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子湖岛和黄兴岛夏季岩礁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格局

2012-09-11 09:50刘建国费岳军王晓亮江河
海洋通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岩礁潮间带黄兴

刘建国,费岳军,王晓亮,江河

(1.国家海洋局东海预报中心,上海 200081;2.国家海洋局宁波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浙江 宁波 315040)

庙子湖岛和黄兴岛夏季岩礁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格局

刘建国1,费岳军1,王晓亮1,江河2

(1.国家海洋局东海预报中心,上海 200081;2.国家海洋局宁波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浙江 宁波 315040)

于2009年8月21-22日期间同步调查庙子湖岛和黄兴岛两个岩礁潮间带断面的大型底栖动物种类组成,并分析其群落格局。结果表明,庙子湖岛采集的样品中共有4门28种大型底栖动物,黄兴岛的则有5门37种大型底栖动物;两断面底栖动物群落以广温广布种和亚热带种为主,软体动物作为绝对优势类群主导其分布特征;总平均栖息密度、总平均生物量表现为庙子湖岛>黄兴岛,种类数及生物量分布均表现为中潮带>低潮带>高潮带,栖息密度分布则表现为中潮带>高潮带>低潮带;物种多样性指数和物种丰富度指数均为黄兴岛>庙子湖岛,两断面高潮带的群落生态指数相对中、低潮带较低;大型底栖动物ABC曲线分析表明,庙子湖岛底栖动物群落未受到污染或扰动,黄兴岛底栖动物群落则受到了中等程度的污染或扰动。

大型底栖动物;岩礁潮间带;群落结构;庙子湖岛;黄兴岛

Abstract:Species composition and structure analysis of macrozoobenthos communities in the rocky intertidal zones of Miaozihu Island and Hangxing Island were studied from 21 to 22 August,2009.In this work,four phyla and twentyeight species were collected in the Miaozihu Island,and five phyla and thirty-seven species were collected in the Hangxing Island.Among the macrozoobenthos communities on the two sections,the eurythermal-eurytopic species and subtroptical species predominated over the others.Molluscs,as the absolute dominant group,dominated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communities.The average biomass and density from all stations at Miaozihu Island were larger than those at Huangxing Island.The number of species and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biomass on the middle tidal flat were larger than those on the high and low tidal flat.The vertical density distribution on the middle tidal flat was larger than that on the low and high tidal flat.The H'and D at Huangxing Island was larger than that at Miaozihu Island.The biological diversity index of high tidal flat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middle and low tidal flat on the two sections.The ABC curves of Huangxing Island showed that the macrozoobenthos communities were moderately disturbed by pollution,while Miaozihu Island was normal,indicating that the communities were not influenced.

Keywords:macrozoobenthos; rocky intertidal zone; community structure; Miaozihu Island; Hangxing Island

潮间带是陆地边缘的一个狭窄地带,位于最大高潮线和最小低潮线之间,是海洋和陆地生态系统的交汇区。由于处于陆海过渡地带,在诸如水温、潮汐、盐度、底质、地形异质性和人为干扰等多变生态因子的交替作用下,物质交换过程复杂多变,属于生物圈中最敏感的生态系统之一。其本身的特殊性使潮间带生态学研究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Kaiser et al,2001;朱晓军等,2003;廖一波等,2007;马林等,2009),成为研究自然因素或人为因素和海洋生态环境之间关系的重要手段之一。

庙子湖岛(又称东极岛)和黄兴岛属于中街山列岛,该列岛地处舟山群岛东部,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所处海域平均水深约30 m,年平均盐度28.68,5月至10月平均透明度3.1 m,月平均水温8.6℃~27℃,潮汐类型为正规半日潮,潮流通畅,海水肥沃,优越的自然条件为该海域提供了较高的生产力,也为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关于该海域的潮间带生态调查研究已有不少工作,有相关报道分析了东极岛夏季岩礁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分布和多样性指数等群落特征(朱四喜等,2010),对中街山列岛潮间带底栖海藻的资源状况也进行了调查(阮积惠等,1992;王志铮等,2002;朱四喜 等,2011)。2006年9月,国家级中街山列岛海洋特别保护区在此成立,而近几年来,该海域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以及来此观光旅游游客数量的逐年增加,给中街山列岛海洋特别保护区的海洋生态环境和潮间带生物资源带来了一定压力。本文所称庙子湖岛和黄兴岛,为中街山列岛4个有居民海岛中的2个,其地理、底质、地形和水文特征差异不大,岸坡陡峭,地形险峻,常年风浪较大,底质以岩礁相为主。由于来两岛屿观光游览的游客相对较多,且其附近海域均为水产养殖区,这些人为因素对潮间带环境质量是否存在潜在性的影响,将是个重大问题。本次调查分别于两岛屿设置调查断面,通过同步调查分析其夏季岩礁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旨在为海洋特别保护区的功能区划和海洋环境生态保护提供参考资料。

