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异性免疫治疗对慢性荨麻疹患者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清白介素-18水平的影响

2012-09-17 06:32李伟雄梁树荣蔡忠群张贯萍
中国医药导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白介素荨麻疹免疫治疗

李伟雄 梁树荣 蔡忠群 张贯萍

广东省云浮市人民医院皮肤科,广东云浮 527300

慢性荨麻疹(chronic urticaria,CU)是皮肤科临床常见的慢性疾病。临床以皮肤、黏膜的局限性、暂时性、瘙痒性潮红斑和风团为主要特征。特异性免疫疗法(SIT)已成为过敏性疾病的一种有效干预方法[1]。笔者2008年9月~2010年10月采用特异性免疫治疗慢性荨麻疹30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9月~2010年10月在我院门诊就诊的慢性荨麻疹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诊断符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制定的《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中有关慢性荨麻疹的诊断标准[2],即皮肤突然出现形状不一、大小不等的风团,边界清楚;皮疹复发发作,发无定处,异常瘙痒,退后不留痕迹;皮肤划痕试验阳性;病程在6周以上。②经过变应原皮内试验吸入性致敏原检测阳性。③2个月内未应用过免疫抑制剂和皮质类固醇激素及1个月内未使用过息斯敏等影响全身免疫功能的药物。④停用抗组胺药超过1周。⑤年龄在18岁以上或65岁以下。⑥患者自愿参加,且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排除红斑狼疮、皮肌炎、风湿性关节炎、天疱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②合并有肝肾功能异常,或有胃溃疡、胃炎、肿瘤或合并感染者。③其他严重系统性疾患的荨麻疹患者。妊娠或哺乳期女性。④一周内有服用治疗荨麻疹的药物或服用影响机体免疫力药物者。⑤不能坚持完成治疗者。共纳入68例患者,其中,男36例,女 32例;年龄 19~65岁,平均(32.45 ±7.82)岁;病程 6周~10年,平均(3.4 ±2.8)年;发病频率(7.6 ±2.4)次/月。 将入组的68例患者按国际通用随机字母表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4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临床资料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予以抗组胺药物[地氯雷他定片(商品名:信敏汀)10 mg,每日1次口服]治疗,连续服用3个月。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根据患者皮肤点刺过敏原试验及特异性IgE检测结果采用特异性免疫治疗。即根据慢性荨麻疹患者的过敏原种类和SIgE级别配置脱敏注射液和初始浓度。第1次常规用0.1 mL注射,2次/周,递增量为0.1 mL/次,10次为1个疗程。第2个疗程更换为浓度级别为初始浓度10 倍的脱敏注射液,每一浓度级别依次类推,直至1∶102 浓度注射完毕即完成常规脱敏疗程,并以每次注射剂量为0.5 mL维持治疗,特异免疫治疗疗程为12个月。两组患者同时予以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0.5 mg肌注,隔日1次,连续应用3个月。

1.3 血清白介素-18 水平检测方法

两组患者于治疗前后空腹抽取外周血3 mL,分离血清,置于-20℃保存,采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法测定白介素-18(IL-18)水平,试剂盒由上海森雄科技实业有限公司提供,具体操作按照试剂说明书进行。

1.4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文献[3]拟定:①显效:皮疹完全消退,瘙痒等自觉症状消失;②有效:皮疹消退,瘙痒症状明显减轻;③无效:皮疹消退不明显,瘙痒症状未见改善。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2.0 统计软件完成统计处理,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 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慢性荨麻疹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2.3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8.82%,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533,P<0.05)。见表1。

表1 两组慢性荨麻疹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

2.2 两组慢性荨麻疹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白介素-18 水平变化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IL-18 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 见表2。

表2 两组慢性荨麻疹患者治疗前后IL-18水平变化比较(±s,pg/mL)

表2 两组慢性荨麻疹患者治疗前后IL-18水平变化比较(±s,pg/mL)

组别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t值 P值观察组对照组t值P值34 34 50.36 ±8.58 48.41 ±9.26 0.901>0.05 37.62 ±6.58 44.52 ±7.13 4.147<0.01 6.870 1.940<0.01>0.05

3 讨论

慢性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研究认为可能与饮食、药物、感染及自身免疫性等因素有关[4-6]。有研究[7-8]表明,慢性荨麻疹的发病机制可能分为免疫性和非免疫性两种途径,与免疫反应有关的是Ⅰ、Ⅱ、Ⅲ型变态反应;由组胺释放剂引起的为非免疫性。其病理表现血管周围分布HLA-DR抗原的T辅助细胞,部分患者在毛细血管和毛细血管后静脉壁内有中性粒细胞浸润,但无结构损害。慢性荨麻疹临床表现风团和(或)血管性水肿,风团表面光滑,红色或粉红色,周围可有鲜红的红晕。慢性荨麻疹患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皮肤点刺试验阳性和(或)血清中变应原SIgE抗体阳性。T辅助细胞亚群(Th1/Th2)功能失调与过敏性疾病发病密切相关。Thl与Th2 之间相互调节,相互制约,处于动态平衡,维持着机体正常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IL-18 能通过产生IFN-γ、Th1 细胞分化诱导和B细胞合成IgE受抑制。本组研究发生,通过特异性免疫治疗,能够使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清IL-18 水平下调,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2.3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8.82%,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笔者认为可能是特异性免疫治疗下调IL-18,使抑制B细胞分泌IgE作用减弱,使Th2 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增强,慢性荨麻疹患者Th1/Th2 细胞因子的失衡得到纠正,进而发挥其治疗作用。

[1] 李仰琪,龚业青,梁艳华,等.特异性免疫治疗对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清白介素-5、干扰素-γ 水平的影响[J].右江医学,2009,37(3):264-265.

[2]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S].2 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292.

[3] 吴建诚,郑晓,陈齐春.卡介菌多糖核酸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及对血清 IgE 的影响[J].河北医学,2010,16(4)392-393.

[4] 赵会亮,彭希亮,杨素玲,等.地氯雷他定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观察[J].医药论坛杂志,2011,32(7):53-55.

[5] 杨海龙.盐酸左西替利嗪分散片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0,5(35):18-19.

[6] 余嘉明,梁国雄,王俊秀,等.昆明山海棠片联合特非那定片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1,6(3):20-21.

[7] 应华亨,吴力争.卡介菌多糖核酸联合西替利嗪治疗慢性荨麻疹39例[J].中国药业,2010,19(3):50-51.

[8] 付锐.慢性荨麻疹的中西医治疗现状[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21):22-23.

猜你喜欢
白介素荨麻疹免疫治疗
肿瘤免疫治疗发现新潜在靶点
肾癌生物免疫治疗进展
银屑病患儿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6、白介素8的检测
哮喘患儿血清白介素与免疫球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
寻常性银屑病患者外周血白介素17 、白介素23 mRNA 的表达及与病情相关性研究
淋巴瘤患者血液和瘤组织白介素-6、白介素-10的表达及意义
经方辨证治疗慢性荨麻疹经验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荨麻疹39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荨麻疹42例
Toll样受体:免疫治疗的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