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刘之灵
化纤人生
——访化纤工程技术专家、原纺织工业部副部长季国标院士
本刊记者 刘之灵
主持第83届世界纺织科技大会。
季国标院士是我国著名的化学纤维工程技术专家,是我国化纤工程技术、生产运行和工业发展方面的主要奠基者、开拓者和技术带头人之一。
早年,在他开始从事化纤工业时,我国的化纤年产量仅占世界的0.1%;现在已经占到世界总量的60%,跃居世界第一。
“看到今天我国纺织化纤工业的发展,我觉得自己年轻时经受的艰难困苦实在不算什么。”季院士对我说。“我国今后的化纤从大国到强国的道路并不平坦,但愿我们的努力能让这条路通畅些。”
一个人的60年有史诗般的回忆,一项事业的60年有浩瀚书海为证,还原历史需要鲜活的记忆。和化纤打交道60多年的季国标深深眷恋着自己的事业,“我为我一生所从事的科学技术工作感到欣慰。”患有青光眼、白内障以及视神经萎缩,右眼里还插着管子,已过耄耋之年的季院士仍保持着对化纤的这份深厚的感情。
60年前,季国标大学毕业后投身到新中国的建设中。今天,“季国标”三个字已经融入了中国化纤的发展史,每当国家处在化纤工业发展的关键时刻,季院士总是急国家之所急,想国家之所想。
在季院士的人生字典里,“国”字最重,“民”字最大。
伴随着新中国在极不平坦的征程上走过的半个多世纪,季国标见证了中国从一个任凭列强欺凌、千疮百孔的积贫积弱之国,发展成为一个鼎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大国,其中,新中国的化纤工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实现了历史性的飞跃,近代百年仁人志士们的梦想正在一步步变成现实,这其中便有季国标院士的杰出贡献。
季国标1932年出生在江苏省无锡县,家里经济比较清寒,所以他从小就体验了生活的艰辛和不易。1938年,进入东林书院上小学,而后在辅仁中学念中学,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他高中毕业。
小时候在沦陷区他亲身经历了日军的兽行,他的姐姐在战乱中被日军的流弹打死。那个时候,在他小小的心灵上,就立志建设自己的强大国家。1949年,上海刚解放,季国标报考了六所大学,都被录取了。他选择了交通大学,先后就读于工业管理系和纺织染化系。在大学,他加入了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51年院系调整,他转入华东纺织工学院。
建国初期,百废待兴,国家为改善人民生活,决定要创建化纤工业。季国标在印染厂实习工作了2年,正赶上国家选派一批专业水平高、思想素质好的青年技术人员去东德学习化纤工业先进技术,学员是从全国各地选拔,季国标入选了。用现在人的眼光看,这似乎是个“美差”,但对于当年的季国标来说,却是一项艰巨的政治任务。被选上的先在上海学习了一段时间德文,就被派往东德的几家大企业和研究院所实习。在东德,季国标学的是人造纤维,也就是再生纤维素纤维。
到了60年代,国家要发展以石油、天然气为原料的合成纤维,为此又派他到英国去实习。两次留学归来后,由于有国外学习的基础,体验了化学纤维产业的建设和运行过程,国家先后任命他做了4个不同种类先导化纤厂的技术负责人。此后的几十余载,季国标都将自己的心血、知识和经验献给了化纤事业。
2011年交大授予杰出校友“卓越成就奖”,图为获奖后和校长合影。
第一个工厂是保定人造丝厂,当时叫第一人造丝厂,是从东德引进的当时最先进的技术,也是当时最大的化纤工厂。在那里担任技术室主任的季国标,经历了从一片空地到建成投产的全过程。在那里,他还参与主持了我国第一条国产粘胶短纤维生产线的配套、试车、改进和技术鉴定,季国标在保定待了7年,被评为建厂功臣。记不清有多少个夜晚,他用自己的知识和技术为工厂的建设投产默默奉献。
第二个工厂是南京化纤厂,也是个人造纤维厂。这是个由我国自行设计,自己制造设备的人造纤维厂,生产长丝和短纤。由于当时技术条件有限,它的基础是根据从苏联得来的一些残缺不全的设备图纸制造和试车的,这其实是对外国技术消化吸收、改进提高而自主建设的工厂。季国标在那里当副总工程师,待了3年时间,会同老专家老技工一起解决了不少技术难关,终于取得一次投产成功,这个项目被当时的国家建委誉为自力更生建设的先进典型厂。
第三个厂是兰州石油化工厂,从原油开始,炼油、裂解、生产聚乙烯、聚丙烯、丙烯腈和合成纤维,都在一个大企业里生产。季国标作为副总工程师,主管化纤分厂,那是从英国引进的成套设备。建设中期,正值“文革”高潮,外国专家全部撤走,建设和投产的技术担子就压在他的肩上,他夜以继日地奋战几个月,终于和大家一起掌握了这套当时国际最先进的技术,取得一次投产成功。
