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翻译专业的发展看高职商务英语翻译课程改革

2012-09-15 08:42:48刘海燕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12年9期
关键词:口译商务英语外语

刘海燕

(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天津 300221)

从翻译专业的发展看高职商务英语翻译课程改革

刘海燕

(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天津 300221)

近几年,翻译专业的“应市而生”直面挑战着传统英语专业教学,在国内学术界、教育界引发了一系列关于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的热烈讨论。

翻译专业的设立所引发的本科或研究生层次的英语教学改革更对十几年前同样是“应市而生”的高职商务英语专业造成巨大冲击,高职商务英语翻译应如何与时俱进?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高职商务英语翻译课程的定位和课程改革,对高职商务英语人才的翻译技能培养提出一些试探性建议。

翻译专业;高职高专;商务英语翻译;课程设置

一、翻译方向的发展和翻译专业的设立

1.外语专业翻译方向的发展

过去,我国的翻译人才主要依靠高校外语专业培养。1979年北京外国语大学开设联合国译训班,同年北京对外贸易学院和上海海运学院在英语语言文学专业下设翻译方向,正式招收翻译方向硕士研究生。

1986年7月底国务院批准的第三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及其学科名录中,首次出现了以“翻译理论与实践”命名的硕士点,为“文学”门类的下一级学科、“外国语言文学”之下的二级学科。

1992年11月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学科分类与代码》中出现了“翻译学”这一名称,位于“人文与社会科学”门类里一级学科“语言学”之下的二级学科“应用语言学”之下,即属于一个三级学科。

1993年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厦门大学与英国文化委员会合作设立“高级口笔译项目”。

1994年北京外国语大学等设立“翻译理论与实践”方向硕士研究生。

1997年6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原国家教委颁布了新版《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翻译”归入“文学”门类下面的一级学科“外国语言文学”的二级学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之下。同年,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成立内地的第一家翻译系。

2002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决定允许部分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院校在一级学科的范围内根据学科发展需要自主设置学科专业。

2004年上海外国语大学在获得了“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后,自主设置了“翻译学”硕士、博士授权点,这“标志着在研究生学历教育层次上,翻译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恢复了二级学科的地位,同时在中国内地的高等教育体制中获得了合法地位”。2007年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以同样方式设立了“翻译学”专业。

2.本科翻译专业和MTI的设立

随着我国对外文化、经济交流合作的迅速发展,社会对高质量翻译人才在数量上和质量上的要求急剧上升,“让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呼声越来越高,甚至被提到了国务院办公机构的议事日程上。同时,翻译学领域的诸多研究成果也越来越令学术界所瞩目。在各种因素的合力作用下,在高校设立专门的翻译专业的必要性日渐明朗。

2006年3月10日教育部“教高[2006]1号”文件有关《二〇〇五年度教育部备案或批准设置的高等学校本专科专业结果的通知》,正式批准在复旦大学等15所高校设置四年制本科“翻译”专业,学位授予门类为“文学”。这是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第一次批准在高校设立本科层次翻译专业,是翻译专业正式进入我国本科学历教育体制的一个里程碑。

2007年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23次会议以全票通过设置“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aster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MTI),并于同年3月30日颁发了《关于下达〈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的通知》(“学位[2007]11号”文件)。在其后的“学位[2007]31号”文件中,北京大学等15所院校成为首批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试点单位。

2009年中国翻译协会正式推出大学本科翻译师资培训证书课程。课程由中国翻译协会和《中国翻译》杂志编辑部策划主办,美国蒙特雷国际研究学院高级翻译学院参与课程设计。培训对象主要为大学本科翻译课程师资,本科翻译专业师资和有志从事翻译教学的职业口笔译工作者。

3.翻译资格水平考试

非学历翻译专业的教育包括以获得各种口笔译证书为目标的培训和考试。

1995年6月由于口译人才奇缺,上海率先设立了面对中高级口译人才的口译证书考试,通过者可以获得《上海市外语口译岗位资格证书》。

2001年11月教育部考试中心与北京外国语大学合作开发的“全国外语翻译证书考试”(National Accreditation Examinations for Translators and Interpreters,NAETI)首次开考,旨在考查外语专业人才的翻译技能水平。2008年10月该中心又增设“全国英语翻译证书考试四级”,主要用来测试应试者商务英语口头和书面翻译能力,测试对象定位为英语专业本科二年级或高职高专商务英语专业学生以及对翻译感兴趣的涉外工作者。

2003年12月原国家人事部和中国外文局联合推出了“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China Aptitude Test for Translators and Interpreters,CATTI),同时取消了之前实行的翻译职称评审,以职业资格证书取代原有的翻译职称评定。CATTI分为资深、一、二、三级共四个等级,分别对应翻译系列初级、中级、副高级、正高级职称。翻译专业资格证书与职称评定挂钩,改变了过去以单一评审模式对翻译人才进行评价的方式,使翻译资格水平考试全面正规化、行政化、职业化。

