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栀 桦
欲望与幸福
——读《去最幸福的四国找幸福》
□文/栀 桦
Desire and Happiness
在物欲横流的当下,什么是幸福?幸福与金钱有关吗?一百个人,有一百个回答。细细品读著名探险家丹·比特纳所著的《去最幸福的四国找幸福》一书,可以发现一个很好的诠释:金钱多少和幸福感之间并没有明显的关联。
在7月1 1日的2 0 1 2年“世界人口日”纪念活动暨“幸福家庭和谐人口”主题报告会上,一份由北京师范大学沃建中教授公布的调查报告显示,目前北京整体家庭幸福指数偏低,近六成被调查者感觉“不太幸福”。
为了寻找标准答案,比特纳历时7年、走遍世界,和他的团队采访了丹麦、新加坡、墨西哥和美国的圣路易斯·奥比斯波这四个被评为世界上最幸福地区的数百名各界人士。他想知道:到底有没有所谓的秘密,能让所有人都拥有持久的幸福感呢?他说:我们很容易知道一个人的具体年龄,但你怎么衡量一个人到底有多幸福呢?而且,幸福到底指的是什么?幸福不是因人而异的吗?
据悉,北京此次调查的对象为该市1 6个区县随即抽样的2 0~7 9岁人群,共1 0 3 9人。被调查者认为“很幸福”、“一般幸福”和“不太幸福”的比例分别为2.5%、2 2.8%和5 6.4%,而“非常幸福”的仅为0.0 8%,很不幸福的比例高达1 8.2%。导致他们感觉“不太幸福”的因素来自八大方面,从主到次分别是:经济收入低、住房小、居住环境差、身体差、工作不理想、子女教育、夫妻不和睦和夫妻性生活不和谐。
但调查报告显示,高收入家庭的幸福指数并不随之增高。
有人说,没钱就不幸福,有钱就能买来幸福。相信很多人认同。
那么,比特纳又是如何看待金钱与幸福的关系呢?
他说:“是的,钱能买来幸福,只是要特别注意一些例外情况。钱的意义并不只代表一定数量的法定货币而已。财富多少,某种程度上和欲望相关。对自己的薪水满意,就像对自己的生活满意,只是你个人的看法而已。研究表明,一个人幸不幸福很难从收入上看出来。一些人很有钱,却满足不了自己的欲望,但是一些人钱很少却恰恰做得到。很‘物质’的人,基本谈不上‘最快乐’,因为他们要的太多了。有钱,对拥有幸福感是件好事,但如果过于渴求金钱,就会对幸福有害。”“问题的关键是,面对物质上的诱惑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因为超过一定限度就会适得其反。年轻人过于重视物质上的东西,最后会失掉很多朋友。他们会变得自私、情绪低落。就好比东西可以越堆越多,但不见得会带来质的变化。这个道理放在整个社会也说得通,金钱多少和幸福感之间并没有明显的关联。美国的亿万富翁也只比那些拿普通工资的人幸福那么一点点。这至少能证明一点,除非身处贫困线之下,否则更好的物质条件并不一定会让你变得更幸福。”
有人说:要幸福就要尽量在欲望和满足欲望的杠杆上找一个平衡点,比如对物质财富的要求欲望低一点,然后把精神欲望提高一点点。本人挺赞同这个观点的。
据香港《文汇报》4月5日报道, 联合国首次发布“全球幸福指数”报告,比较全球1 5 6个国家和地区人民的幸福程度,丹麦成为全球最幸福国度,美国排在第1 1名,在亚洲地区新加坡居第1,日本居第2,台湾居第3位,中国香港居第6 7位,而中国内地则排名第 1 1 2位。
中国从一个封建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从一个一穷二白的国家,发展到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大国,幸福的指数按理来说应该是越来越高的。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物资和文化水平都如“芝麻开花节节高”。可是为什么中国人就是感到“不幸福”呢?我想,这就是比特纳所说的“过于渴求金钱,就会对幸福有害”的缘故吧。
你看那些社会各个阶层,包括犄角旮旯那些人的活法,他们过得很开心,开心的原因不是他比你活得好,而是他不用装,生活得很自然,自然即是一种超脱。这世道饿死一个人其实挺难的,你稍微把脸拉下来就饿不死,人往往是因为面子和欲望这些东西反倒让自己不幸福。
“中国要提升幸福指数”,沃建中建议:“可从外部条件和自身两方面改变。其中,政府应改善家庭的生活条件,尽可能提高收入水平,完善医保体系,改善工作环境,提供咨询和推荐机会等;同时,居民自身也应培养健康积极乐观的心态,多看有益健康的书、做好人生规划,在生活中锻炼和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等。”
不丹,是个位于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内陆小国,1 9 7 2年该国就确定以“国民幸福”为国家发展目标。那么他们是如何提升幸福指数的呢?
