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包容性增长视角的我国劳务派遣就业质量问题研究

2012-09-12 02:12赵婷婷
山东社会科学 2012年8期
关键词:包容性劳务用工

赵婷婷

(山东大学经济学院,山东济南250100)

基于包容性增长视角的我国劳务派遣就业质量问题研究

赵婷婷

(山东大学经济学院,山东济南250100)

"包容性增长"要求一国经济发展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正义,使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惠及广大劳动者.劳动者就业质量的不断提高既是一国实现包容性增长的现实要求,同时也是一国实现包容性增长的重要手段.通过对国内劳务派遣工就业质量状况进行考察,可以发现国内派遣工就业质量水平相对低下,表现为收入保障水平低、就业稳定性差、人力资本积累受阻、就业现实和就业意愿匹配程度弱等有悖于包容性增长要求的特点.在我国经济转型时期,加强劳务派遣的法律管制和劳动监察力度、政府引导增进对劳务派遣工的培训以及持续提高派遣工的集体谈判能力等措施对于我国包容性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包容性增长;劳务派遣;就业质量

近年来,国际社会提出的"包容性增长"新经济增长视角要求一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应当更加注重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从而使经济社会的发展成果惠及全体劳动者.就业质量作为劳动者就业状况的综合反映,直接关系到劳动者是否能够平等地参与经济活动以及充分合理的分享经济增长成果.因此,提高劳动者就业质量既是包容性增长的现实要求,同时也是实现包容性增长的重要渠道.劳务派遣是现代社会的一种特殊用工方式,在形式上表现为由劳务派遣机构与派遣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然后向用工单位派出员工,使劳动者在用工单位的工作场所内劳动,接受用工单位的指挥、监督,完成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结合以创造社会经济财富的过程.劳务派遣的特殊之处在于劳动者的雇佣和使用相分离,其雇佣关系由传统意义上的单个雇主对单个雇员的关系,发展到使一个雇员与多(两)个雇主相联系的"三(多)角"雇佣关系.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劳务派遣在世界各地得以快速发展,成为许多国家传统就业方式的有益补充.根据CIETT (2010)的数据,2008年美国、英国、日本等地分别有1.7%、4.1%和2.2%的劳动者通过劳务派遣就业.在我国,劳务派遣出现于改革开放之后,到20世纪90年代末期得以长足发展.虽然我国劳务派遣用工方式发展历程较为短暂,但发展速度和规模均超过了其他国家,尤其是在《劳动合同法》颁布之后,我国劳务派遣用工数量快速增长,从2007年的2000万上升到2010年的6000多万,约占我国二、三产业工人总数的12%,并且这一数字仍有不断上升的趋势.我国劳务派遣的快速发展在推动国内就业、提高劳动力市场灵活性和刺激经济增长等方面起到了积极意义.然而,我国劳务派遣发展中也存在许多问题,如侵犯劳动者权益、劳动者维权难等问题,以及劳务派遣工的就业质量远低于正式用工的就业质量等非正常现象.作为规模如此庞大的劳动者群体,劳务派遣工的就业和就业质量问题不容忽视.本文基于包容性增长的视角,对我国劳务派遣的就业质量状况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未来相应的改善建议.

一、包容性增长理论评析

包容性增长(inclusive growth)是经济增长理论的新发展,是在总结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经验教训基础上提出的新经济增长理念.其概念由亚洲开发银行于2007年首次提出,亚行的庄巨忠博士在一篇报告中,将包容性增长界定为"机会均等的增长",其理论内涵既强调通过经济增长为劳动者创造就业和其他发展机会,又强调劳动者本身之间发展机会的均等;既强调经济保持高速、持续增长,又强调通过减少与消除机会不均等来促进社会公平与增长包容性.基于此,经济研究者通常将包容性增长理解为"均等机会下的共同增长",强调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效率与公平协调,要求经济主体特别是劳动者平等地参与经济活动和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 "参与"与"共享"是包容性增长在经济政策执行行动上的两个层面.①刘嫦娥等:《包容性增长研究述评》,《经济学动态》2011年第2期.包容性增长将"公平"(或称之为"正义"、"机会均等")作为一个重要的要素纳入到经济增长理论的研究范畴中,是对传统经济增长理论的重要创新.

