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玲
自我效能感(perceived self-efficacy)是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在社会学习理论中提出的一个核心概念,它是指“人们对自身完成既定行为目标所需的行动过程的组织和执行能力的判断。”[1]自我效能感水平较高的人,容易对自己充满信心,敢于面对、接受困难,敢于挑战自我,从而使自己的潜能得到开发;而自我效能感水平较低的人,往往容易对自己缺乏自信,不敢尝试或者坚持新的任务,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会更倾向于选择逃避。
幼儿阶段正是自我概念的形成时期,这个阶段幼儿的自我评价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外部评价。[2]教师对幼儿的评价大量存在于教师与幼儿的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评价的方式有很多种,如档案袋评价,结果评价等,这类评价多属于正式评价。但是在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除了这些专门的、正式的评价之外,运用最广泛最直接的是一种即时的、模糊的、动态的评价行为,这就是教师的非正式评价,也有人将这种形式的评价定义为“口头评价”、“即时评价”。笔者从简洁、易于理解角度采用了“教师的非正式评价”的概念。
非正式评价主要是指教师在与学生的日常教学的接触、互动过程中,以观察(包括直接和间接的观察)和交流为主要方式,不断地了解学生,进而在有意无意之间形成对学生某种看法和判断的一种评价方式。[3]一句漫不经心的简单评价,一丝不屑的冷嘲热讽,一句随口而出的赞扬,一个肯定的眼神,就有可能激起幼儿改变自身观念和行为的潜在能力,影响到幼儿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因此,本文拟从教师对幼儿的非正式评价的视角探讨幼儿自我效能感的发展。
一、教师非正式评价的基本价值
(一)教师的非正式评价会促使幼儿形成积极或者消极的自我效能感
由于幼儿阶段的孩子尚未对自我形成客观认识的能力,幼儿对自身的评价更多的依赖于教师的评价,幼儿对教师有一种特殊的依恋和信任,对教师的评价也极为敏感,教师的评价是幼儿评价自我的参照物。教师的评价有肯定性评价和否定性评价。其中表扬和批评是教师评价最直接的方式。表扬和批评作为教师教育幼儿的一种必要而有效的手段,可以对幼儿的心理及行为产生导向和激励的作用。但是表扬和批评这两种评价方式的实施又是非常复杂的,如果运用不当,就会对幼儿的心理发展产生副作用。经常得到教师肯定性评价的幼儿容易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容易对自己产生自信,敢于接受挑战,面对困难,相应的也就容易形成较高水平的自我效能感;而经常得到否定性评价的幼儿,则容易产生消极的情感体验,对自己产生不自信的情感,在面对困难和挑战的时候更多的是选择消极逃避,结果是使教师对他做出更为消极的评价,导致恶性循环,最终幼儿无法得到较高水平的自我效能感。
(二)教师的评价行为会影响幼儿自身的评价标准和评价行为
在幼儿的眼里,教师充当的角色是权威人士,甚至是自己崇拜的偶像,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便成为幼儿模仿的对象,这一现象也可以用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来解释,幼儿的评价标准多是从教师那里模仿而来。如果教师将幼儿定义为“笨孩子”,那在不知不觉中就会影响到幼儿自身,他也会随着教师对自己的评价而变成真的“笨孩子”。如果教师认为某一幼儿无法胜任难度较大的学习,不管这种评价是否正确,教师也就会在无意识中把这种评价反馈给幼儿,幼儿就会把教师的评价内化为自己的评价标准,最终导致幼儿真的不能胜任较难的学习,这就是知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由此可见,教师的评价对教师自身的教学行为以及对幼儿自我效能感的培养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三)教师通过影响幼儿的同伴关系来影响幼儿的自我效能感