第四个是仪征化纤联合厂。季国标在筹建开始就随同部长一起组织化纤工程技术考察团到德国、英国、美国、日本等国去实地考察,比较技术。考察回来后,作为总工程师,季国标建议优选了一家德国公司的技术。这个厂到现在还是世界的特大型化纤企业之一。
季国标在保定工作时,生活条件特别艰苦,家里负担很重。当时是困难时期,吃不饱饭,他的孩子生下来时只有3斤重。
在南京化纤厂工作期间,他不知疲倦地抓设备调试、技术培训,操作练兵,终因过度劳累,以至肝炎发作,过了急性期还毫不在意,直到生产线投产成功才被纺织部钱之光部长发现并安排治疗。
在兰州石油化工厂时,几个项目都是从国外引进的,厂里有一百多个外国专家。然而项目建设不久就遇到“文革”,外国专家全部撤走。当时,由于季国标主持从外国进口的腈纶装置,负责技术和对外合作,被打成了“反动技术权威”,受到批斗。那时季国标得了中耳炎,耳朵淌脓水,不能去看病,导致左耳膜穿孔。外国专家撤走后,季国标才被“解放”,工厂建设、生产的担子就压在了他的肩上,他和其他技术人员废寝忘食地试车、调整、培训,终于取得了投产一次成功,产品的部分技术指标还超过了英国。
季国标在逆境中没有怨天尤人,而是用惊人的毅力,辛勤地耕耘,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换来了成功的喜悦。
1971年季国标先是被借调到纺织工业部,一家四口人挤在招待所一个小房间里。
他的夫人回忆说:“老季每天晚上都要研究相关技术材料,编写谈判提纲、合同草稿,一直工作到深夜。他把招待所厕所前的走道当成自己加班的地方,对着一大堆资料在走道里工作。时隔30多年,他夫人提起当年的艰苦岁月仍然感慨不已。
和美国北卡纺织学院院长、东华大学校长合影。
和世界化纤科技泰斗Albrecht教授研讨发展趋势。
季国标主管上海石化腈纶项目时,就住在工厂的车间里。有一次因过度疲劳发烧,白血球降到2000,才被厂长安排去工地医院住院。经过他和工厂的努力,腈纶厂克服了设计制造和培训过程中的不足和困难,终于使新建厂顺利运行。在主管辽阳化纤项目时,也是“文革”期间,那时受江青“蜗牛事件”的影响,有大字报硬说辽阳石油化纤厂引进的是30年代的落后技术,季国标作为进口办的技术负责人,又受到了“批判”。这是“文革”的第二次冲击,季国标很委屈,他深知该厂使用的技术在当时是很先进的,况且还是周恩来总理和法国蓬皮杜总统会谈后亲自定下的项目。纺织部的老部长很了解他,但老部长那时没有实权,就委托人跟他说:“季国标,你顶住,我们做的没错。”季国标坚强地,面对挫折,没有埋怨,这个项目也建设和运行得很好。
还有一件亲身感受周恩来总理教导的事儿让季国标永生铭记。那是1957年,他参加了由化工部副部长、制碱专家侯德榜带队的化工化纤考察团,一行17人,由化工部、纺织部、机械部、水利部等几个部门的专家组成,其中季国标是最年轻的一员。临行前,周总理在西花厅接见他们,在门口一个一个跟他们握手,副总理薄一波、李富春等也都在场。坐下来以后周总理亲自给他们倒茶水,还一个个点名问他们,来自哪里,平易近人的交谈,显得很亲切。会见中总理掰着手指跟他们讲:中国有6亿人口,可是耕地太少。现在老百姓有的还吃不饱饭,穿不暖衣。派你们去日本考察,看看有没有先进的技术能引进,运用现代科技,改善老百姓的吃饭、穿衣问题。”
考察团在国外70多天,走访了很多地方,回国后给周总理汇报,国家好。70年代筹划上海石化等四大化纤基地时,他和有关专家一起,提出了产品应以涤纶为主,兼顾锦纶、腈纶、丙纶,减少维纶;抽丝设备可引进技术和自主建造相结合,立足国产化;化纤和原料的产能要协调平衡等,都形成了当时的技术政策。
1983年,季国标撰写了《我国化纤工业发展和一些技术经济政策性问题》的研究报告,后成为“六五”、“七五”化纤发展大纲的基材。1990年前后,他重点研究主持制订了“八五”、“九五”化纤发展总体方案,包括从原料到抽丝的总量、分量、大中企业布局、技术路线、前后配套等建议,得到纺织部和国家的支持,成为1990-2000年化纤发展规划的基础。
90年代,国务院为重点推进纺织技术升级,组成有6-7个相关部门参加的纺织机械技贸结合国产化小组(以自动络筒和无梭织机为重点)。季国标任组长,主持和组织了与国外多家技术最先进的公司会谈,优选合作对象,研讨合作方案,相应制订我国纺机企业的技术改造方案,最后由当时的朱镕基副总理决策。这个项目国家投资15亿元和1.6亿美元。这批高新技术的纺织机械已大批国产化,对我国纺织工业的技术升级,起了历史性的重要作用。