在包容性增长理论之前,传统的增长理论通常将效率作为研究中心,注重如何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产出最大化,以不断扩充社会物质财富为最终目的.但是,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增长,社会收入分配不公现象持续存在,人们逐渐认识到以往的经济增长理论和增长价值观念存有不足.J.S.穆勒(1848)认为,如果一国大众不能从人口或任何其他东西的增长中得到好处,则这种增长对于参与主体而言不存在实质意义.①约翰.斯图亚特.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商务印书馆2009版,第322页.可见,在19世纪单纯追求效率的增长已经受到了经济研究者的质疑.然而在这之后的一个多世纪,主流经济学仍然围绕如何持续提高产出效率展开对经济增长的理论探讨,直到20世纪后期,面对贫富差距与两极分化问题日益严峻的经济现实,各国开始进一步反思经济增长的理念和方式,世界银行相继提出了"广泛基础上的增长"(1990)和"益贫式增长"(1995)等经济增长理念,②李刚:《"包容性增长"的学源基础、理论框架及其政策指向》,《经济学家》,2011年第7期.旨在形成消减贫困的良性渠道,这些新经济增长理念的提出表明经济研究开始关注到传统经济增长理论的局限,转向反思经济效率持续增进过程中出现的经济发展不均衡和贫困问题,并且开始强调"公平"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在此背景下,包容性增长要求实现均等机会下的共同增长,使经济增长的好处能够惠及广大人民群众,更加重视在增长过程中人的因素,强调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在理论上呼应了当代经济增长理论研究的反思潮流.

从我国目前的发展阶段考虑,把当下的经济增长方式向包容性增长转变意义重大.经过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我国经济目前出现了诸多问题和隐患,劳动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份额不断下降,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全国基尼系数达到0.48-0.50之间,③李实:《中国收入分配状况》,载蔡昉等:《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NO.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15页.等等.这些问题不仅可能导致内需不足威胁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并且会造成劳资关系紧张,破环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基础.在上述背景下,研究包容性增长理论,重新审视我国的经济增长的劳动者要素基础,对于我国扭转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失衡、调节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等具有重要的理论参考和现实指导意义.

二、就业质量与包容性增长的关系

就业质量作为对劳动者就业状况的综合反映,其概念较为宽泛,目前理论界尚未形成统一的定义和衡量标准,研究者通常把国际劳工组织提出的"体面劳动"作为对就业质量"好"的一个评判准则.所谓"体面劳动"是指在自由、平等、保证安全和个人尊严的前提下,劳动者获得体面、高效工作的机会.为了更好的对就业质量进行量化评估,欧盟委员会和欧洲基金会分别提出了"工作质量"指标和"工作和就业质量"指标.根据这几大组织就业质量量化指标构建体系,劳动者就业质量大致涵盖了劳动报酬、就业稳定性、就业安全、社会保障、职业发展、工作时间、工作满意度等多个方面.从包容性增长的角度分析,劳动者就业质量与包容性增长的实现至少存在以下两方面的关系.

(一)提高就业质量水平是实现包容性增长的现实要求

首先,与传统经济增长理论相比,包容性增长重新审视了经济增长的目的,将其明确为使人民大众普遍受益,因此改善人民大众的就业质量状况是包容性增长直接的经济诉求.从现实背景来看,包容性增长概念的提出是希望解决在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社会发展与经济增长脱节的问题,以及在世界经济发展中已经出现并不断恶化的贫困问题.除了消除"收入贫困",包容性增长还力图消除个体的"能力贫困"和"权利贫困"等问题.④王久高:《"包容性增长"的源流与实质》,《中国社会报》,2010年11月23日,第003版.因此,包容性增长要求不断提高人们的收入水平,消除不合理的收入差距,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解决就业机会不均等、就业歧视等问题,即改善劳动者的就业质量,尤其是处于社会底层劳动者的就业质量,使经济增长能够充分改善低就业质量人群的现实条件,并逐步使其实现"体面劳动".

