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医疗信息共享与分级诊疗结合模式研究

2012-09-14 04:59刘春富
观察与思考 2012年8期
关键词:服务体系医疗机构分级

□ 刘春富

区域医疗信息共享与分级诊疗结合模式研究

□ 刘春富

我国卫生资源配置的不平衡和患者就医选择权的过度宽松,导致优质医疗资源和患者过度集中于三级医院,严重制约了分级诊疗服务机制的效能发挥。本文结合医改实际,通过深入剖析当前分级诊疗服务体系中的“瓶颈”问题,提出区域医疗信息共享与分级诊疗服务结合的破解方法,以缓解当前人民群众“看病贵、看病难”问题。

区域医疗信息共享 分级诊疗 结合模式

一、 分级诊疗服务的现状

1957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三级医院服务模式,并在世界范围推广与运用。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起实行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民群众对医疗服务的多元化需求日益增长。大量普通病患者向城市三级医院转移,造成三级医院“人满为患”,出现“一号难求”和“一床难求”的窘境;而便捷且价廉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由于硬件条件和技术力量投入不足,医疗服务能力受限,陷入生存发展上的非良性循环。这种医疗机构间“越位”、“缺位”和 “错位”的服务现状,严重制约了我国分级诊疗服务的健康发展。

二、分级诊疗服务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基层诊疗服务能力薄弱

目前,我国80%的卫生资源集中于城市,约80%的城市卫生资源集中在大中型医院,而基层卫生资源则严重不足,城乡医疗技术水平差异显著。2009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万元以上医疗设备数仅占医疗设备总数的15.92%。 2010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床位数、卫生技术人员分别占床位总数、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24.9%、35.76%,比例明显偏低。从2010年卫生费用角度分析,城市人均卫生费用2176.6元,农村人均卫生费用562.0元,城市人均卫生费用是农村人均卫生费用的4倍。

(二)基层医院首诊制刚性不足

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患者就医自主选择权不断扩大,导致基层医院首诊制刚性明显不足。据《2011年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统计公报》资料,2010年占医院总数40.46%的一级医院,其诊疗人次仅占总诊疗人次的2.75%,住院人数仅占总住院人数的5.35%,加上二级医院,诊疗人次之和占总诊疗人次的53.29%,住院人数仅占总住院人数的64.31%。而不到10%的三级医院的诊疗人次和住院人数却分别达到了41.30%和35.69% 。可见,基层医院首诊制刚性不足,制约了分级诊疗服务的健康发展。

(三) 医疗机构间双向转诊协作欠缺

目前,三级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等构建的“双向转诊”,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优质医疗资源共享,但由于医疗资源配置不平衡,“双向转诊”仍有不足。 2011年南京市门诊病人上转4.47万多人次,下转7000多人次;住院病人上转8000多人次,下转只有700多人次,是“上转容易下转困难”。同时,也有相关调查得出“没有详细转诊标准”和“机构间缺乏信息沟通”是影响双向转诊效果的主要原因。可见,医疗机构间双向转诊协作仍欠缺。

三、创建区域医疗信息共享与分级诊疗结合机制

当前这种现状,迫切需要通过建设区域医疗信息共享平台、健全基层首诊引导机制等举措,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合理引导病人流向,构建科学的分级诊疗服务体系。

(一)建立健全保障服务体系,创建区域医疗信息共享平台

1.建立健全保障服务体系。基于区域医疗信息共享系统的艰巨性和复杂性,综合英、美等国实施情况,我国创建区域医疗信息共享平台时,迫切需要由政府主导,统一规划,建立健全政策、技术、经费、人才等保障服务体系。要将区域信息共享平台建设纳入国家规划,实施信息强国工程,建立健全信息、服务、管理等方面的人才培养机制,全面提升医疗信息化发展水平。

2.构建区域医疗信息共享平台。借鉴国外经验,结合我国医疗服务的地域性特色,构建省级区域医疗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医疗资源共享。一是充分整合医疗机构疾病健康档案、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等医疗信息。二是通过整合新农合管理系统、城镇医保管理系统、社区管理系统、公共卫生管理系统等现有的医疗卫生系统资源,实现不同卫生服务系统的互联互通互享。