幼儿自我效能感的形成不但受到教师评价的影响,也受到同伴评价的影响,而同伴的评价则主要是根据教师对当事幼儿的评价而得到的。教师对幼儿的评价行为会影响到幼儿的择伴行为,幼儿会更愿意和经常得到教师肯定性评价的幼儿玩耍,幼儿也往往会把在幼儿园中能否受到其他小朋友的欢迎作为自己在幼儿园中是否快乐的一个标准之一,来自同伴的评价会影响到幼儿对自身的评价,积极的同伴交往会促使幼儿的自信心增强,从而形成较高水平的自我效能感。
二、教师非正式评价的现状
教师的非正式评价是一种重要的评价行为,它融于日常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对幼儿的自我效能感的产生有着重要的影响。然而,在当前教师对幼儿进行的非正式评价中仍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一)在教师的非正式评价中,否定性言语评价占优势
幼儿教师对幼儿的评价行为主要有四种:否定言语、否定性非言语、肯定言语、肯定性非言语。从儿童自我效能感的发展规律来看,教师都应该更多地以积极肯定的评价行为来促进儿童的发展,但是在叶平枝教授所做的研究中发现实际情况远非如此,而教师惊叹的眼神、肯定的轻抚则更是少之又少。
(二)评价简单且表面化
幼儿教师对幼儿的评价行为持续的时间较短,超过十秒的评价极少,[4]并且对幼儿的评价多以训斥、“真棒”、反问、微笑等简单、表面的评价为主。在笔者观察的一次仅仅二十多分钟的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其幼儿园教师一共说了十三次“你真棒”。
(三)评价语言过于随意,忽视幼儿积极的情绪体验
评价语言是一门艺术,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着一个教师的品质修养和职业素养。在笔者观察的幼儿园中班,该班带班老师在给幼儿发体检结果表的时候,很无意地对豆豆说:“你看你,都已经是重度肥胖了。”豆豆小朋友五岁多,体重55斤。也许该带班教师在说这句话的时候并无其他想法,但是在中午吃饭的时候,平常都是吃三碗的豆豆,那天只吃了一碗,而且头一直低着,给人的是想吃不敢吃的感觉。显然,这就是忽视幼儿情绪体验的一种评价语言,尽管幼儿不是成人,但是幼儿却同样有着自己的情绪体验。可见教师很随意的评价语言对幼儿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四)评价的情感投入不足
教师对幼儿的非正式评价所投入的情感不足,评价的情感投入不到50%。[5]很多教师更加倾向于重视对幼儿显性的学习行为进行直接评价,而忽视了幼儿的情感需要,并且幼儿教师还面临着工资待遇低、工作时间长,工作内容庞杂等多重压力,由此带来的职业倦怠对于幼儿教师所给予幼儿的评价有很大的影响。
(五)评价误差
造成教师评价误差有多种原因。诸如晕轮效应,主要指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主要品质、特征形成或好或坏的印象后,就会影响他对这个人的言语行为的一切认知与评价,造成以偏概全、“一俊遮百丑”或“一坏俱坏”的主观倾向。另外,所谓的刻板印象,主要指教师评价幼儿时,易受某些心理定势的支配。如:老师会有意无意地按照年龄、性别、家庭地位和经济条件、居住地区等特征,将幼儿归入某一类别,并依据自己头脑里已有的关于这类幼儿的固定形象来判断其个性。还有所谓的情绪效应,主要指教师对幼儿的评价常受到情绪的影响。
四、优化教师的评价观,促进幼儿自我效能感的形成
(一)评价语言要以具体评价为主,避免简单划一
一方面,很多教师非正式评价基本上停留在概括性的评价上,词汇单一、针对性不强,这种泛泛的、没有目的性评价,哪怕是肯定性的言语也只会让幼儿觉得空洞,甚至麻木。教师就应该在评价时将评价语言具体化,如:在绘画活动中,教师不能仅是就幼儿所呈现出的最终画面来评价幼儿的绘画能力,而要尽量的发现幼儿绘画过程中的小细节。比如:看到幼儿线条画的直,可就此提出表扬,让幼儿知道自己确切的优点,让幼儿感到自己是有能力的。另一方面,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教师有时候为了维持班级纪律、实现教学目标,或者会表扬遵守纪律、完成任务的幼儿,或者会批评不遵守纪律、不能完成任务的幼儿。尽管教师的表扬或者批评带有一定的意图,但是由于幼儿认知水平有限,他们往往看到的只是老师单纯的评价行为,并有可能模仿、内化为自己的评价标准。那么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评价中,能够告知幼儿行为的标准以及自己对幼儿的期望,让幼儿明白为什么受到了表扬,有什么地方是需要改进的以及将来如何做才能得到表扬,让幼儿学会预测和控制自我观念和自我行为,从而有助于幼儿形成自己的评价标准。