其次,包容性增长提倡的经济增长路径强调提高经济增长质量,而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质量则成为包容性增长间接的现实诉求.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实践证明,由于过于强调经济数量上的增长,而忽视增长方式和增长质量,经济增长并不能自动的惠及低收入者,即经济数量上的高增长是消除贫困的非必要充分条件.而且,现实中的国民收入分配严重不均衡、不同群体间的利益冲突此消彼长的局面,单纯依靠经济数量的增长也不能得到解决.对此,包容性增长提出一种有质量的经济增长新理念,即要求国民经济的各项指标均衡、协调发展.而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有赖于通过保障劳动者权益、不断完善劳动力市场、加强社会整体的人力资本投资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即包容性增长要求不断提高劳动者就业质量的总水平以实现一国经济增长最终的经济诉求,从而内生的使提高劳动者就业质量成为包容性经济增长的现实要求.

(二)提高就业质量水平是实现包容性增长的重要途径

首先,提高就业质量有利于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就业质量涵盖劳动者就业状况的多种因素,因此改善就业质量也可以通过多个路径对经济增长发生良性效应:其一,劳动者就业质量中收入水平的提高,可以通过拉动社会整体消费水平来促进经济持续增长.根据Porter(1990)的竞争优势理论,消费拉动型经济增长方式是健康的可持续的增长方式.因此,要保证经济增长的可持续,经济增长方式要向消费拉动型转变.而提高劳动者就业质量可以形成拉动消费水平的良性循环;其二,提高就业质量中的人力资本积累可以促进经济可持续增长.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投资是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而持续的推动力.以卢卡斯为代表的新经济增长理论也普遍认为,进行人力资本积累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内在机制.提高劳动者就业质量可以带来人力资本累积的良性循环,即在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条件下,实现人力资本水平的不断提高;其三,改善就业质量中的劳资关系有助于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从而为保证经济持续增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在雇佣关系中,劳方与资方存在内生的利益冲突,劳动者的就业状况不乐观,势必影响到与雇主间的劳资关系的稳定与均衡,不和谐的劳资关系会阻碍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劳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成是现代社会关系和谐与否的晴雨表,加强劳动者与雇主的平等对话,促进劳资关系和谐能够实现多方共赢(如图1所示).

图1 就业质量促进经济持续高增长的良性循环

其次,提高就业质量能够促进经济增长"包容性"的实现.经济包容性增长的目的在于使经济增长成果惠及人民大众,"包容性"最基本的内涵就是经济主体公平合理的参与经济增长过程、分享经济增长成果.就业作为劳动者谋生的第一手段和获取经济收入的主要途径,就业质量直接关系到劳动者的切身利益.稳定的工作预期、恰当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可以保证劳动者平等地参与到经济活动当中.而良好的收入水平、安全的工作环境、应有的福利待遇、完备的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制度性规定不仅是劳动者体面就业的重要条件,同时也是劳动者充分分享经济增长成果的重要保障.

最后,"包容性"强调参与和分享的"公正性",体现了人们对经济增长的正义追求.现实中不同劳动者群体之间往往存在不合理的就业质量差异,在"参与"层面上体现为劳动者的发展机会不均等,在"共享"层面上体现为劳动者收入差距过大以及社会保障等各项劳动权益的获得和享有不平等.通过提高就业质量水平,尤其是提高处于社会底层人群的就业质量,可以不断消除这种不合理的就业质量差异,实现包容性增长对经济主体参与和分享的公平、正义的经济要求.

三、我国劳务派遣工就业质量分析

根据上述国际劳工组织关于劳动者就业质量的研究成果,可以分别从收入及保障水平、就业稳定性、人力资本积累、就业与意愿的匹配程度等四个方面考察国内劳务派遣工的就业质量状况,总体上我国劳务派遣工呈现出就业质量偏低的群体特征,劳务派遣与传统就业形成了新的劳动力市场分割,这一状况亟需得到改善.

(一)收入及保障水平低

我国劳务派遣的"同工不同酬"问题一直以来饱受社会各界的非议.据了解,在全国的大部分地方,劳务派遣工的收入不到正式工的三分之一.与正式合同制用工方式相比,即使是规范的劳务派遣,派遣工也同样面临工资同岗不同薪、社保同薪不同基数、福利同单位不同待遇的局面.①章摇哲、朱勇国:《我国劳务派遣变迁初探》,《人口与经济》2010年第4期.虽然2008年实施的《劳动合同法》规定派遣工享有同工同酬的权利,但据山东大学经济学院劳资关系研究所的调查显示,②2011年6月至8月,山东大学经济学院劳资关系研究所对山东省160名派遣工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目的在于分析目前劳务派遣运作过程中的侵权问题.该次调查有选择的选取了济南、青岛、潍坊的12家用工单位的派遣员工作为调研对象,共发放问卷160份,收回160份,剔除无效问卷7份,有效问卷153份,问卷有效率为95.6%.在153名派遣工当中,有85.62%和82.35%的比例没有获得同工同酬和与正式工相同的福利待遇,而享有社会保险的比例仅为总数的50%左右.

