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佳
汉英书信称谓语翻译对比研究
林 佳
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书信是人们传递信息、交流感情的一种文体,也是传承民族文化的特殊载体。该文从书信出发,以小见大,归纳总结书信中各类称谓语的用法,并且从语言、文化等角度分析地道汉语日常常见称谓的英文表达方式,便于学者在跨文化交流中学习称谓语、使用称谓语,引导他们在交流中检验自己的称谓语,逐渐学会正确地使用称谓语。
称谓语 对比 文化差异
称谓语在词汇系统中占有十分重要地位,可以说是既古老但使用频率又非常高的一类词汇。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历史的洗礼,在不同的语言体系中,“不论是单个的称谓语,还是整个的称谓系统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透过它可以窥见语言、社会、人类文明在历史中的发展轨迹。”[1]同时,称谓语还涉及到语法、词汇、语义等多个语用层面,并同社会学、文化学、哲学、史学、美学等各学科也有着紧密的联系。本文认为,不同的文化具有不同的称谓语形式,而称谓语形式上的差异也正反映了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因此,通过研究称谓语了解英语系文化无疑是一种很好的选择。
在研究称谓语之前,我们必须先对两种不同文化中的称谓语定义及其研究范围有一个明确的定位。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 “称谓”的定义是:“人们由于亲属和别的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由于身份、职业等等而得来的名称。”[2]
在英语中,书信的“称谓”使用“Salutation”,书面中则使用“Appellation”,解释是:name,dsignation,意思也就是名称,名字,或者描述定义。同时,像“title”这类的词也有称谓的意思,也是指名字或者定义。在目前阶段,大致有三种方法来界定称谓语:“广义、狭义说”[3],“称谓语、称呼语一体说”以及“称谓语、称呼语差异说”[4]。
从称谓语的定义及其研究范围不难看出,称谓语是一个十分复杂且庞大的词汇网状系统,为此,仅从书信中的称谓语切入,按照自身理解,将其按照“与收件人的关系程度”及“收件人的类别”进行分类归纳。
分为家庭亲属之间书信的称谓语,朋友之间的称谓语和陌生人之间的称谓语。
2.1.1 家庭亲属之间的称谓语
英语的亲属称谓语的概括和抽象性较强,因此,英语中的亲属称谓并非像汉语那样,呈现网状结构,比如英语亲属称谓中不存在父系和母系的划分。
英语用grandfather合并了祖父和外祖父,用grandmother合并了祖母和外祖母,用uncle合并了伯父、叔父、姑父、舅父、姨夫,用aunt合并了伯母、婶母、姑母、舅母、姨母,用brother合并了堂兄、堂弟、表兄、堂弟,用sister合并了堂姐、堂妹、表姐、表妹。英语中的亲属称谓只是起一个抽象符号的作用,在实际生活中甚至非常少用,他们更习惯于直接称呼对方的名字,因此英语称谓语在具体描述功能上比较薄弱。以下为中英家庭人员称呼对照表:
Chinese address terms English address term
祖父、爷爷;外祖父、外公 grandfather
祖母、奶奶;外祖母、外婆 grandmother
孙子、外孙 grandson
孙女、外孙女 granddaughter
侄子、外甥 nephew
侄女、外甥女 niece
婆婆、岳母 mother-in-law
公公、岳父 father-in-law
媳妇、儿媳 daughter-in-law,(one’s wife)
女婿、姑爷 son-in-law
姐夫、妹夫;大伯子、小叔子;内兄、内弟 brother-in-law
嫂子、弟媳;姑子、姨子 sister-in-law
2.1.2 朋友之间的称谓语