1 研究方法

1.1 站位布设与采样方法

在庙子湖岛和黄兴岛各布设岩礁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调查断面1条,即庙子湖断面(30°11′32.8″N,122°40′42.7″E) 和黄兴断面(30°11′55.7″N,122°38′22.4″E)(图 1),两断面均属于开阔性岩礁潮间带,可分别代表两岛屿的潮间带岩礁群落类型。按照Stephenson的生物学原则(Stephenson et al,1949),每条断面设2个高潮区、3个中潮区、2个低潮区共7个采样站位。

调查样品严格按照《海洋监测规范》第7部分:近海污染生态调查和生物监测(GB17378.7-2007) 的规定,于2009年8月21-22日当地大潮期间采集。采样时用手持式GPS(美国Garmin e TrexVenture)定位,每个站位随机采集2个25cm×25 cm定量样方,采集定量样品的同时,在其周围区域采集尽可能多的种类作为定性样品。所采集样品用体积分数为5%的福尔马林溶液固定,带回实验室以供分析鉴定。

图1 庙子湖岛和黄兴岛岩礁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调查断面设置图

1.2 数据处理

运用物种多样性指数、物种丰富度指数和物种均匀度指数对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生态群落进行分析。

物种多样性指数(H′)(Shannon-Wiener diversity index):;

物种丰富度指数(D)(Margalef's species richness index):;

物种均匀度指数(J)(Pielou's evenness index):;

优势度 Y=(ni/N)fi;

式中,N为所有种的个体总数,S为总种数,ni为第i种的个体数,Pi为种i的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出现率fi为该种出现的站位数占总站位数的百分比。

优势种评定标准参照孙儒泳判定(孙儒泳,1992),优势度Y值大于0.02的种类为优势种。

制作丰度/生物量比较ABC曲线(Abundance/Biomass Curves),根据ABC曲线中生物量和丰度的K-优势度曲线的波动,分析检测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受到的污染和扰动情况。丰度/生物量比较ABC曲线能对任何物理性、生物性以及污染扰动引起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变化做出灵敏反应,通常可反映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的稳定性(田胜艳等,2006b)。一般认为正常稳定或者受环境扰动程度较低的群落,其丰度曲线始终在生物量曲线的下方;如果群落受到中等程度扰动,两条曲线会相互交叉或重合;当扰动进一步加剧时,曲线表现为丰度曲线始终在生物量曲线之上(王永泓等,1992)。

2 结果

2.1 海岛岩礁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种类组成和优势种

分别对庙子湖和黄兴2个海岛岩礁潮间带断面的样品进行分类、鉴定和统计,结果如表1、表2所示。

由表1可知,于庙子湖断面定性采获的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共4门28种,其中软体动物20种,占种类总数的71.43%,节肢动物5种,占17.86%,腔肠动物2种,占7.14%,棘皮动物1种,占3.57%;同时,定量采获的大型底栖动物共3门17种,其中软体动物14种,节肢动物2种,棘皮动物1种。

表1庙子湖岛岩礁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分布状况

表2 黄兴岛岩礁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分布状况

由表2可知,黄兴断面出现的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共5门37种,其中软体动物22种,占种类总数的59.46%,节肢动物7种,占18.92%,腔肠动物5种,占13.51%,棘皮动物2种,占5.41%,环节动物1种,占2.70%;定量采获的大型底栖动物共4门20种,其中软体动物16种,节肢动物2种,腔肠动物1种,环节动物1种。

可见,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是构成两断面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主要种类。

庙子湖断面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优势种共有5种,按优势度从大到小排列依次为带偏顶蛤(Modiolus comptus)、粒结节滨螺(Nodilittorina exigua)、疣荔枝螺(Thais clavigera)、红条毛肤石鳖(Acanthochiton rubrolineatus)、鳞笠藤壶(Tetraclita squamosa squamosa);黄兴断面潮间带的优势种亦有5种,依次为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粒结节滨螺(Nodilittorina exigua)、鳞笠藤壶(Tetraclita squamosa squamosa)、疣荔枝螺(Thais clavigera)、条纹隔贻贝(Septifer virgatus)。