(二)就业稳定性差

已有研究普遍认为,派遣工的工作稳定性较正式工更低,因为作为一名派遣工就意味着其将经常被派遣到不同的用工单位工作.一些国外学者将"找到长久稳定的正式工作"看作派遣工最好的职业发展前景,因此他们将劳务派遣是否能够成为派遣工获得长期正式工作的"跳板"(springboard)作为判断劳务派遣工就业稳定程度的衡量标准.③Ichino,A.,F.Mealli and T.Nannicini,From Temporary Help Jobs to Permanent Employment:What Can We Learn from Matching Estimators and their Sensitivity?[J],Journal of Applied Econometrics,2008,23,305-327.根据这一标准对我国劳务派遣工的就业稳定性进行审视,可以发现派遣工的就业稳定性缺乏保障.李洪坚、袁紫燕(2007)通过调查得出,在全国正式工被大量转为派遣工的背景下,派遣工很难转为正式工,某派遣机构13226名派遣员工一年内转为正式工的比例仅为11%.④李洪坚、袁紫燕:《劳务派遣对就业的影响分析:就业规模、匹配成本及就业质量》,载曾湘泉等:《劳动力市场中介与就业促进》,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35-355页.而山东大学劳资关系研究所的调查结果同样表明上述状况在《劳动合同法》实施后没有得到有效改善,调查中拥有6-10年、3-5年、1-2年派遣经历的劳动者分别占9.80%、30.72%和34.64%的比例,而且对自己职业发展有明确规划的派遣工仅占调查总数的43.14%,而派遣机构和用工单位则几乎没有对派遣工的职业生涯规划及个人发展进行任何形式的协助和咨询.

(三)人力资本积累受阻

国外有许多研究表达了对劳务派遣工获得很少培训、技能发展受阻的担心,研究认为由于劳务派遣工流动率较高,因此难以获得用工单位特殊的人力资本投资.⑤Boeheim,R.and A.R.Cardoso,Temporary Help Services Employment in Portugal,1995-2000,NBER Working Paper No.13582,2007.在我国的劳务派遣市场,除流动性带来的潜在人力资本损失以外,由于派遣工主要集中在低端劳动力市场,收入水平低且获得培训机会少,因此更加难以形成有效的人力资本积累.山东大学劳资关系所的调查发现,派遣工普遍以低技能和低学历为主要特点,并且聚集在一线岗位和后勤岗位,这些岗位的派遣工获得的培训主要为安全培训和简单的操作培训,而很少获得任何提升专业知识或技能方面的职业教育、技术培训等.因此,劳务派遣对派遣工技能发展、人力资本积累方面的作用有限,保证一国经济长期可持续增长且为内生经济增长理论认可的人力资本积累在劳务派遣用工形式下很难得以实现.

(四)就业与意愿匹配程度弱

理论上讲,劳务派遣可以降低摩擦性失业和匹配成本,使失业人员更快找到工作,但现实劳务派遣中则往往出现相当程度的就业与意愿不匹配的情况,出现越来越多的非自愿的"被动型派遣员工",即被派遣劳动者希望得到一份长期稳定的正式工作,却因为自身在劳动力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只能被迫以派遣方式获得短暂就业机会并长期滞留于劳务派遣市场.总体来看,我国通过劳务派遣达成的工作安排,存在相当比例的就业与意愿的不匹配,并且从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在短时间内缺乏缓解这种不匹配的渠道.

四、提高我国劳务派遣就业质量的政策建议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实现包容性增长更具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回顾我国劳务派遣的发展历程,即使是在《劳动合同法》的规制下,劳务派遣仍存在许多不规范地方.低下的劳务派遣工就业质量,不仅与包容性增长要求的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相矛盾,也有悖于经济增长的"包容性"理念.因此,有效改善派遣工的就业质量问题将是我国经济实现包容性增长的必然要求.