当时的国王旺楚克认为,基本的问题是如何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之间保持平衡。国家政策制订依据应考虑“在实现现代化的同时,不要失去精神生活、平和的心态和国民的幸福”。因此不丹“国民幸福总值”主要包括:发展经济、保护文化遗产、保护环境和实行良政等4方面的内容,其最终目标是让人民过上幸福的生活。2 0 0 6年,不丹就被评为全世界“幸福指数最高的国家”之一。
那么,丹·比特纳又是怎么说的呢?历时七年的全球寻求,他的答案究竟是什么呢?
翻开《去最幸福的四国找幸福》,用心与比特纳对话,我们可以通过丹·比特纳找到“非常幸福”者的秘密,发现幸福的“常青树” 和“持久幸福秘诀”:
“有天早上我醒来看到那株花,花瓣上还存着一颗露珠,优美地在我眼前伸展着,突然就让我觉得很幸福。把注意力放在当下的事情上,这很重要。因为过不了一个月的时间花就谢了,如果你现在不懂得欣赏,那过后你会很后悔。生命也是如此。”
比特纳告诉我们:“丹麦式的幸福,并不是非要登上顶峰享受那种荣耀,而是像生活在辽阔的草原上,享受那种天苍苍野茫茫的惬意。”
是的,生活就是那么简单,而幸福感往往就是在简单中产生的。
我认为,幸福是一种“收入”:童年时,每逢生日,母亲将煮好的一个鸡蛋,用红纸染红,放在钩织的小网兜里,轻轻挂在我的脖子上后送我上学,那时我感到非常的幸福;工作后加班加点几天没有回家,父亲就提着几个苹果或点心,骑着自行车,到需一个多小时路程才能抵达的单位看我,那时我感到非常的幸福;成家后,遇上不顺心的事,爱人用宽厚温暖的大手无语地、轻轻拍拍我的后背搂我入怀,那时我感到非常的幸福……所以我说,幸福是一种感情的收入。
我认为,幸福还是一种“付出”:周末,回到家中与年迈的父母聊聊家常、为他们揉揉肩敲敲腿,看到他们由衷的喜悦,我感到幸福;一年下来,看到自己辛勤耕耘的杂志,结成合订本,那时我感到非常幸福;坐公交车,为孕妇、老人让座,看到他们能安全出行,我感到幸福;……所以,我觉得,幸福是一种无私地付出。
幸福,是每个人追求的人生目标,不同时代的人自然有着不同幸福感受。幸福的概念很难去准确定义。就幸福本身而言,它是个永恒的主题。
所以,提高精神欲望,多包容、多淡定,知足常乐,幸福指数就高。因为提高精神成本比提高物质欲望的成本低的多。诚如丹·比特纳在《去最幸福的四国找幸福》所说的那样:“幸福的真谛仅靠科学研究是解释不完整的,必须从那些幸福之人的亲身经历入手——因为正是他们在日复一日地把理论变为现实,造就了世界上那些最幸福的地区。”
book=6666,ebook=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