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 刘野
解放军第二〇八医院重症医学科,吉林长春 130062
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UAP)是由于多种因素导致斑块不稳定,包括血管内皮功能低下、斑块局部炎症、血小板功能及凝血系统异常等[1-2]。其中炎症反应增强是导致冠脉内结构易损斑块破裂的重要原因。近年来研究发现,白介素 6(IL-6)、超敏 C 反应蛋白(hs-CRP)均是反映机体炎性活动精确而客观的指标。阿托伐他汀是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除具有降脂作用外,还具有改善内皮功能、稳定粥样硬化斑块、防止血栓形成及抗血管内皮炎性反应等作用[3]。但关于阿托伐他汀与氯吡格雷联合应用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IL-6 和hs-CRP及预后的影响的报道较少。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对UAP患者的疗效及二者联用对UAP患者IL-6、hs-CRP及预后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本组观察对象为2008年1月~2010年1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6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符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关于《不稳定型心绞痛诊断和治疗建议》的诊断标准[3],经心电图和心肌酶学证实,除外有出血倾向,凝血机制障碍及其他使用抗凝药物禁忌者。 其中,男36例,女32例;年龄58~85岁,平均(59.7 ±7.2)岁。68例患者分为观察组(36例)和对照组(32例)两组,两组患者的性别、平均年龄、危险因素及临床表现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对比分析(例)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予休息、镇静、吸氧,并应用硝酸酯类及β受体阻滞剂、阿司匹林及活血化瘀药物等,观察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氯吡格雷 (波立维),首次300 mg口服,后75 mg口服,1次/d,连用 14 d;阿托伐他汀(立普妥,辉瑞制药有限公司生产)20 mg/片,每晚1次,疗程3个月。 治疗前后分别检查两组患者的血脂、24 h动态心电图、肝肾功能,并比较两组的心绞痛症状改善程度及治疗后心电图改善情况、IL-6、hs-CRP变化及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①心绞痛疗效评定标准,显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减少80%以上;有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减少50%以上;无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减少低于50%。②心电图疗效评价标准,显效:症状消失,心电图复查ST段及T波恢复正常;有效:症状减轻,心电图复查ST段低平,T波倒置有所纠正;无效:症状基本与治疗前相同,心电图复查ST段低平或T波倒置没有好转。总有效=显效+有效。
分别于入院前及治疗3个月后采集外周静脉血10 mL,3 500 r/min离心3 min,置-70℃冰箱待测。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hs-CRP和 IL-6 水平。
应用SPSS 12.0 软件进行分析,其中计量资料服从正态分布且方差齐,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及组内比较应用t检验,计数资料应用 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治疗后心绞痛症状改善的总有效率为91.67%,明显高于对照组(78.13%)。观察组36例患者心绞痛持续时间平均达(10.1 ±1.2)d,而对照组32例患者心绞痛持续时间平均达(26.1 ±2.0)d,观察组患者心绞痛持续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服药期间两组患者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无肝肾功能损害等。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后心绞痛症状改善程度比较 [n(%)]
观察组治疗后心电图的总有效率为94.44%(34/3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81.25%)(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后心电图疗效比较[n(%)]
两组TC、TG、IL-6、hs-CRP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后上述各指标均明显降低,且分别与治疗前比较有差异 (均P<0.05)。其中治疗后观察组TG、TG、IL-6、hs-CRP分别与对照组比较,也均有差异 (均P<0.05)。 见表4。
两组治疗3个月后,无一例发生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其中观察组总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5.56%,而对照组总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21.88%,两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5。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及IL-6、hs-CRP变化(±s)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及IL-6、hs-CRP变化(±s)
组别例数hs-CRP(mg/L)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对照组TG(mmol/L)治疗前 治疗后TC(mmol/L)治疗前 治疗后IL-6(ng/L)治疗前 治疗后36 32 t值 P值3.74 ±0.71 3.26 ±0.63 0.248>0.05 1.32 ±0.92 3.30 ±1.05 2.156<0.05 12.40 ±0.67 11.32 ±0.42 0.312>0.05 4.50 ±0.49 7.68 ±0.67 2.351<0.05 15.20 ±7.54 14.25 ±8.61 0.310>0.05 6.13 ±2.30 10.01 ±2.23 2.977<0.05 5.94 ±1.02 5.62 ±1.06 0.525>0.05 2.90 ±1.45 4.25 ±1.56 2.131<0.05
表5 两组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n(%)]
目前临床上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除经典的硝酸酯类药物、β受体拮抗剂、钙离子通道阻滞剂、ACEI类药物外,多主张应用抗凝酶、抗血小板、调脂及保护血管内皮等综合治疗[5]。
他汀类药物不仅能降低血三酰甘油及胆固醇,同时具有改善血管的内皮功能、抗炎、稳定斑块,减少致死性和非致死性心血管事件的作用。阿托伐他汀为HMG-CoA还原酶选择性抑制剂,通过抑制肝脏内的HMG-CoA还原酶,从而降低TC、TG及升高HDL-C的作用[6]。氯吡格雷是一种新型抗血小板制剂,主要通过抑制二磷酸腺苷(ADP)所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不可逆地修饰血小板ADP受体而起到抗血小板作用[7]。二者联用,本组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心绞痛症状改善的总有效率(91.67%)明显高于对照组(78.13%)。且观察组患者心绞痛持续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心电图的总有效率(94.44%)明显高于对照组(81.25%)(P<0.05)。
Hs-CRP是一种炎症反应时相蛋白,主要由细胞因子刺激肝脏产生,炎症反应时显著升高。hs-CRP能够诱导内皮细胞分泌多种炎症介质,并且促使单核细胞向内膜下浸润,也参与到心肌梗死的发病过程,对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二者联用,结果显示,两组TG、TG、IL-6、hs-CRP治疗后均明显降低,且分别与治疗前比较有差异(均P<0.05)。其中观察组治疗后TG、TG、IL-6、hs-CRP明显低于对照组(均 P<0.05)。
研究证明,在心肌梗死和(或)心绞痛病史伴轻到中度高胆固醇血症的患者中,长期服用阿托伐他汀能显著降低冠心病总死亡率和冠脉事件的发生率。UAP预后比较复杂,少部分患者虽经严格的药物治疗症状仍难以控制,有些甚至发展至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等心脏意外[8]。本组资料显示,观察组总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5.56%,明显低于对照组(21.88%)(P<0.01)。
综上所述,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确切,治疗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考虑可能是通过阻断hs-CRP的生成,降低血清hs-CRP、IL-6 的水平,抑制其促炎效应,从而减少心肌梗死的发生。
[1] 叶任高.内科学[M].5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35-236.
[2] 黎秀武.联合三种药物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1,8(16):143-144.
[3] 叶登菊.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50例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0,2(13):117-118.
[4]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不稳定型心绞痛诊断和治疗建议[J].中华心血管杂志,2002,28(6):409-412.
[5] 吴桂杰.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及安全性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10):1199-1110.
[6] 陈永东,施德毅,周鱼,等.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 43 例临床观察[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9,31(6):976-977.
[7] 李靖,何照国.阿托伐他汀对60例不稳定心绞痛患者血清hs-CRP、MMP-9、ET-1 水平影响的研究[J].重庆医学,2010,39(4):444.
[8] 赵慧艳,张福全.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UAP疗效及对IL-6和 hs-CRP 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16):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