂交后代的生长性能[9]。国内一些学者对杂交鳜做了一些研究,结果表明,杂交种确实能继承亲本的一些优良生长性状[10-13]。本研究中,作者对翘嘴鳜、斑鳜及两种鱼的正交和反交F1的胚胎发育及胚后发育做了较系统的观察,旨在了解两种鳜及其杂交种胚胎发育的异同,为以后筛选及培育出一种生长性能及抗病能力均优的养殖新品种提供参考资料。
试验用翘嘴鳜和斑鳜亲鱼取自广东省顺德市南海区华记鱼苗场。试验于2006年6月和2008年4月在该鱼苗场进行。
1.2.1 人工催产 在繁殖季节,通过外源药物诱导,对翘嘴鳜和斑鳜亲鱼进行人工催产及人工授精,获得质量好的受精卵。
1.2.2 胚胎发育观察与比较 在解剖镜下对翘嘴鳜和斑鳜胚胎及其杂交后代的胚胎发育进行观察、拍照 (Canon s30数码相机)与比较。同时每隔2 h左右测量一次水温。
1.2.3 胚后发育观察与比较 在解剖镜下对翘嘴鳜和斑鳜及其杂交后孵出的仔鱼进行胚后发育观察与比较。仔鱼孵出初期,每隔4 h观察1次,每次随机抽取10尾鱼,观察、描述,度量可量性状。以后根据发育情况逐渐延长取样时间间隔,以50%个体出现新特征作为划分发育时期的标准,直至8日龄。
采用Microsoft Excel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1.1 以翘嘴鳜为母本的胚胎发育观察 鱼卵为非黏性卵,呈淡黄色且透明,在流水中呈漂浮性。受精卵大多数具有大油球1个,有些卵具有数个油球,最多达8个。卵子直径为 (1.08±0.06)mm,变幅为1.0~1.2 mm;吸水饱满后直径为 (1.46±0.09)mm,变幅为1.32~1.64 mm。在水温为28.5~30℃下,卵子受精后4 min卵膜开始吸水,24 min左右开始进行第1次卵裂,以后大约每隔20 min分裂1次。受精后7 h 14 min进入原肠期,此时受精率达82.8%,33 h 55 min左右胚胎约有半数孵出。其发育时程见表1、图1-A~V。
2.1.2 以斑鳜为母本的胚胎发育观察 鱼卵特性与以翘嘴鳜为母本的鱼卵基本相同。卵子直径为(1.86±0.07)mm,变幅为1.72~1.96 mm;吸水饱满后直径为 (2.28±0.07)mm,变幅为2.12~2.44 mm。在水温为26.5~30℃下,卵子受精后25 min开始隆起,1 h 9 min开始进行第1次卵裂,以后大约每隔23 min左右分裂1次。受精后9 h 50 min左右进入原肠期,此时受精率达80.2%,91 h左右胚胎约有半数孵出。其发育时程见表1。
表1 翘嘴鳜、斑鳜及其正、反交杂交鳜胚胎发育时序表Tab.1 Time table of embryonic development of Siniperca chuatsi,Siniperca schezeri and their hybrids
图1 翘嘴鳜 (♀)×斑鳜 (♂)杂交F1的胚胎发育及早期发育Fig.1 The embryonic and early larval developments of F1[Siniperca chuatsi(♀) ×Siniperca schezeri(♂)]
2.2.1 以翘嘴鳜为母本的杂交仔鱼形态特征观察(图1-W~Z,a~b) 刚孵出的仔鱼卵黄囊较大,全身透明,可清晰见到血液流动。只有眼睛出现黑色素,头部后为卵黄囊,油球位于卵黄囊前端和心脏下方,卵黄囊表面黑色素增多 (图1-W)。刚孵出的仔鱼全长为 (4.00±0.05)mm,变幅为3.9~4.3 mm,肌节为23~27对。在28.5~30℃下,3日龄时口已形成,开始频繁张合 (71~137次/min),肌节随日龄的增加而增加 (图1-Y);4日龄仔鱼体节达到最大 (27节),牙齿清晰可见,已能摂食同等大小的饲料鱼,而此时卵黄囊和油球尚未完全消失 (图1-Z),卵黄囊和大油球随着体长的增长而逐渐减小;6日龄仔鱼尾鳍下叶分离出鳍条;7日龄仔鱼在尾部的色斑出现分化,不再连成一片,而是分成上、中、下三块;8日龄仔鱼卵黄囊和油球基本吸收完全,鳔明显可见 (图1-b)。其形态特征区别见表2。
2.2.2 以斑鳜为母本的杂交仔鱼形态特征观察刚孵出的仔鱼特征及发育时序基本与以翘嘴鳜为母本的的仔鱼相似,仔鱼全长为 (4.60±0.07)mm,变幅为4.4~4.7 mm,肌节为23~27对。在26.5~30℃下,3日龄时口已形成,开始频繁张合(90~123次/min)。其形态特征区别见表2。
2.2.3 正、反交杂交鳜胚后发育参数对比 正、反交杂交鳜胚后发育历程基本一致,反交个体比正交稍大,其参数对比见表3。
表2 翘嘴鳜、斑鳜及其正、反交杂交鳜胚后发育形态Tab.2 Post-embryonic development of Siniperca chuatsi,Siniperca schezeri and their hybrids
本研究中,正交F1胚胎发育时序与纯种翘嘴鳜的基本相同,在水温为28.5~30℃下,胚胎发育约需34 h;反交F1则与斑鳜基本相同,在水温为26.5~30℃下,胚胎发育约需91 h,到达心跳期只要29 h 30 min。这与其他学者的研究结果相似,如翘嘴鳜胚胎半数孵化需时34 h(27.2℃)[5];鸭绿江斑鳜受精后60 h到心跳期,孵化需时约144 h(22.2~25.2℃)[14];碧流河水库斑鳜受精后44 h到心跳期,孵化需时约146 h(19.0~23.5℃)[15];翘嘴鳜 (♂) ×斑鳜 (♀)杂交F1受精卵经42 h 20 min进入心跳期,经117 h 30 min孵化出膜,杂交F1的胚胎发育特征与母本基本一致 (24±1℃)[13]。斑鳜与翘嘴鳜虽然同为鳜属,但其胚胎发育时序却不相同。
