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杰 王仁嫒 张发斌
(青海大学医学院,青海 西宁 810001)
土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现有人口大约接近20万。青海省境内的土族约占全国土族总人口的85%。我们进行青海地区土族中医体质类型的分布研究,目的是要进一步了解其体质分布特点,探讨体质类型分布与民族、性别、年龄、地理环境等诸多因素之间存在相关性,以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用于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1.1 研究对象
1.1.1 纳入标准:(1)以自然人群中15周岁以上的青海互助县土族人群作为调查对象。(2)对调查知情并同意者。
1.1.2 排除标准:(1)15岁以下人群;(2)患有精神疾病未愈而不能对身体状况进行自我评价者;(3)门诊病人、住院病人等病情危重者及不能理解调查问卷者;(4)未获得知情同意者;(5)在调查过程中因故未能完成问卷或填写极不认真而劝说无效者。
1.1.3 研究内容:我们在调查中采用了北京中医药大学王琦教授“中医体质分类方法及其标准建立的研究”项目中制定的《中医9种基本体质分类量表》、《中医9种基本体质分类判定标准》[1、2]对青海地区土族人群中医体质类型的分布进行调查和分析。调查内容包括部分背景情况调查和中医体质调查。背景情况调查:应用背景情况调查表进行,其内容主要包括年龄、性别、婚姻、文化程度、职业、喂养方式、血型、既往病史、家族病史、生活习惯(睡眠习惯、运动习惯、饮食习惯)等内容。中医体质调查:应用中医体质量表进行,中医体质量表是按照中医体质类型概念框架和亚量表的设定,通过条目的收集、条目库的形成、条目的精选、问题的形成、预调查等过程开发出的由60个条目构成的性能评价良好的标准化量表。量表由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瘀血质、气郁质、特禀质9个亚量表构成,各个亚量表含有7~9个条目。
1.2 研究方法:由经过培训合格的调查员,在调查对象获得知情同意的基础上,对青海省互助县(海拔2450M)采用社区与乡村随机抽样、现场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实施调查。
1.3 统计方法 :所有的调查数据采用双录入法,并经核查、校对、修改直至得到一个正确的数据集。然后用 SPSS For Windows 11.5统计分析软件处理。
进行中医体质类型的判别时,对统计资料采用判别分析方法。在判断时,首先是对各个亚量表计算原始分数,即:原始分数=每个条目分值相加;计算原始分数后再换算为转化分数,转化分数=(实际得分-该亚量表可能的最低得分)/该亚量表可能的最高得分与最低得分之差 ×100,各亚量表转化分数为0~100分。然后将转化分≥40分作为体质类型的判定标准。转化分越高,则某种体质的倾向性越明显。不同的偏颇体质,具有不同的发病倾向性。某种偏颇体质标准分越高,其对某类疾病的易感性就越强。
2.1 基本情况: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200份,收回197份,回收率为98.5%,剔除无效问卷19份,共得到有效问卷178份,有效率为90.36%。被调查者全部为土族。其中男100例,女78例;年龄在15~40岁有119例,41~59岁有45例,60岁以上14例。
2.2 中医体质类型分布情况:见表1
表1 青海土族中医体质类型分布情况表例(%)
经判别统计分析得出(表1),青海地区土族中医体质类型的分布情况是:平和质40例22.40%、气虚质38例(21.30%)、阳虚质 20 例(11.20%)、湿热质 19 例(10.70%)、阴虚质17 例(9.60%)、痰湿质16 例(9.00%)、瘀血质11 例(6.20%)、气郁质11 例(6.20%)、特稟质 6 例(3.40%)。由此不难看出,在偏颇体质中,气虚质和阳虚质分列第一、二位;湿热质、阴虚质、痰湿质分列第三、四、五位,瘀血质、气郁质、分列七、八位,特禀质列第九位。
2.3 不同年龄中医体质类型的特征:见表2
表2 青海土族不同年龄的中医体质类型构成比
表2显示:平和质随年龄增长而减少,P<0.01;血瘀质随年龄增长而增加,P<0.01;湿热质多见于青年人P <0.01。
青海土族中医体质类型分布情况:9种体质中平和质所占比例为(22.40%),偏颇体质人群达到了77.60%。偏颇体质中居于前3位的体质类型是:气虚质、阳虚质、湿热质,分别占 21.30%、11.20%、10.70%。这一结果与王氏[3]所的得结果有相同之处,偏颇体质中居于前3位的体质类型均是:气虚质、阳虚质、湿热质;气虚质均排第一;但也有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1)气虚质虽均排第一,但二者所占比例不同,分别是13.42%和21.30%;(2)青海土族阳虚质位于偏颇体质的第二位,而王氏的中国一般人群阳虚体质位于偏颇体质的第三位。现结合调查对象所的处地理环境、气候特点、饮食、生活等因素,分析差别形成的原因。