(二)教师评价与幼儿评价相结合,鼓励幼儿参与评价
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可利用日常生活的适当时机、故事或者游戏来引导幼儿对事情作出判断,对自己或者他人作出评价。比如:在讲《小红帽》的故事时,教师就可引导幼儿对小红帽的行为进行正反两方面的评价,从而让幼儿学会客观评价别人,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幼儿对自身的认识。
(三)使用否定性评价时应注意方式方法
教师对幼儿的否定性评价有时候也可以促进幼儿的发展,必要的否定可以培养幼儿接受挫折失败的能力,但是教师在进行否定性评价的时候更是要注意方式方法,不同的方式方法在幼儿发展中所取得的效果是大不相同的。在进行否定性评价时,教师可采取先扬后抑等较为委婉含蓄或者幽默的方式。比如:在进行否定性评价的时候可以说:“XX小朋友球拍得很稳,要是能再快一点就更好了!”这样的评价既能收到教育上预想的结果,又不伤害幼儿的自信心。
(四)把握好言语评价和非言语评价的时机
教师要注意自己言语和非言语的评价,善于捕捉幼儿的优点或者长处。当幼儿在原有的基础之上取得进步时,教师要及时的给予表扬,使这样的成功成为他继续努力的动力。教师也要注意关心那些平时不爱说话、不爱交往的,性格内向的幼儿。当他们在活动中表现出色或者遇到困难时,教师的一个赞扬的眼神,一个肯定的点头,一次轻轻的抚摸,都会是对幼儿莫大的鼓励和评价,让幼儿体会到教师也是注意他的,关心他的,他和别的幼儿受到的是同样的待遇,幼儿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就会得到增强。
(五)要考虑幼儿个体差异与个性特点
教师在进行评价时要承认幼儿的个体差异和个性特点,不能只看到幼儿不足的一方面。正如丽莲·凯兹指出的:从常模来看,幼儿大概在四岁时就能学读写,但这并不是说幼儿就该从四岁开始学习读写。作为幼儿教师,要明确区分儿童能做什么与该做什么,要充分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与个性特点。有些幼儿可能比较擅长手工而不擅长绘画,而有些幼儿可能比较擅长绘画而不擅长手工,要能识别幼儿独特的能力,承认每一个儿童都是有价值的人,并尽可能的用非言语暗示他,给不同能力的幼儿以不同的任务,给不同的幼儿以不同的评价标准,让幼儿充分感受到自己独特的一面。
(六)在同伴面前要慎重评价幼儿
正如上面已陈述的,教师会通过影响幼儿同伴关系来影响幼儿的自我效能感,当众的否定性行为容易让其他幼儿孤立被评价的幼儿。我们经常会在幼儿园里听到幼儿这样说:“我们不和XX小朋友玩,因为老师说他不乖,不是好孩子。”事实上,这种行为极易伤害受评价幼儿的自信心,形成对自己不正确的认识,不能形成积极的自我效能感。
(七)使用增值评价
“增值评价”是香港教育统筹委员会早在1996年提出的评价学校教育质量的一个概念,不妨将“增值评价”迁移在幼儿园教师教育教学评价中。也就是说教师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幼儿,要了解到幼儿的现有水平,也要肯定幼儿未来的发展潜质。使用增值评价有利于教师客观公正地对待幼儿,不仅有利于教师素质的提高,也有利于幼儿从评价中得到多方面的满足。
总之,教师非正式评价对幼儿自我效能感的形成有着积极的深刻影响,这就要求在评价过程中,教师要树立起科学的、客观的、多元化的评价观,这样不仅仅能形成良好的师幼关系,更能促进幼儿形成积极的自我效能感,使得幼儿朝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班杜拉著,林颖等译.思想和行动的社会基础.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韩进之.我国学龄前儿童自我意识发展初探.心理发展与教育,1986(3)
[3]高凌飚,黄韶斌.教学中的非正式评价.教育学报,2004(2)
[4][5]叶平枝.幼儿教师日常教学评价行为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学前教育研究,2010(4)
[6]刘以榕,申艳娥.自我效能感理论及其现状研究.教学与管理,2005(3)
[7]邢强.自我效能感及其相关研究.四川心理科学,2001(2)
[8]韩春红.教师评价风格和认可程度对幼儿自我概念的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