2.2 海岛岩礁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栖息密度和生物量及垂直分布

庙子湖断面和黄兴断面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栖息密度和生物量的水平分布见表3。

庙子湖断面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总平均栖息密度为7 407.1 ind/m2,总平均生物量为18 972.3 g/m2。各类底栖动物栖息密度组成差别较大,其中软体动物最高,平均栖息密度为6 864.3 ind/m2,占总平均栖息密度的92.67%,其它种类(包括节肢动物、棘皮动物等) 所占比例很小,为7.33%;该断面生物量组成中,也是以软体动物居首位,平均生物量为15886.5g/m2,占总平均生物量的83.74%,其次是节肢动物,占15.97%。

黄兴断面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总平均栖息密度为6 550.0 ind/m2,总平均生物量为14 062.0 g/m2。与庙子湖断面相似,其栖息密度组成中,以软体动物最高,平均栖息密度为5 600.0 ind/m2,占总平均栖息密度的86.15%,其次为节肢动物,占13.96%;生物量组成中,软体动物占72.60%,节肢动物占26.75%,腔肠动物和环节动物等其它种类所占比例较小。

可以看出,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总平均栖息密度与总平均生物量分布均表现为庙子湖断面>黄兴断面。

庙子湖断面和黄兴断面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数量组成及种类的垂直分布分别见表4、表5。

表4 庙子湖岛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数量组成及种类的垂直分布(密度ind·m-2,生物量g·m-2)

表5 黄兴岛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数量组成及种类的垂直分布(密度ind·m-2,生物量g·m-2)

由表4和表5可知,在两断面潮间带调查的高、中、低3个潮带中,庙子湖断面和黄兴断面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种类组成、栖息密度及生物量均以软体动物为首位;种类数及生物量垂直分布均表现为中潮带>低潮带>高潮带;栖息密度垂直分布中,庙子湖断面与黄兴断面则均表现为中潮带>高潮带>低潮带。

2.3 海岛岩礁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生物群落生态指数及其垂直变化

庙子湖断面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生物群落的3个生态指数H′、D、J分别为2.01、2.39、0.65,黄兴断面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生物群落的H′、D和J分别为2.08、3.16、0.62。可以看出,H′、D均为黄兴断面>庙子湖断面,J则为庙子湖断面>黄兴断面。

从潮间带生态群落的垂直分布来看,庙子湖断面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生态指数H′、D值的大小顺序为中潮区>低潮区>高潮区,J值大小顺序为中潮区>高潮区>低潮区;黄兴断面H′、D、J值的大小顺序则均为低潮区>中潮区>高潮区(表6)。

表6 庙子湖岛和黄兴岛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生态指数

2.4 海岛岩礁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丰度/生物量比较ABC曲线结果

庙子湖断面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丰度/生物量比较ABC曲线见图2,可以看出,丰度曲线低于生物量曲线,且起始差别明显,说明庙子湖断面潮间带底栖动物群落未受到污染或扰动。黄兴断面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丰度/生物量比较ABC曲线见图3,由图可知,丰度曲线和生物量曲线出现了部分交叉和重叠,说明黄兴断面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受到了中等程度的污染或扰动。

3 讨论

3.1 海岛岩礁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区系和生态类型

庙子湖岛和黄兴岛所属海域,处于北方温带海域和南方热带海域的过渡带,气温的剧烈变化和台湾暖流的影响对该海域潮间带生物的组成与分布起主导作用,只有广温广布种、暖温种和亚热带种才适宜在该区域各岛屿潮间带生存,是潮间带生物群落中的主要构成种类。在庙子湖断面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5种优势种中,带偏顶蛤、粒结节滨螺、疣荔枝螺、红条毛肤石鳖均属广温广布种,鳞笠藤壶属于亚热带种;而在黄兴断面潮间带的优势种中,厚壳贻贝、粒结节滨螺、疣荔枝螺为广温广布种,鳞笠藤壶、条纹隔贻贝则属于亚热带种。

两岛屿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以广温广布种和亚热带种为主的区系分布格局,与邵晓阳等(1999)的研究结果相一致。