“在社交信中,普通朋友之间,美国人用My Dear,而知己朋友之间则用Dear;与美国人相反,普通朋友之间,英国人用 Dear ,知己朋友之间用My Dear”[5]。或者有时“熟人和亲友之间以教名(或昵称)相称。按亲密程度递增的排列顺序,依次为(以Bertha这个名字为例):Dear Bertha,My dear Bertha,Dearest Bertha,My dearest Berty,My dearest,Darling Berty,My Darling,My very own darling”[6]。
2.1.3 陌生人之间的称谓语
如果不知道收信人的姓名,则可用Dear Sir(用于对男子的称呼),Dear madam(用于对女子的称呼),如果连对方性别都不知道,则可以用Dear Sirs,或Dear Mesdames。
2.2.1 收件人是领导或老师的称谓语的选用
在西方文化中并没有官本位的思想,他们更崇尚平等,强调个人权力。官职在他们看来代表着一个人的工作性质和责任,而非权力。因此欧美人在称呼对方时,常常直呼其名,即使是在称呼最直接的领导时,也直呼其名。特别是美国人,他们认为官职无足轻重,一个人今天担任这一官职,明天可能就会担任另一个官职,因此,他们很少用“姓+官职”的方式称呼人,只有在特殊的工作领域或特殊的场合下,需要明确指出一个人的工作性质和责任时,才会用到官职称谓。英语中,官职称谓对象通常只局限于皇族、政府上层、宗教界、军界或法律界人士,它一般采取官职+姓氏的形式,也可以是官职+教名的形式,如President Bush(布什总统),Colonel Quail(奎尔上校),Judge Harley(哈利法官)等等。不仅如此,这种称谓面称时还可以使用“Mr.或Madam+衔称”的形式,如Mr.President(总统先生),Mr.Judge(法官先生),Mr.Ambassador(大使先生)等等。在学术界,Doctor(博士)和Preofessor(教授)的头衔称谓较为普遍,但Teacher(老师)则不作称谓使用。在医学界,Doctor(医生)的称谓对象仅局限于内科医生、心理医生、精神病医生、牙医和兽医。
2.2.2 收件人是某企业或单位的称谓语的选用
在英文书信中要使用敬语,最普遍的敬语是Mr,Mrs和Miss(用于未婚女性)。英国人常在男性的姓名之后用Esq. (Esquire的缩写),不过在商业上也在慢慢地改用Mr. Mmes.(Madam的复数形式),用于二个女士以上。Messrs(Mr的复数形式)用于二个以上的男人,或用于二个以上的男人组成的公司或团体。在英国式英文信里,Mr, Mrs, Messrs,均不加缩写句点,相反地,趋向于进步自由的美语反而加缩写句点如Mr.,Mrs.,Messrs.。在称呼方面,商业上最普遍的有Gentlemen(美国式)与Dear Sirs(英国式)二种,相当于我国的“敬启者”或“谨启者”。
给公司单位写信时美语用Gentlemen(复数形式),英语用Dear Sirs。如果对方公司只一人时,必须使用Sir/Dear Sir。称呼后一般要使用标点符号,英国式采用逗号(comma),美国式用分号(colon)。书信结尾客套语(complimentary close)有多种,相当于我国书信在结尾时使用的“敬礼”、“致敬”、“顺安”等句。最为典型的美国式写法是Sincerely和Best regards,典型的英国式表达有Yours sincerely(熟人或知道对方姓名),Best wishes,kind regards 和yours faithfully(不知姓名)。此外,英国式的客套语还有特别礼貌的格式,但除了特殊情况外,现在不再使用。
3.1.1 T型称谓语和V型称谓语在英汉文化中的使用分布情况
1)美国人无论获得对方注意与否都青睐于“sir”的运用,且其运用几率远大于“Mr.”。
2)在V社会称谓情况下,英语社会头衔的运用机率远大于职务头衔和职业头衔,高学历职业头衔如“博士”,“教授”比职务头衔甚至社会头衔享有优先权;而汉语的职务头衔比社会头衔甚至职业头衔更具有优先权。
3)美国人对其配偶的亲人、甚至配偶的父母往往习惯用不带姓的名来称呼,对继父、继母等关系亦如此,其原因不仅因为“同等”理念及不带姓的名的广泛运用,而且因为是姻亲关系不能代替血缘关系。
4)美国人可以从孩子的角度直接面对面称呼其父母;然而中国人只能间接地从孩子角度指称其父母。
5)美国人倾向于使用头衔不加姓,不是为了表示最正式和最严肃,而是平等理念使美国人越来越不注重宗源及背景。