2008年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外文局的共同努力下,翻译硕士学位教育与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证书实现接轨,翻译硕士学位教育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及行业规范管理的有机结合,使MTI真正达到国际上通行的“职业学位”标准。

截至2012年4月加上英语同声传译,CATTI共有31种58个科目的考试。2012年4月人社部出台了《资深翻译和一级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评价办法(试行)》(人社部发[2011]51号),并从2012年5月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出英语专业一级翻译资格(水平)考试。

至此,中国大陆高等教育体制中的翻译专业已初具规模,专业翻译人才的培养逐步从外语教学中分离出来,形成了从本科到研究生、从学术型到应用型、从学历教育到非学历教育的比较完整的教学体系。同时,翻译职业资格制度也逐步实现了从职务聘任制向职业资格制度的过渡,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翻译专业资格评价体系。

二、传统外语教学受到挑战

迄今为止,中国外语教学基本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以语言文学为主的传统外语教学;第二阶段是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的盛行时期;第三阶段是复合型外语人才(“外语+专业”)的流行时期,出现了“外语 + 翻译技能”或“外语 + 专业技能”的教学模式;第四阶段是专业翻译逐步从外语教学中分离出来的时期,目前大部分高校还处于第三阶段,少部分高校已迈入第四阶段。

外语教学的这一历程不仅是其本身逐渐发展成熟的结果,也是社会需求变化催生出来的结果。改革开放以来,英语或英语相关专业一度是高校招生的热门专业,其热度持续了二十多年。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的发展,就业市场对单一类型的英语毕业生的需求日渐减少,与英语专业有关的行业如外贸、外交、海关、旅游、管理等涉外工作部门对既熟悉国际商务又熟练掌握英语的高级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商务部资料显示,2009年6类紧缺人才预报为跨国贸易、跨国投资、跨国金融、跨国仲裁、跨国营销和跨国谈判六个专业。2010年北京CBD研究中心预报:CBD紧缺四类复合型人才,尤其是国际项目管理人才、金融投资分析师、企业管理和国际商务英语人才。

近些年来,传统英语专业的招生和就业无论是在本科院校还是在高职高专院校都在逐年降温。据《中国日报》报道,英语专业位居2009年全国5个最难就业的专业之首。由麦可思研究院撰写、中国社科院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的《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蓝皮书)》指出,连续三届(2007届-2009届)失业人数最多的8个专业中“英语”位居第三位;失业量较大,就业率持续走低,且薪资较低的前10个高失业风险型专业中“英语”位居第九位。麦可思《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蓝皮书》显示,2010届本科专业失业量前10位中“英语”位列第一,2010届高职高专专业失业量前10位中“商务英语”位列第九,2010届高职高专毕业人数最多的100位专业中失业率最高的10个专业中“英语教育”位列第三。2011年度就业预警高职高专6个专业中“商务英语”位列第四。

同时,翻译无论作为英语专业的一个方向还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专业,其热度却在逐年升温。据中国翻译协会网站报道,我国目前紧缺五类翻译人才:文本翻译、会议口译、商务口译、法庭口译、联络陪同口译,但能胜任翻译工作的人才缺口却高达90%。市场上高水平的翻译大约只占总数的5%。中国目前每年需要专业化的口笔译人才约50万人,而实际每年在岗的专业翻译只有约6万人。一方面外语人才趋于饱和,另一方面专业翻译人才却面临巨大缺口。

截至2010年底近2万人次通过了全国翻译资格(水平)考试,获得了二级、三级的翻译资格证书,从数量上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中国译协副会长、国际译联理事及副主席、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副局长黄友义曾在2008第十八届世界翻译大会开幕式上指出:“总体来看,中国的翻译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不够成熟。……中国真正合格'中译英'人才不足百人……。……高水平的翻译,中国还缺十万”。黄友义同时指出,“只有提高翻译的高等教育水平,才能满足未来对于翻译人才的需要。……第一是要加大翻译人才的培养力度。既要重视高素质的、基础性的人才,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应用型的翻译实践人才。第二是要大力推进翻译市场的准入制度,……。第三是要大力倡导职业道德,……。”

