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淑娟
食管癌是国内外常见的一种消化道肿瘤,据WHO与我国公布的肿瘤调查统计资料,全世界每年约30万人死于食管癌,全球五大洲以亚、非、拉一些国家和地区发病率较高,欧美和大洋洲发病偏低,我国是食管癌的高发区[1]。对于食管癌应争取早期诊断治疗,但多数患者就诊时应该失去了手术切除的机会。近年来我院采用紫杉醇与顺铂同步化疗联合放疗治疗老年食管癌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自2007年1月至2011年5月收治的125例老年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同步化疗联合放疗组)65例和对照组(单纯放疗组)60例,所有患者均经病理组织活检确诊,排除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血液病、脑梗死、心肌梗死患者。观察组65例患者男45例,女20例;年龄60~87岁,平均67.6岁;病变部位颈段18例,上段25例,中段13例,下段9例;病变长度2~7 cm,平均4.7 cm。对照组60例患者男42例,女18例;年龄61~84岁,平均66.3岁;病变部位颈段14例,上段23例,中段15例,下段8例;病变长度2~7 cm,平均4.4 cm。两组患者从年龄、性别、病变部位等各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观察组患者采用同步放化疗治疗,首先给予放疗采用钴60进行腔内照射,照射范围为超过病变上下端各1.5 cm。照射剂量为5~6 Gy/次,间隔4~7 d照射一次。根据病变部位及锁骨上淋巴结侵犯情况进行锁骨上野照射。同时给予多西紫杉醇 75 mg/m2、顺铂 75 mg/m2、5-FU 500 mg/m2静脉滴注第1天或分为第1、2天。对照组患者单纯给予腔内放疗治疗,均以连续治疗21 d为1个治疗周期,连用2个治疗周期后比较临床疗效。
1.3 疗效评价标准 按照WTO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2],即完全缓解(CR):临床症状、体征消失,病灶完全消失;部分缓解(PR):临床症状、体征有所改善,病灶肿瘤最大径之和缩小≥30%;疾病稳定(SD):临床症状、体征较前有所缓解,病情无进展,病灶肿瘤缩小不明显或<30%;疾病进展(PD):临床症状、体征较前严重,病灶肿瘤最大径之和增大或出现新的病灶。总有效率=CR+PR。
1.4 统计学方法 本组数据采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组间进行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观察组CR6例,PR32例,总有效率为58.4%;对照组CR2例,PR15例,总有效率为28.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2.2 不良反应 治疗过程中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白细胞下降、脱发、恶心、腹泻、口腔黏膜炎、贫血、肝肾功能损害等,观察组患者肝肾功能损害较对照组高(P<0.05),其他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者治疗2个治疗周期后临床疗效比较(例,%)
食管癌(esophageal carcinoma)是老年人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中国是食管癌的高发国家,也是世界上食管癌死亡率最高的国家之一,其标化的年死亡率为14.59/10万~234/10万,占各种恶性肿瘤的第2或第3位[3]。我国食管癌的发病呈地区性分布,高发区一般位于贫困地区,如河南省林县、大别山地区、新疆哈萨克族聚居区,其发病率、死亡率在各种肿瘤中居首位。男女比约为2∶1,发病率随年龄增加,50~70岁为发病和死亡高峰,占全部的60%以上。
食管癌腔内放疗始于20世纪初,由于技术、设备问题,应用受到限制。近年来,随着高剂量率后装技术的发展,使食管癌的腔内放疗又被提到日程上。由于腔内照射治疗距离短,近放射源处剂量高,深部剂量递减很快,从而减少了周围正常组织的放射性损伤,但若瘤块较大,远离放射源处(以mm计)又有剂量明显不足之缺点。单纯的放射治疗虽然可以提高食管癌的局部控制率,但对远处转移病灶治疗并不理想。因此对于中晚期食管癌患者来说单纯放疗效果欠佳。同样,单纯的化学药物治疗也并不能完全达到良好效果,其药物浓度会随着病灶不同而产生差异,疗效不稳定。近年来提出的同步放化疗方案用于治疗中晚期老年食管癌效果较为理想,其作用原理是某些化疗药物如紫杉醇、顺铂等可以对放疗提供一定量的增敏效果;而化疗药物对放疗过的局部病灶也能发挥更大的杀灭肿瘤细胞作用。化疗和放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实现平行互补的效果。本研究针对老年食管癌同步放化疗效果进行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同步放化疗可以有效的提高食管癌治疗效果,当然治疗中会出现肝肾功能损害加重等毒副反应,应予以注意。
[1]崔玖洁.食管癌化疗敏感性预测及预后分子靶点研究进展.癌症进展,2010,14(2):142.
[2]刘翼.食管鳞癌螺旋CT征象与Cyfra21-1表达间关系的研究.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0,21(6):445.
[3]杨军.食管癌影像学分期及手术后病理分期对比研究.内蒙古医学院学报,2011,12(5):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