6)由于“同志”等的衰退及“先生”,“小姐”等的引起争议,零称谓的运用趋势越来越大,尤其是对于陌生人。当“师傅”作为社会头衔时,是对作为职业头衔的泛化,此种泛化现象主要盛于上海及其周边地区[7]。
7)在中国,使用T称谓情况下,全名的使用趋势越来越大,而不带姓的名的运用逐渐减少。
8)壮语的亲属称谓和类亲属称谓的表达结构与英语的相近,都为“主词+限定词[8]。
9)中国农村的类亲属称谓的语言市场远大于城市类亲属称谓的语言市场。由于旧走婚风俗,“大哥”的泛化运用不适合于桂林龙胜一些地方的语言社群。
3.1.2 称谓语使用分布折射出的文化差异
“美国文化以个人主义、平等和独立为特征,“同等”理念是美国人言语行为的价值导向。因而T(亲近,随和的通称)称谓,主要为不带姓的名的运用有着日渐上升的趋势,很大程度上替代了传统理论上的V(礼貌,客气的尊称)称谓。
相反,中国文化以谦恭有礼著称。大多数中国人崇尚权势和威信,严格遵从尊卑长幼、远近亲疏的等级制度。“权势”比“同等”更有优先权,因而V称谓运用经久不衰,突出表现在“遇官称衔”上,也体现于繁多的亲属称谓及亲属称谓的广为泛化上。”[9]一般而言,汉语的称谓有两大特点: 一是家庭味浓厚,二是官味浓厚。家庭味浓厚,如 “爷爷奶奶”、“叔叔伯伯”、“哥哥弟弟”、“姐姐妹妹”等家庭称谓很自然地在官场、民间的各类社交场合广泛使用,朋友之间 “称兄道弟”,同姓之间寻根攀亲,商家称顾客为 “衣食父母” (称 “上帝” 是舶来品),百姓称知府知县为 “父母官”、“大人”、“太爷”,大臣称君主为 “君父”。这自然有 “真真假假” 之嫌,但更重要的是,古人是想把冷冰冰的社会关系融化在家庭的脉脉温情之中。官味也很浓厚,官衔在日常生活中出现频率之高,堪称世界一绝。原因很简单,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官本位的国家,皇帝及其各级官员是社会的统治者,与之相对,士农工商,即使是富可敌国的巨商,也只是被统治者,古代叫作 “民”。简单地说,官就是贵族,贵族就是官,而中国古代特有的科举制度 (类似现代的文官考试制度) 又给平民提供了进入官场和贵族社会的机会。因此,在古人心目中,朝廷命官就是人生的最高荣耀,不但自己荣耀,而且祖宗也跟着荣耀。这就是所谓 “显亲扬名,光宗耀祖”。因此,称呼某人的官衔或官方授予的荣誉,哪怕是有名无实的虚衔,都是一种尊敬和恭维。不但对活着的人,即使对已故者,称呼其官衔也是司空见惯,不足为奇。如称杜甫为 “杜工部”、李白为 “李翰林”、韩愈为“韩吏部”、司马光为 “司马温公”、王安石为 “王文荆公” 等[10]。
从称谓就可以看出中西价值取向的差异: 西方民族注重个人的独立,尽可能使亲戚关系淡化,使社会关系简化,“先生” 加上 “女士”,两个称呼就可以叫遍世界;而华夏民族注重人在社会中的关系,尽可能使亲戚关系密切化,使社会关系微妙化,因此在称谓上做出了一篇篇奇妙的文章。
[1] 容晨朴.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看汉英称谓语的差异[D]. 天津: 天津大学,2007.
[2]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3] 杨应芹.谈谈汉语称谓[J].安徽大学学报,1989(3): 93-99.
[4] 孙维张.汉语社会语言学[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
[5] 周邦友.使用英文应用文大全[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7.
[6] 于干.英文书信大全[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7] 司显柱,卢仁顺,曾剑平,冯德兵,甘仙女.英语写作教程[M].上海:华东大学出版社,2006.
[8] 李春蓉.英俄汉称谓语对比研究[D]. 成都:四川大学,2004.
[9] 苏承志.英语交际能力与策略[M].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10] 田惠刚.中西人际称谓系统[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