国内高等教育界已充分意识到传统外语人才培养已经不适应市场的需求,目前,全国共有15所本科院校设立了“商务英语”专业,近500所高等职业院校开设了商务英语、应用英语或英语与贸易方向或与某一行业相结合的双专科。也就是说,除了少数已设立本科翻译专业或MTI学位的本科院校已进入了外语教学发展的第四阶段外,其余大部分高校(包括高职高专院校)正处于外语教学发展的第三阶段。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发展是否可以进入外语教学的第四阶段,像本科院校那样将“翻译”作为与“英语”平行的专业来开设?很显然,现阶段高职教育的发展还未到达这一程度,而且也完全没有需要达到这种程度。翻译专业的设立和翻译专业资格评价体系的完善是为了解决国家对中高级翻译人才的需求,与高职高专商务英语毕业生对口的工作大多是涉外行业的一项文职岗位,比如外贸公司文员、外企英文秘书、旅行社涉外导游等,这些并非专业翻译的岗位常常需要翻译一些简单实用的商务文本,如名片、公示语、日程安排、产品介绍、公司简介、景点解说等,但现实的情况是,这些需要初级翻译技能的岗位往往缺乏掌握初级翻译技能的人才,一般企业很少会聘用专业翻译而是让文员、助理或秘书来翻译这些日常事务文本。但从没有经过专业翻译训练的人员常常会犯欧化句和中式英语方面的错误,甚至在翻译时常感觉无从下手。因此,高职高专《商务英语翻译》课程需要根据市场需求和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必要的课程改革,适度向外语教学第四阶段靠拢。

对于高职高专商务英语专业教学教育部尚无统一的教学要求,各高职院校可适当参照本科教学要求。

教育部《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要求》中明确商务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基本功、宽阔的国际视野、专门的国际商务知识与技能,掌握经济学、管理学和法学等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具备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与较高的人文素养,能在国际环境中熟练使用英语从事商务、经贸、管理、金融等工作的应用型商务英语专业人才。

从此可看出,高校商务英语专业还要继续巩固和发展第三阶段的改革成果,实施“英语+专业”的学科交叉方向,加强对学生“商务技能”的培养。

再参考清华大学许建平教师在2008年全国高校翻译教学研讨会上就翻译教学所提出的几点建议:“1.‘多层次’翻译教学,即根据社会需要,培养职业学校、大学专科、本科、硕士、博士生等各层次的翻译人才,以满足新时代对各种不同翻译专业人员的需求。2.‘多类别’翻译教学,即根据翻译工作性质的不同,培养不同(类别)的翻译人才。……各院校应当根据自身的特点开出翻译课的特色,采用灵活务实、高效的教学方式,培养新世纪需要的翻译人才。3.非外语专业翻译教学,非外语专业学生大都具有较强的外语阅读理解能力,稍加培训就可以将其转化为翻译实践能力,一点不亚于外语专业的同学。”

目前这一阶段比较可行的做法应当是将《商务英语翻译》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外语人才的翻译基本技能”。

三、高职商务英语翻译课程改革

1.教学内容要紧跟市场需求

本科翻译专业和硕士MTI的设立是基于对社会需求的考虑,与高职院校成立的初衷与办学宗旨不谋而合。《商务英语翻译》这门课程旨在通过各种常用商务文本英汉互译训练,培养学生了解商务英语翻译基础知识,掌握商务英语翻译基本技能,最重要的是能够运用所学技巧和方法,将语言技能和商务知识有机结合,较为熟练地从事涉外工作中诸如外销员、经贸文秘等文职工作中所涉及的商务英语翻译任务。

课程改革首先要研究市场需求和学生要求,对翻译公司和企事业单位较常翻译的资料类型(如个人资料类、商务文件类、技术,工程类等)和每一类型较常翻译的文本(如公证材料、推荐信、公司简介、商务合同、招投标书、产品说明书、行业标准、政策法规等)进行市场调研,然后根据各院校自身的特点选取适合学生需求的教学内容。

麦可思《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蓝皮书)》指出,毕业生认为大学专业教学最大问题是缺乏实践。2010届大学毕业生认为专业教学中最需要改进的地方是实习和实践环节不够(本科50%,高职高专46%)、课程内容不实用或陈旧(本科20%,高职高专18%);其中高职高专毕业生认为最主要的是要加强专业技能相关实训(69%)。可见,加强教学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对接,已经成为大学毕业生对学校教学的最主要的要求。

另外,《商务英语翻译》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有一定的时效性,要紧密联系区域经济发展和学生就业情况,在教学内容基本框架不变的情况下,教师需要与时俱进,随时更新和丰富教学案例,比如天津地区院校在“企业简介翻译”部分可以增加一些天津滨海新区入驻企业的简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到相关网站查询天津滨海新区招商引资的相关信息,这样有助于学生掌握必要的中国特色语言的英文表达方式,也有助于学生在毕业前了解其所要就业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2.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

高职高专的翻译教学不同于本科层次的翻译教学,要充分考虑到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接受能力,以实务为主理论为辅。单元设计要给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易于操作的任务,如名片翻译单元的任务可以让学生设计自己的未来名片,“景点介绍”单元任务可以让学生参考某一著名景点的中英文简介给自己的家乡做一份中英文对照的景点说明。

