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庆艳
(辽宁科技大学,鞍山114051)
地方普通高校图书馆与国家和省重点高校图书馆相比,由传统向现代化转型起步晚、起点低、步子慢,加之近年来地方普通高校存在着院校合并、升格、扩招等多种影响,转型基本还处于初级阶段,发展也很不平衡。本文以辽宁科技大学图书馆为例,意在表明地方普通高校未来的发展应根据实际条件和发展需要有重点、有步骤地采取措施,注重解决自身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随着电子资源的出现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图书馆资源建设的重点也发生着转变,资源的收藏范围不断从印本资源向电子资源转化,投入电子资源的经费在全部经费支出中所占比重在逐渐提高。以我校图书馆统计数据为例:
由表1可知,电子资源所占的文献购置经费比例越来越大。但目前阶段受阅读习惯、阅读条件的限制,特别是学习用书,纸质文献更为适用;另外学生看电子图书还受到设备和网络的限制。因此,纸质资源特别是图书仍发挥着重要作用。本、专科生是地方普通高校图书馆最主要的读者(我校本专科生共约16000人,研究生不到400人,教职工不到2000人,其中专职教师不到1000人),而本科生利用最多的是中文纸本图书。
根据实际情况,地方普通高校按如下比例分配经费较为合适:若总经费是220万元,则中文图书90万元,占41%,中文期刊和报纸30-35万元,占15%,外文期刊10-15万元,占7%,其余主要应用于电子文献的采集,占总经费的37%。
表1
2005 11 48.6 339 14.34 2006 24 104 450 23.11 2007 24 122 245 49.80 2008 25 98 220 44.55 2009 22 102 189 53.97
重组前主要业务部门有文献资源建设部、图书借阅部、期刊阅览部、信息咨询部四个部门,文献资源建设部主要包括文献采访、文献编目、文献典藏几个小组,文献流通由图书借阅部和期刊阅览部负责,参考咨询工作由信息咨询部负责。这种业务流程有利于资源管理及工作人员的业务交流。缺点是:文献类型、范围扩大,采访工作质量难以提高;采访和编目人员不熟悉读者服务工作,不了解读者需求,不完全理解编目数据对流通的作用;结果是读者服务工作质量较低;工作人员积极性受到限制。
重组后主要业务实体部门包括图书部、期刊部、电子资源部、参考咨询部四个部,同时在业务虚拟部门下设几个小组,分别是采访组、编目组、教学组及学科馆员组。采访组和编目组人员由图书部、期刊部以及电子资源部的工作人员组成,这样就避免了由于采访和编目的工作人员不熟悉读者服务工作,不了解读者需求,不完全理解编目数据对流通的作用而导致的采访编目工作质量不高的现象发生。同时增设的教学组和学科馆员组成员分别由图书部、期刊部、电子资源部及参考咨询部的部分工作人员组成。
现在高校图书馆都在大力发展数字化馆藏资源,其电子资源比重也越来越大。
然而,数据结构的差异致使大量的数据库处于割离状态,成为一个个信息孤岛,读者需要经过多次认证(即频繁地登录和退出)才能获取不同数据库的资源,既费时又费力。因此,图书馆需要寻求新的技术来设置数字图书馆门户系统,建立一站式检索平台,为读者提供统一的服务窗口和单点认证服务,在一个平台上可以提供多种资源同时检索的服务,使读者能直接从各类资源与应用中获取个性化信息。目前我馆在进行资源检索时,馆藏文献(书、刊)、电子图书、各种中外文数据库等都需要逐一检索,费时费力。
由于受经费限制,各个图书馆不可能把所有的文献都买全,所以每个馆都有自己的文献收藏范围和收藏重点,于是各馆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馆藏特色,而建立图书馆联盟可以实现各个图书馆之间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避免重复建设造成的浪费。比如建立行业图书馆联盟或区域图书馆联盟等皆可。这样在图书馆联盟的统一检索平台上,就可以检索到联盟内各馆的文献资源,包括物理的和虚拟的馆藏。现在由政府出资建立的辽宁省高校数字图书馆联盟正在建设中,在搭建的辽宁省高校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网络平台上,实现了对全省高校文献资源的揭示、整合,同时也实现了对全省高校文献资源的共知,对联盟内的各成员馆具有共性需求的数字资源进行了共建,通过文献传递实现了全省文献资源的共享等。