另外,潮间带生物的组成和分布与底质、屏蔽性程度和盐度亦有密切关系(尤仲杰 等,1985,1988,1989,1991)。所调查的两个断面均属于开阔性岩礁潮间带,所处海域海水盐度高且稳定,透明度大,波浪作用强,生物种类以抗浪性强的喜浪动物占绝对优势,岩礁底质则更适宜营固着生活(杨万喜等,1996) 和爬行、滑行的种类分布。在两断面潮间带底栖动物群落中,高潮带生物以滨螺分布为主,中潮带生物种类、数量明显多于高、低潮带,并形成以贻贝、藤壶为主的分布格局。群落中鳞笠藤壶、日本笠藤壶(Tetraclita japonica)、龟足(Capitulum mitella)、嫁虫戚(Cellana toreuma)、锈凹螺(Chlorostoma rustica)、粒结节滨螺、覆瓦小蛇螺(Serpulorbis imbricata)、桂山厚丛柳珊瑚(Hicksonella guishanensis) 等外海性种类大量出现,是开敞性岩礁海岸的标志。

3.2 海岛岩礁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种类和数量组成及其分布

在定性采获的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样品中,庙子湖断面为28种,黄兴断面为37种,物种数量上的差异可能是由于断面开敞度和浪击度等因素所产生的水动力差异所致(彭欣等,2007)。因为相对于黄兴断面,庙子湖断面的开敞性程度更高,面朝正东南,受东北季风的作用,潮汐和波浪对该断面的冲刷较为剧烈,极不稳定的外界环境因素使其生物物种数量明显少于黄兴断面。物种类群构成方面,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是构成两断面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主要种类,这与以往相关的调查资料基本一致(朱四喜等,2010;吴常文等,1997)。

而在栖息密度与生物量分布方面,则均表现为庙子湖断面>黄兴断面,分析是由于庙子湖断面优势种相对于黄兴断面优势种个体生物量较大,且高度集中,致使单位面积内生物量和栖息密度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其中,庙子湖断面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栖息密度与生物量低于朱四喜等(朱四喜等,2010)的调查结果。这一方面可能与其设置断面的地理位置不同有关;另一方面,调查时间的不同,也可能是产生上述差异的原因之一:朱四喜等调查时间为7月上旬,盛夏时节,正值潮间带生物生长旺季,而本调查时间为8月下旬,为夏末秋初,某些潮间带生物由于季节更替生物量已开始下降。

然而,庙子湖和黄兴两断面的种类组成、种类数量和生物量的垂直分布则表现一致,3个潮带具有明显的生物分带现象。高潮区分布个体较小的粒结节滨螺、短滨螺等,其分布密度较大,但生物量较小;中潮区以营固着生活的藤壶、贻贝和螺类等为主,它们个体相对较大,且分布密度大,故生物量较高;低潮带则以蛤类和螺类为主,个体相对较大,但分布密度较小,故生物量一般。两断面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种类数量和生物量垂直分布均表现为中潮带>低潮带>高潮带,而栖息密度则均表现为中潮带>高潮带>低潮带,主要是与岩礁高潮带个体较小的滨螺优势度极大有关。这与对浙江海岛潮间带的调查(邵晓阳等,2001)、对胶州湾潮间带的调查(李新正等,2006)及对泉州湾岩相潮间带的调查(郑成兴等,2004)取得的结果相一致。

3.3 海岛岩礁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

底栖动物群落结构是潮间带生境梯度及环境因子变化的综合反映(Engle et al,1999),而生态指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态群落的结构特征。在调查中发现,H′和D均表现为黄兴断面>庙子湖断面。这可能与生存环境的稳定性有关,如3.1所述,黄兴断面相对于庙子湖断面开敞性程度稍低,因此该断面受到潮汐和风浪作用的影响也较弱一些,相对稳定的环境使其底栖生物物种数量呈现出较丰富的分布特征。对中街山列岛岩相潮间带夏、秋季底栖海藻分布特征的调查比较结果亦说明了这一点(朱四喜等,2011)。而在生态指数大小程度方面,本次对庙子湖岛的调查结果与朱四喜等(朱四喜 等,2010)对该岛的调查结果基本相同。

在3个潮区的多样性指数垂直变化中,两断面高潮区均表现出最低,这是因为高潮区底质渐趋陆生化,暴露时间较长,生境稳定性降低,种类分布较少,虽然个别种类分布密度很大,但物种组成的多少及每个种个体的数量是衡量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基础,故多样性指数并非单指物种数量的多寡,各物种间的均匀程度也是衡量多样性的重要因素(Magurran et al,1988)。如前所述,高潮区岩礁上分布的滨螺等种类常集群分布,因此在定量取样时,其优势种通常高度集中,导致物种间均匀性低,因此多样性最低。