本研究中,以斑鳜为母本的杂交鳜与以翘嘴鳜为母本的杂交鳜在发育至孵出前期所需时间相差并不大,分别为36 h 26 min和29 h 30 min,只是以斑鳜为母本的杂交F1在孵化期耗时较长,达到54 h。这可能是斑鳜在长期自然演变中对环境的一种适应,即胚胎发育时间越长,其胚后各种生理功能越完善,这有利于增强胚后仔稚鱼的成活率,提高仔鱼对环境的适应能力[16]。
表3 正、反交杂交鳜胚后发育形态的度量Tab.3 Morphometry of post-embryonic development in Siniperca chuatsi,Siniperca schezeri and their hybrids
亲本对后代基因的传递情况一直是研究重点。多数研究表明,母本对后代基因有较大的影响力,或者说杂种后代的性状一般偏向于母本。利用传统形态学和框架分析法分析,发现翘嘴鳜和斑鳜的杂交后代的形态性状偏向母本[11];三角鲂Megalobrama terminalis和团头鲂M.amblycephala的正、反交杂交后代形态性状也存在一定的母性效应[17]。在胚胎发育方面,如唇鱼骨Hemibarbus labeo(♀)×花鱼骨Hemibarbus maculates(♂)杂交 F1受精卵与母本胚胎发育时序和形态特征基本相似[18],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圆斑星鲽Verasper variegatus(♂)杂交胚胎的发育过程也与母本相似[19],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山女鳟 Oncorhynchus masou(♂)杂交F1受精卵与母本的胚胎发育积温相当[20],而斑鳜(♀)×翘嘴鳜(♂)杂交F1受精卵胚胎发育时间和胚胎发育均偏向母本[13]。本研究中,在外部条件基本相同的情况下,两种杂交鳜胚胎发育时序均以母本为基准,说明卵细胞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对胚胎发育时序、胚胎大小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这也许是卵细胞质对生物遗传性状有明显的母性遗传作用的原因。由此可见,在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共同作用下,双亲对后代群体的遗传贡献是不均等的[21]。
[1]黄志坚,何建国.鳜鱼疾病的研究概括[J].水产科技情报,1999,26(6):268-271.
[2]陈昌福,曾妍雄.患细菌性败血病的翘嘴鳜血清中蛋白质成分的变化[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0,19(5):481-482.
[3]吴会民,林文辉,吴淑勤,等.鳜养殖池塘底泥脱氢酶活性测定方法的研究[J].大连水产学院学报,2007,22(4):311-314.
[4]罗仙池,徐田祥,吴振兴,等.鳜鱼的胚胎、仔稚鱼发育观察[J].水产科技情报,1992,19(6):165-168.
[5]郑闽泉,丁桂枝,黄涵生,等.鳜鱼胚胎发育的观察[J].江西水产科技,1994(3):21-24.
[6]曾可为,王青云,高银爱,等.斑鳜的生物学及其繁殖生物学的研究[J].内陆水产,2005(2):27-29.
[7]何利君.温度对鳜鱼胚胎发育的影响[J].四川畜牧兽医学院学报,1999,13(4):19-22,28.
[8]周才武.鳜亚科鱼类的分类整理和地理分布[J].动物学研究,1988,99(2):113-125.
[9]楼允东.鱼类育种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40-107.
[10]赵建,朱新平,陈永乐,等.翘嘴鳜、斑鳜及其杂交种形态差异分析[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8,27(4):506-509.
[11]宓国强,赵金良,贾永义,等.鳜(♀)×斑鳜(♂)杂种F1的形态特征与微卫星分析[J].上海海洋大学学报,2010,19(2):145-150.
[12]宓国强,陈建明,练青平.杂交鳜与鳜鱼、斑鳜肌肉营养成分和氨基酸含量比较[J].水产养殖,2009,30(4):35-37.
[13]宓国强,练青平,王雨辰,等.杂交鳜胚胎发育观察[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8(3):264-269.
[14]王丹,李文宽,闫有利,等.鸭绿江斑鳜胚胎及胚后发育观察[J].大连水产学院学报,2007,22(6):415-420.
[15]吴立新,邹波.碧流河水库斑鳜胚胎发育的形态观察[J].水产科学,1993,12(9):5-8.
[16]殷名称.鱼类早期生活史研究与其进展[J].水产学报,1991,15(4):348-358.
[17]杨怀宇,李思发,邹曙明.三角鲂和团头鲂正反交F1的遗传性状[J].上海水产大学学报,2002,11(4):305-309.
[18]宓国强,练青平,姚子亮,等.唇鱼骨(♀)×花鱼骨(♂)杂交子一代胚胎发育[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9(6):537-543.
[19]李竹,张全启,齐洁,等.牙鲆(♀)×圆斑星鲽(♂)杂交子代的胚胎及仔鱼发育[J].中国水产科学,2006,13(5):732-739.
[20]陈术强,张玉勇,贾智英,等.虹鳟(♀)×山女鳟(♂)杂交种胚胎及仔鱼发育的研究[J].上海海洋大学学报,2010,19(6):757-762.
[21]杨宁,吴常信.亲本对后代群体的不均等遗传贡献及其优化控制[J].遗传学报,1993,20(1):294-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