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若红,纪永民
(1.安徽省濉溪县双堆集镇农业综合服务站,安徽 濉溪 235100;2.安徽省濉溪县科技开发中心,安徽 濉溪 235126)
高蛋白夏大豆新品种濉科9号选育与栽培技术*
陈若红1,纪永民2
(1.安徽省濉溪县双堆集镇农业综合服务站,安徽 濉溪 235100;2.安徽省濉溪县科技开发中心,安徽 濉溪 235126)
濉科9号是濉溪县科技开发中心以徐9125为母本、荷95-1为父本,通过有性杂交系谱法选育的高蛋白夏大豆新品种。2012年通过安徽省审定,适宜在安徽省沿淮淮北地区夏播种植。
濉科9号;品种选育;特征特性;栽培技术
濉科9号是濉溪县科技开发中心依据“高产、稳产、优质、多抗、广适”的育种目标,遵从“优中选优”的原则,杂交选育的高蛋白夏大豆新品种。2012年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皖审豆2012004。
选育熟期适中、优质、高产、多抗、适应当地气候条件和农业生产栽培条件的新品种[1]。
母本:徐9125,(豫豆15×徐8216-17)×泗豆11杂交后代(F5),具有植株繁茂、开花早、花期长、高产稳产等特点。王幸等从中选育的夏大豆早熟品种“徐豆12”,2003年通过国审[2]。
父本:荷95-1,跃进5号×荷7513-1-3杂交后代,具有高产、抗病、抗倒、中晚熟等特点。菏泽市农科所从中选育的夏大豆新品种“荷豆12”,2002年通过山东省审定[3]。
选择遗传背景丰富、综合性状优良的亲本材料配制杂交组合,把生育期适中和单株荚数、有效分枝数多作为选择目标,早代注重选择优势单株,高代注重田间总评选择优良株系、品系[4]。生育期进行调查记载及挂牌标记,成熟时单独收获计产[5]。
品种(系)产量和适应性鉴定采取多年与多点、小面积与大面积鉴定方法相结合,抗病性、籽粒品质先期进行田间或室内感官评估,参试后委托权威专业机构鉴定、测试。
1996年配制杂交组合:徐9125×荷95-1;1997年去伪劣杂交种,获得F1;1999—2004年(F3~F8),系谱法定向选择;2005—2007年(F9~F11)进行株系、品系鉴定;2007年稳定出圃,代号SK2026。2008年参加安徽省夏大豆预备试验,2009—2010年参加安徽省区域试验,2011年参加安徽省生产试验(系谱见附图)。
附图 濉科9号系谱
2008年参加安徽省大豆新品系鉴定试验(预试),6个试点5点增产,1点减产,平均产量2 635.7公斤/公顷,比对照中黄13增产8.58%,达极显著水平,居23个参试品种(系)第6位。2009年参加安徽省大豆区域试验,8个试点5点增产3点减产,平均产量2 588.4公斤/公顷,比对照中黄13增产5.11%,达极显著水平,居11个参试品种(系)第6位;2010年续试,7个试点5增2减,平均产量为2 670.2公斤/公顷,比对照中黄13增产1.61%,居11个参试品种(系)第5位。安徽省区试两年平均产量2 629.3公斤/公顷,比对照中黄13增产3.36%。2011年参加安徽省大豆生产试验,8个试点7增1减,平均产量为2 514.0公斤/公顷,比对照中黄13增产5.24%,达极显著水平,居9个参试品种第4位(见表1)。区域试验最高产量3 240.3公斤/公顷,生产试验最高产量3 312.6公斤/公顷。
濉科9号籽粒饱满,紫斑率4.40%,完好粒率高,外观品质好。据农业部大豆及大豆制品检验测试中心化验,濉科9号安徽省预试和区试样品(区试主持单位统一取样)3年平均粗蛋白质含量45.53%,粗脂肪含量20.08%,蛋白质、脂肪两项合计65.61%(见表2)。
属高蛋白大豆,安徽省区试样品粗蛋白含量高于GB/T14489.2-1993所规定的“很高”标准(>45.0%)。
经国家大豆改良中心(南京)防虫网室内人工接种抗病性鉴定,在安徽省预试和区试中,该品种3年SC-3病情指数在24.00%~30.00%,平均28.00%(中抗);SC-7病情指数介于24.00%~46.00%,平均35.70%(中感)。胞囊指数介于83.50%~110.00%,平均96.80%,高感胞囊线虫病1号生理小种(见表3)。
濉科9号在安徽省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中,生育期(出苗至成熟)103天,与中黄13相当,属中熟夏大豆。
濉科9号植株直立,株型紧凑,有限结荚习性。株高68.1厘米,结荚高度17.1厘米,主茎15.6节,有效分枝1.8个,单株荚数32.7个,单株粒数64.9粒,单株粒重14.4克,百粒重22.4克。椭圆形叶片、绿色,紫花,灰毛,荚深褐色,籽粒椭圆形,种皮黄色,有光泽,褐脐。出苗势强,开花多,结荚中等,成熟正常,落叶完全,不裂荚,茎秆坚韧,耐肥水,抗旱耐涝,抗倒抗病,利于机械化收割。