(一)加强对劳务派遣的法律管制

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针对劳务派遣的立法,仅在《劳动合同法》中单设一节进行规范.然而,由于其中的一些法律条文针对性不强,缺乏对现实的指导意义,而且在现实中还给用工单位和派遣机构带来很大的规避责任空间.其结果是,与正式工相比,派遣机构和用工单位的雇主责任总和远远小于正式用工中雇主的责任.因此,要保证派遣工与正式工享有同样的权利,需要加强立法约束,从立法上明确保证派遣工各项权利的责任主体,对派遣机构和用工单位各自的雇主责任进行详细的刚性界定.

(二)加强劳务派遣劳动监察力度

从我国派遣工就业质量考察中可以看出,当前劳务派遣机构和用工单位并没有完全履行《劳动合同法》规定的义务,这说明一些违法行为逃避了劳动监察,需要加强劳动监察力度.而这不仅需要政府态度上的高度重视,更重要的是需要对劳动监察提供更多的资金、人力支持,如提高财政拨款水平、配备更多的监察员.同时,随着信息交流渠道的多元化,可以建立媒体监督等多方监督渠道,以扩大执法监督队伍的执法力量.

(三)增进对派遣工的培训

从短期看,政府可以通过法律强制、政策奖励等手段促使派遣机构或者用工单位对派遣工进行一定的培训.事实上,在上世纪90年代我国政府使用劳务派遣解决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时,曾运用资金奖励、税收优惠政策激励对再就业人员的培训工作,并起到了较为明显的效果.但是,近几年由于国内劳动力等资源的成本不断攀升,在劳动监察能力不足的情况下,要保证派遣工获得培训,政府需要提供更多的奖励措施.与之相比,政府也可以考虑建立公益的专门培训机构对劳务派遣工进行职业培训和职业规划辅导等.而从长期看,鼓励并扶持若干家大型的劳务派遣机构,将有益于促进派遣工获得培训、提高人力资本.我国目前的劳务派遣机构数量众多,但规模普遍较小,难以形成主动培训派遣工的动机,由于劳务派遣业务具有一定的规模经济效应,因此派遣机构规模越大,为派遣工提供培训的单位成本越低.因此,政府应当根据地域范围或者业务种类扶持几家大型派遣机构,增进对派遣工的职业培训和职业规划辅导.

(四)提高劳务派遣工的集体谈判力

由于劳务派遣特殊的"三(多)角"雇佣形式,派遣工往往分散在不同的用工单位工作,难以形成集体谈判能力,并且工会保护机制在劳务派遣实践中发挥作用的空间极其有限.因此,派遣工在与法律雇主(派遣机构)或是与实际雇主用工单位进行谈判协商时,往往缺少平等的议价能力.因此,要保证派遣工的就业质量,需要有效地提高派遣工的集体谈判能力,建立适合于劳务派遣的劳资协商机制.这一机制的建立需要形成独立的代表派遣工利益的组织力量,可以考虑组建劳务派遣行业工会,为派遣工预期就业质量的提高提供组织保证.

五、简要结语

基于包容性增长的视角审视我国劳务派遣的就业质量问题,探讨包容性增长的理论含义及其与就业质量的关系,可以看出,不断提高就业质量既是包容性增长的现实要求,又是实现包容性增长的重要途径.然而,我国劳务派遣工在收入保障、就业稳定性、人力资本积累、就业与意愿的匹配程度等多个方面表现出的就业质量严重低下的现实状况,非常不利于我国包容性增长路径的实现,因此有必要通过加强劳务派遣的法律管制和劳动监察力度、增进对劳务派遣工的培训、不断提高派遣工的集体谈判能力等措施促进劳务派遣工就业质量的提高,这对于我国实现包容性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责任编辑:栾晓平E-mail:luanxiaoping@163.com)

F241.3

A

1003-4145[2012]08-0146-04

2012-03-09

赵婷婷,女,山东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包容性劳务用工
以“灵活用工”破解用工荒是有益尝试
提升技能促进就业 打造“金堂焊工”劳务品牌
打造用好劳务品牌
夜经济要有“包容性”
“用工难”困扰西部地区:费力气招人 干一个月走人
隐蔽型劳务派遣的法律规制分析
Diversity:Driver of Innovation and Growth
儿子签了『用工合同』
包容性增长的理论内涵及实施
上半年全省实现劳务收入同比增长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