(二)加大基层医疗扶持力度,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

1.加大基层医疗扶持力度。关健是实施卫生强基工程,从管理、技术、服务等方面全面提升基层医疗水平。根据国家卫生区域规划,科学设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健全基本标准,明确功能定位。加强医疗场所、仪器、床位等基础设施建设。创建综合医院与基层双向转诊信息平台,实现医疗信息资源共享。加强基层全科医学培训基地建设,提升队伍职业素质。强化医务人员生活(医疗、住房、子女教育)、事业(医疗、科研奖励)和文化(归属感、荣誉)等保障激励机制。

2.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按照“总量控制、结构调整”的原则,借助区域医疗信息共享平台,公开各级医疗机构的医疗信息,并通过破解分级诊疗服务体系运作中的“瓶颈”问题,优化医疗资源的纵向和横向配置。在医疗资源配置决策时,需要根据区域医疗信息平台提供的需求信息,一方面通过权衡基层医疗机构等经费、设施、人员等实际情况,调整内部资源配置比例。另一方面,通过对医疗资源在分级诊疗服务体系内的纵向整合,优化各级医疗机构间医疗资源的动态配置。

(三)健全基层首诊引导机制,完善分级诊疗服务体系

在优化基层医疗资源配置的前提下,建立健全规范有序的基层首诊机制,并通过区域医疗信息共享平台,实现普通病和危重疑难病分级诊疗目标。

1.健全基层首诊引导机制。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转诊机制,科学界定基层转诊标准。如芬兰的“首诊”制度,该国的医疗服务体系是世界公认的高质量医疗服务体系。该国患者不可以自行选择医院,如要到二级医院看病,需要有初级医疗保健中心等医生的“提交”,才能到指定的二级医疗机构接受治疗。同时,建立健全宣传教育机制和监督制约机制。

2.完善分级诊疗服务体系。借助区域医疗信息共享平台,促进各级医疗机构服务功能的有效发挥,完善分级诊疗服务体系。区域医疗信息共享平台是以满足患者需求,实现患者价值最大化的多角度、全方位的资源共享。通过区域医疗信息共享平台,将三级医院的优质技术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等辐射、拓展和延伸,实现医护专家和诊疗信息共享,让患者在家门口享受到便捷、均等的优质医疗服务;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等而言,提高了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实现将病人“锁定”基层首诊目标。

(四)完善区域医疗信息公开,建立健全双向选择机制

1.推进区域医疗信息公开。进一步完善区域医疗信息公开制度,借助区域医疗信息共享平台,加强对患者和医疗机构的相关医疗信息的公开,实现医疗信息资源共享。1990年代以来,美国退伍军人医院体系的信息系统改革,实现了系统内一千多家医院的互联互通互享,使得监管者和患者能够方便地进行监管与评价 。

2.建立健全双向选择机制。通过区域医疗信息共享平台,一方面引导病人合理地选择医院与医生,降低患者就医的盲目性。另一方面各级医疗机构可以科学合理地筛选病人,实现患者的“分流”诊疗(普通病“锁定”基层医疗机构就诊,危重疑难病转三级医院治疗),避免出现“越位”、“缺位”和“错位”,有效地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益,从而完善分级诊疗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形成“基层首诊、分级医疗、双向转诊、上下联动”的就医格局。

作者刘春富,男,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助理研究员(杭州 310003)。

责任编辑:孙艳兰

猜你喜欢
服务体系医疗机构分级
建设门诊“老年友好型”服务体系的实践与探讨
湖南省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建设评审与分析
智慧出行,智绘未来——新一代出行服务体系构建与实践探讨
FMEA法应用于现代医疗机构药事管理工作中的体会
在医改大背景下医疗机构财务管理人员如何适应发展需求
基于分级诊疗的医疗机构分工协作机制探究
分级阅读对初中英语教学的启示
“三效合一”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四大特征
完形填空分级演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