3.4 ABC曲线比较分析

庙子湖岛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丰度/生物量比较ABC曲线中,丰度曲线明显低于生物量曲线,说明庙子湖断面潮间带底栖动物群落未受到污染或扰动。这与朱四喜等的调查结果相一致(朱四喜等,2010)。而对于黄兴断面,丰度曲线和生物量曲线出现了部分交叉和重叠,说明黄兴断面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受到了中等程度的污染或干扰。近几年来,随着地区工业、养殖业以及港口的发展,使海域的生态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污染问题也日趋严重。潮间带最先接纳来自陆源的污染物,然后向浅海和远海扩散,因此,有关潮间带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目前,潮间带主要存在有机质(Forrest et al,2006)、重金属(秦延文等,2006) 以及石油类(田胜艳等,2006a)等污染问题。本次调查所选取的黄兴断面处于水产养殖区,在实际养殖中产生的残饵、碎屑,加上鱼类粪便,以及养殖工人日常生活废物一起分解所产生的大量氮、磷营养物质的排放,可能会造成该区域有机质污染,发生赤潮的可能性较大,并不可避免地给海岛海岸环境带来威胁,致使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种类单一化程度越来越高,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发生变化,稳定性降低。近岸水质的下降会使耐受污染能力更强的贻贝在竞争中成为优势种(唐贵明等,2008),该断面中密集出现厚壳贻贝,且优势度较高则印证了这一点。而庙子湖断面虽亦处于水产养殖区,但其开敞性程度极大,水体交换迅速,潮间带生物群落受到水体有机质污染方面的影响较小。可见,大型底栖生物在物种组成、生物量和栖息密度等方面的生态响应均能较好的表征海岛开发与海岛产业集群对海洋生态的影响(赵永强等,2010)。

除此之外,人们对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大量采集可能是造成这种变化的另一主要原因,因为令采集者感兴趣的常常是那些大个体的双壳类软体动物,虽然这些种类的个体数很少,但在样品中出现与否直接影响曲线的性质。由于黄兴断面地处水产养殖区,人员流动性较大,渔民在渔业劳作之余常在附近采集可以食用的经济种类,进而导致潮间带物种资源及数量的减少。相比之下,由于庙子湖断面所处位置地形险峻,受人为干扰程度较小,从而使其生态群落受到较好的保护,当然这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证实。

4 结论

通过对庙子湖岛和黄兴岛夏季岩礁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同步调查分析,可以得出:在生态类型方面,庙子湖岛和黄兴岛岩礁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以广温广布种和亚热带种为主,而在种类组成上,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是其群落主要构成种类;两岛屿岩礁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分布具有明显的分带现象,生物种类数量、栖息密度、生物量以及群落生态指数均呈现一定的垂直分布格局;ABC曲线分析表明,庙子湖岛岩礁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处于正常稳定的状态,而黄兴岛岩礁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则受到了中等程度的污染或扰动。

Engle VD,Summers JK,1999.Latitudinalgradients in benthic community composition in Western Atlantic estuaries.Journal of Biogeography,26(5):1007-1023.

Forrest BM,Creese RG,2006.Benthic impactsof intertidal oyster culture,with consideration of taxonomic sufficiency.Environmental Monitoringand Assessment,112(1-3):159-176.

KaiserM J,Broad G,Hall SJ,2001.Disturbanceof intertidalsoft-sedimentbenthic communitiesby cockle hand raking.Journalof Sea Research,45(2):119-130.

Magurran A E,1988.Ecological diversity and itsmeasurement.Sydney:CroomHelm,7-46.

Stephenson T A,1949.The universal features of zonation between tide-markson rocky coasts.The JournalofEcology,37:289-305.

李新正,李宝泉,王洪法,等,2006.胶州湾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生态.动物学报,52(3):612-618.

廖一波,曾江宁,陈全震,等,2007.嵊泗海岛不同底质潮间带春秋季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格局.动物学报,53(6):1000-1010.

马林,王洪法,帅莲梅,2009.乳山口西村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生态学研究.海洋科学,33(6):29-34.

彭欣,仇建标,吴洪喜,等,2007.台州大陈岛岩礁相潮间带底栖生物调查.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6(1):48-53.