濉科9号适宜在安徽省沿淮淮北地区夏播种植,一般单产2 250.0~3 000.0公斤/公顷。通过对濉科9号播期、密度、种植方式、肥料运筹等试验研究和集成示范,组装形成高产、稳产、广适濉科9号配套高效栽培技术。
表1 濉科9号历年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产量结果
表2 濉科9号品质性状
表3 濉科9号抗病性
濉科9号属中熟夏大豆类型,在安徽沿淮淮北以夏收后板茬尽早播种为好,最佳播期6月中旬,最晚不得晚于6月25日。据试验:自6月13—25日,每晚播1天,减产103.1公斤/公顷;6月25日以后,晚播减产幅度更大。要想获得高产,必须抢时抢墒早播。
播前集中清理或粉碎前茬作物小麦秸秆;精选种子,去除不完整粒、病粒、瘪粒及杂粒,适当晾晒;同时进行发芽试验,保证种子发芽率在95.00%以上,出苗率85.00%以上。
濉科9号一般有效分枝1~2个,在中上等肥力田块种植宜宽行或宽窄行稀植机播[6-7],播量4.0~5.0公斤/亩。足墒下种,播深3~5厘米。宽行机播行距40厘米,株距11~14厘米;宽窄行机播宽行40厘米,窄行20厘米,株距15~18厘米。真叶展开后至第一片复叶展开前人工间苗、定苗,去除病株、弱株、杂株和疙瘩苗,拐子式留苗[8];断垄30厘米以内的两端留双株,断垄30厘米以上的带土浇水移栽或浸种后补种。中产田块留苗1.5万株/亩左右,高产田块留苗1.2万株/亩左右。
根据夏大豆需肥特点和生育规律,濉科9号高产栽培要底施或苗期追施15-15-15三元素复合肥375.0公斤/公顷,初花期追施尿素75.0~120.0公斤/公顷;如未施底肥和苗肥,初花期应一次性追施15-15-15三元素复合肥225.0~375.0公斤/公顷,加尿素75.0~120.0公斤/公顷。盛花期至鼓粒期叶面喷施美洲星或福邦螯合态液肥。
出苗至三叶期土壤水分应维持在最大持水量的80%左右,三叶期至初花期维持在70%左右,初花期至鼓粒末期维持在85%左右。开花前控水控肥蹲苗防倒,花荚期根据天气和苗情适时浇水追肥;大雨过后及时排水,以免涝渍。
防治食叶性害虫一般选用有机磷杀虫剂和菊脂类杀虫剂,如遇甜菜夜蛾可选用米满,烟粉虱可选用毗虫琳。后期还要注意防治豆荚螟和食心虫,有的地方还要注意防治地下害虫蟒蜡。
近几年大豆根腐病有大面积严重发生趋势,应在叶片变黄时(发病前期)及时防治。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下,要预防炭疽病的发生。
豆田杂草采取化学除草和人工拔除相结合。一般播后苗前用50%乙草胺1 200毫升/公顷,加豆草隆60克/公顷,对水750公斤/公顷均匀喷雾,或在大豆3~5片复叶期,用高效盖草能525毫升/公顷加虎威750毫升/公顷对水300公斤/公顷喷雾。8月份集中拔除1次大草。
对雨水较多、密度过大、生长偏旺的豆田,开花期株高60厘米左右时使用15%多效唑450~750克/公顷对水600克/公顷喷施,一般喷2~3次即可有效控制株高,提高抗倒能力。
人工收获应在落叶95%以上,籽粒具有本品种色泽,手摇豆稞有响铃声,早晨露水未干前进行;机械收割应在叶片全部脱落,籽粒归圆,露水干后进行[9]。为了使收获的种子外观好看,应当剔除田间带青叶的杂草及叶片没落净或成熟度不够的单株。
:
[1]李继存,赵恩海,黄新阳.夏大豆新品种山宁15号的选育经过及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1(5):86,90.
[2]王幸,王宗标,张祖明,等.高油夏大豆新品种徐豆12号的选育与栽培技术[J].大豆通报,2007(1):13,16.
[3]时传娥.大豆新品种荷豆12号[J].科技致富向导,2003(6):9.
[4]张小虎,曹雄,张振晓.夏大豆高产育种主要数量遗传性状的选择研究[J].陕西农业科学,2011(2):18-19.
[5]李万星,刘永忠,靳鲲鹏,等.高油大豆新品种长豆18号的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J].山西农业科学,2011,39(5):416-418.
[6]纪永民,张存岭,吴健,等.国审高产稳产大豆新品种濉科998的选育[J].中国种业,2012(5):58-60.
[7]任秀荣,苗任重,刘志强,等.大豆新品种驻豆7号的选育与栽培技术[J].作物杂志,2011(2):129.
[8]耿臻,杨青春,舒文涛,等.高产大豆新品种周豆19选育及高产栽培技术[J].大豆科技,2011(1):66-67.
[9]任建军,赵俊卿,段国占.高蛋白大豆中黄42产量表现及栽培技术[J].大豆科技,2011(1):67-68.
S565.1
B
1674-3547(2012)06-0055-03
2012-09-25
陈若红,男,农艺师,主要从事农技推广工作
淮北市重大科技项目“大豆新品种选育与示范”(2008-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