至于教学内容的难度,可参考如下教育部四级翻译资格水平考试的标准:

级别 教育部四级翻译资格水平考试胜任工作口译(约30分钟) 笔译(3小时)未经职业翻译训练,但可承担一般性会谈的口译工作。未经职业翻译训练,但可承担一般性材料的翻译工作。能够翻译一般性内容、且每段内容不长的交替传译和陪同口译工作;能够翻译不要求专业知识的会谈或发言;能够翻译一般的、非正式的会谈或发言。能够翻译一般难度的材料;能够翻译一般性文件或商务等方面的材料。

来源:http://ww w.neea.edu.cn/(教育部考试中心网站)

3.以文本类型为载体更为合理

时下,高职院校很多课程的改革都依照“工学结合”的要求以工作情景为载体来设计,但这一理念并不适合翻译课程。高职毕业生的对口工作并不是专职翻译,翻译这一技能也不是只用于某个特定工作岗位,任何涉外文职岗位都有可能会用到翻译技能,因此,选择以“商务文本”而非“工作情景”为载体来设计课程更为合理。

以文本类型为载体的翻译教学也是考虑到高职高专的教学课时有限,学生只有两年半的在校学习时间,如果按照传统翻译教学的步骤先讲单项的翻译技巧,再进行篇章翻译教学,需要较多的课时量,学生才会将翻译技巧掌握透彻,不至于在进入篇章翻译阶段时完全忘了之前所学。如果将单项的翻译技巧讲解融入文本翻译教学中,从简单的商务文本(如名片)到较难的商务文本(如商务合同),依翻译的难易程度循序渐进,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实用的翻译技巧,也有助于学生在就业之前熟悉公司企业的常用文本类型。

4.翻译任课教师要有“不务正业”的精神

翻译本质上是一项操作性极强的技能,没有大量实践为基础,任何翻译理论的讲解都只会显得苍白无力甚至沦为空谈,商务英语翻译尤其如此。教师是教材的一部分,如果只是每天关在象牙塔里研究翻译理论或翻译教学,很多翻译技巧很难给学生讲深讲透。因此,翻译教师不能过于“安分守己”,要经常走出象牙塔,到社会上的翻译公司或企事业单位兼职,让自己的翻译水平去接受市场的检验,由此而积累大量的翻译实战经验,只有这样,才能将翻译课程讲生动讲到位,真正传授给学生有用的技能。

四、结语

随着国家对翻译专业地位的认同和确立,对翻译专业教学的研究会日益深入,同时,对外语专业翻译课程设置的研究也定会受到更多关注。高职学院语言类专业课程改革的唯一出路只能是适应市场需要、灵活设置课程、重构“少而精”的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将《商务英语翻译》作为核心课程开发和完善,加快对商务英语人才的翻译技能的培养,提高翻译教学的质量,以服务于全球化的文化经济大融合。

[1]汪双飞.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高职商务英语课程设置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9,(20).

[2]穆雷.中国翻译教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3]马会娟.论商务文本翻译标准的多元化[J].中国翻译,2005,(05).

[4]张新红,李明.商务英语翻译[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王义静.追求创新与多元[J].中国翻译,2005,(05).

On Curriculum Reform of“Business English Translation”in Vocational Colleges from the Development of Translation Major

LIU Hai-yan
(Tianjin Vocational Institute of Commerce,Tianjin,China 300221)

In recent years,the situation of“living to the market”in translation major is challengingthe traditional teaching,leading to a series of heated discussions on English major curriculum reform among domestic communities of scholars and educators.The English teaching reform for undergraduate or graduate level triggered by the establishment of translation major has a tremendous impact on business English major in vocational colleges that used to“live to the market”more than a decade ago.Therefore,how can business English translation course keep pace with the times?On the above basis,further discussion is conducted in positioning and curriculum reform of business English translation in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some tentative suggestions are made on translation skill development for business English talents.

translation major;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business English translation;curriculum arrange ment

H315.9

A

1673-582X(2012)09-0027-06

2012-05-15

刘海燕(1972-),女,天津商务职业学院经贸外语系国家二级翻译,天津翻译协会会员,主要从事高等职业教育《商务英语翻译》教学与研究工作。

猜你喜欢
口译商务英语外语
“任务型”商务英语教学法及应用
时代人物(2019年29期)2019-11-25 01:35:20
基于SPOC的商务英语混合式教学改革研究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海峡姐妹(2018年3期)2018-05-09 08:20:43
中外口译研究对比分析
大山教你学外语
EAP视听说对英语口译关联迁移的增效性——以交替传译为例
大山教你学外语
基于图式理论的商务英语写作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现代企业(2015年1期)2015-02-28 18:44:00
论心理认知与口译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