秦延文,孟伟,郑丙辉,等,2006.渤海湾天津段潮间带沉积物柱状样重金属污染特征.环境科学,27(2):268-273.

阮积惠,1992.中街山列岛底栖海藻生态的初步研究.东海海洋,10(3):61-69.

邵晓阳,尤仲杰,蔡如星,等,1999.浙江省海岛潮间带生态学研究Ⅰ.生物种类组成与分布.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8(2):112-119,132.

邵晓阳,尤仲杰,蔡如星,等,2001.浙江省海岛潮间带生态学研究Ⅱ.数量组成与分布.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4):279-286.

孙儒泳,1992.动物生态学原理第二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356-357.

唐贵明,钟瑜,曾晓起,2008.青岛岩相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生物多样性调查研究.南方水产,4(5):8-15.

田胜艳,刘廷志,高秀花,等,2006a.海洋潮间带石油烃降解菌的筛选分离与降解特性.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5(Z1):301-305.

田胜艳,于子山,刘晓收,等,2006b.丰度/生物量比较曲线法监测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受污染扰动的研究.海洋通报,25(1):92-96.

王永泓,黄立强,王慧珍,等,1992.K-优势曲线分析污染对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群落影响的初步尝试.海洋环境科学,11(1):91-94.

王志铮,张义浩,吴常文,等,2002.中街山列岛底栖海藻的资源调查.水产学报,26(2):189-192.

吴常文,王志铮,吕永林,1997.中街山列岛软体动物种类组成及资源开发利用建议.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6(2):85-95.

杨万喜,陈永寿,1996.嵊泗列岛潮间带群落生态学研究Ⅰ.岩相潮间带底栖生物群落组成及季节变化.应用生态学报,7(3):305-309.

尤仲杰,李建伟,洪君超,1985.浙江沿海的双壳类.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4(2):133-144.

尤仲杰,王一农,1988.舟山朱家尖岛潮间带软体动物生态学研究Ⅱ.软相生态.浙江水产学院学报,6(1):47-52,i002.

尤仲杰,王一农,1989.舟山朱家尖岛潮间带软体动物的群落生态Ⅰ.岩相生态学的研究.海洋湖沼通报,(03):38-45.

尤仲杰,王一农,1991.普陀山岩礁相潮间带生物优势种的分布.浙江水产学院学报,10(1):30-39.

赵永强,寿鹿,徐晓群,等,2010.海洋大型底栖动物对海岛开发的生态响应—以宁波大榭岛为例.生态学报,30(3):0726-0733.

郑成兴,李荣冠,江锦祥,等,2004.泉州湾岩相潮间带底栖生物生态研究Ⅰ.物种多样性与分布特征.生物多样性,12(6):594-610.

朱四喜,章飞军,杨红丽,2011.浙江中街山列岛岩相潮间带夏、秋季底栖海藻分布特征.南方水产科学,7(2):14-21.

朱四喜,郑盼男,2010.浙江东极岛夏季岩礁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格局.安徽农业科学,38(26):14470-14473.

朱晓君,陆健健,2003.长江口九段沙潮间带底栖动物的功能群.动物学研究,24(5):355-361.

(本文编辑:袁泽轶)

Macrozoobenthos communities in the rocky intertidal zones of Miaozihu Island and Huangxing Island in summer

LIU Jian-guo1,FEI Yue-jun1,WANG Xiao-liang1,JIANG He2
(1.East China Sea Forecast Center,SOA,Shanghai 200081,China;2.Central Marine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Station of Ningbo,SOA,Ningbo 315040,China)

Q948.8

A

1001-6932(2012)05-0566-09

2012-02-15;

2012-04-13

刘建国(1983-),男,硕士研究生,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海洋生物生态研究。电子邮箱:ljg-19831220@163.com。

费岳军,男,高级工程师。电子邮箱:fyj12768@163.com。

猜你喜欢
岩礁潮间带黄兴
游黄兴公园
黄兴:具有真知远识的政治家
数形结合方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黄兴:为“亲人”奔跑的“小幺妹”
基于海陆融合DEM的大尺度潮间带提取方法
福建闽江口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时空特征
潮间带4.0MW风机吊装技术研究与应用
岩礁增养殖技术在秦皇岛海域的推广价值分析
湛江东海岛潮间带表层沉积物粒度的分布及与环境要素的相关性
话说苏岩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