为方便读者,给读者创造一个宽松的人文环境,各高校图书馆的图书借阅方式基本上都由最初的书库闭架借阅改为开架借阅,同学们可以随意在书库中挑选自己想要的文献。但由于开架仅限于在各个书库中实现,要想借到不同类型的文献,需要在不同的库室分别借阅,比较浪费时间,所以现在有很多高校比如清华大学、大连理工大学、沈阳建筑大学等都采用了大流通的服务方式。所谓图书馆大流通是指在馆藏文献开架的前提下,实现各种载体资源和服务区域的合并,书刊借阅合一,一个图书馆仅设一个进出口,设立统一借还处,读者在入口处刷卡入馆后,即可自由进入各阅览室并利用室内文献资源的一种流通服务方式。[4]这种大流通方式方便管理,节约人力,简化了读者的借阅手续,增加了开放时间,为读者提供了宽松舒适的阅读环境。
自助借还是图书馆流通服务发展的一种有实用前景的新型服务。90年代北欧诸国、新加坡、日本等国家已使用了自助借还服务,我国在21世纪初才开始有自助借还服务系统。自助是一种新的服务趋向,读者不经过图书馆员的中介和帮助,就能直接获取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自助借还服务可以方便读者随时进行图书借还;缩短读者排队等候的时间和人工服务的时间等,许多图书馆自助服务已发展到可在异地并在任何时刻还书,还可在异地网上支付罚金等。华南师范大学图书馆等9家高校图书馆已经采用了远望谷自助借还系统,为用户利用图书馆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高校图书馆的职能不仅仅是收藏文献,更重要的是开发文献,即通过对馆藏文献的多层次加工、整理,将蕴藏在文献中的有价值的信息、知识挖掘出来并提供给用户。建立“学科馆员”制度是高校图书馆提供较深层次信息服务、进行知识挖掘的一个非常好的方式,建立学科馆员制度就是设专人负责与一个学院或者一个系建立联系,让图书馆员按学科分工,各自成为某一专业领域的行家、某个对口学科的文献专家。图书馆要想做好学科馆员工作,对学科馆员个人的素质必须有严格的要求,一个合格的学科馆员除了必须具备高层次的专业学科知识外,还应具备情报学、图书馆学以及计算机方面的基本知识,有一定的外语水平,熟悉图书馆各项业务和馆藏状况,掌握中外文数据库的检索使用方法,熟悉网上资源,并具有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和组织的能力。目前地方普通高校图书馆开展学科馆员制度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障碍是人力资源问题,一是馆员的数量不足,二是馆员的学历层次不够高,三是馆员的学科背景分布不合理等等。所以地方普通高校图书馆在人才引进时,在学历层次、个人素质方面应该严格把关,同时要规划好引进人才的学科分布。
总之,对于地方普通高校图书馆的未来发展应该领会党中央所倡导的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注重解决自身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工作,既不盲从,也不求大求快,这样地方普通高校图书馆的发展才会有起色。
[1]初景利等.图书馆发展趋势调研报告(三):资源建设和用户服务[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0,(3):3-9.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8.
[3]曹桂芳.高校图书馆“大流通”,服务模式初探[J].图书馆学刊,2011,(1):93 -94.
[4]朱学芳等.自助借还书系统研发及应用探讨[J].情报科学,2009,27,(3):413-417.
[5]陆廷梅.关于地方高校图书馆建立学科馆员制度的思考[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4,(5):94 -96.
[6]葛雁泓.建立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刍议[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3(3):126-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