王氏认为[3]在中国一般人群中,气虚质居多的原因是由于当代社会竞争激烈、生活节奏紧张、生活压力过大,人们经常处于繁忙的劳务之中,劳则气耗及长期的紧张应激会使人身心疲惫。因此以气虚质居多;而生活在青海地区的土族除有上述的原因之外,更多的是与所处的地理环境、气候特点有相关性。青海互助县海拔为2450M,高原空气稀薄,氧气不足,使该地区的人长期处于慢性缺氧状态,即中医学认为的“食人之气”(清气)不足,导致人之宗气不足,体质更易出现气虚质,使“高原气虚证”增加。
青海土族阳虚质位于偏颇体质的第二位的原因除王氏认为的现代人喜冷饮、少户外运动、夜生活频繁、夏季过度使用冷气等不良生活方式损伤阳气有关外,也与青海土族生活在海拔2450M的高原地区有密切关系。青海地区一年四季不分明,冬季漫长,气温低,终年偏寒冷,使该地区的人一方面容易感受寒邪,寒邪易伤人体阳气;另一方面寒性收引、凝滞,可使全身小动脉痉挛,寒冷环境还可使机体的耗氧量增加,可加重机体的慢性缺氧程度,日久居住在此的人们比其他地区的更易出现阳虚质。
土族不同年龄的中医体质类型统计结果显示:平和质随年龄增长而减少;血瘀质随年龄增长而增加;湿热质多见于青年人。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秦彦[4]认为老年人具有虚、痰、瘀、郁的体质特点;王琦认为[3]“体质是按时相展开的生命过程”,个体生命的不同阶段,体质会不断演变。本次研究显示:随着年龄增高,平和质逐步减少,血瘀质逐步增加,青年人湿热体质多见。正如《灵枢·营卫生会》指出:“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即随着年龄的增长,气血及内脏由盛至衰,出现脏腑功能衰弱,气血运行迟缓,从而形成气虚、血瘀的体质特征。李卫丽等[5]也指出,伴随着人体生、长、壮、老的过程,人体之气有一个由量少到量多然后逐渐减少的变化。所以老年期是人体之气相对不足的时期,气虚体质较易出现于这个年龄阶段。李志等[6]指出瘀在老年体质中不同程度的存在着,有人对健康老人进行调查,发现有34.71%的血瘀证出现,并随着年龄增长,血瘀证的检出率和证候积分值呈递增变化。陶春祥[7]报道:血液流变学研究表明,老年人红细胞电泳、血沉加快,血细胞聚集、红细胞变形能力下降,全血及血浆黏度明显增高,导致血流缓慢,血液瘀滞,出现瘀血病理改变。血液流变性异常和青紫舌程度与增龄呈正相关。
而青年人湿热质多见,究其原因与调查对象的饮食习惯有密切关系。土族的饮食习惯与以农业为主兼营牧业的生产特点紧密相关。日常的主食以青稞为主,小麦次之。蔬菜较少,爱饮奶茶、吃酥油炒面。喜庆的日子,必食各种花样的油炸食品和手抓猪肉、手抓羊肉等油腻食物。男子喜欢饮酒,正如《证治准绳·伤饮食》中指出:“酒之为物,气热而质湿”。再加之年轻人喜欢吃煎炸烧烤等食物,易蕴湿化热,而呈现湿热体质。
综上所述,由于民族、气候、地理环境等特点的差异,随之形成了青海土族民族与中国一般人群相同的和不同的中医体质类型,说明青海地区土族中医体质类型分布有一定的特点。进一步证实了体质的形成与发展既取决于先天遗传因素,又受后天环境因素的影响,是先天禀赋和后天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后天各种因素既可以影响体质强弱变化,也可改变人体的体质类型的中医体质理论。
[1]朱燕波,王琦,折笠秀树.中医体质量表的信度和效度评价[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7,16(7):651.
[2]王琦.9种基本中医体质类型的分类及其诊断表述依据[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8(4):1 -9.
[3]王琦,朱燕波.中国一般人群中医体质流行病学调查[J].中华中医药杂志(原中国医药学报),2009,24(1):7.
[4]秦彦,梅晓云.老年人体质特点与老年病关系研究概述[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3(2):131.
[5]李卫丽,胡羽添,陈孝银.论气虚体质与老年病[J].陕西中医,2005,26(3):23.
[6]李志,王文兵.老年体质研究及其应用初探[J].泸州医学院学报,2000,23(2):113.
[7]陶春祥.论老年病与肾虚血瘀[J].辽宁中医杂志,1997,24(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