季国标积极推进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的纺织和化纤工业,并立足国产化。他参与调研、技术决策和实施的重大项目有:仪征化纤1.5万吨/年涤纶生产线;上海石化4.5万吨腈纶成套设备;涤纶弹力丝设备;气流纺和筛网印花等。
1985年,他在纺织部领导和国家支持下,在联合国工发组织和外国专家的帮助下,创建和组织了北京国际化纤会议。现国际已公认是和奥地利并列的世界两大国际化纤会议。层次高、影响决定要建设化肥厂及北京维尼纶原料和抽丝工厂。
“我国的化纤工业就是在周总理的亲切关怀下创建发展起来的,总理一心为国家、为人民和亲切待人的情怀,深深感动教育着大家。”季国标说,遭受再大的挫折,只要一想到这段经历,自己的什么委屈也就忽略不计了。
1972年以后,季国标调到纺织工业部,从工程师开始,后任副局长、局长,到1984年任副部长,主管科技、化纤、外事和机械。
他在纺织部任职的二十年间,主要精力是把我国建设成世界化纤大国。70年代,他是纺织部化纤工程技术方面的主要负责人之一,参与了上海、辽阳等四大化纤基地建设的总体策划、对外考察和技术谈判。具体分管辽阳和四川两大化纤项目的工程技术和对外工作,选择和审定的技术和装备先进、可靠,建设、运行都很成功。
上世纪70-80年代,他去化纤发达国家考察、交流,参加国际科技活动十余次。他参考国际,基于我国实际,深入研究提出了发展我国化纤工程技术的意见和方案,实施情况良大,延续至今成为年会,对促进我国化纤工业的对外开放和技术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季国标由于“文革”时被下放劳动,长期接触对眼睛有毒性的丙烯腈,所以他患有青光眼、白内障以及视神经萎缩,右眼里还插了根管子,再加上耳朵不好,体弱多病,大夫和爱人常常劝他休息,可是只要他勉强能干的他依然要干,还常做报告、写文章,参加科技活动,支持化纤纺织的发展。
令他十分欣慰的是在他从事化纤工业的初期1958年时,我国化纤年产才0.3万吨,仅占世界的0.1%,在几代人的努力下,至2010年已发展到3087万吨,占世界化纤总量的约60%,占我国纺织原料的三分之二以上,技术和产品的总体水平达国际先进。季国标伴随了祖国的化纤事业一起成长壮大。
2005年香港理工大学举行典礼表彰季国标等六位院士。
1994年,季国标离任纺织部副部长后,当选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历任学部主任六年,学部常委四年,致力于高新化纤工程科技的咨询工作。1999—2001年,在工程院领导下,他提出和主持了《推进化纤在相关产业的应用》的咨询项目,有40多位跨学科、产业的院士、专家参加。历时三年,对国内外情况作了大量调查、考察研讨,对所提建议反复论证。国务院领导和有关部门对此咨询报告非常重视和支持,并已形成国家的技术政策。近10年来,产业用纤维材料的产量已从173万吨增长到821万吨。
2006年起,季国标用两年半时间,集中精力会同总后周国泰院士共同主持了中国工程院为国务院所作的重大咨询项目“高性能纤维产业化发展战略研究”,分七个子课题组,由科学院、工程院、社科院、大学、研究院、高新技术企业和解放军、科技部门的约100位院士、专家参与。对国内约50家从事碳纤维、芳纶、高强高模聚乙烯、玄武岩和聚苯硫醚等纤维研究与生产的科研单位、大学、工程化试验和生产应用单位进行实地调研、指导,并提出了十多项高性能纤维发展的政策性建议,给调研单位和政府有关部门起了重要的建议参谋和促进作用。现在,高性能纤维产业化,正在迅速推进中,支持着航空、航天、国防军事、新能源建设、环境保护等工程领域急需的高新材料。
2009年,为应对世界金融危机,季国标院士在工程院领导下,配合纺织工业协会,深入研究国内外情况,提出了我国纺织工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些战略性意见,他还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阐述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在这次会议的基础上,形成了国家对纺织工业的三年调整振兴计划。
如今,季国标院士已过耄耋,体弱多病,喉部、胸部都动过手术。但仍然努力学习前沿科技知识,了解国内外动态,研究问题,紧张工作,从未懈怠。现又在研究新的咨询项目——“研讨多种生物质新纤维的工程化、产业化前景”。
2004年季国标被推举为第83届世界纺织科技大会主席,在纺织协会的支持和东华大学的组织下,会议非常成功,受到国际纺织科技界的赞誉。
基于他在工程科技工作中取得的业绩,联合国工发组织曾授予季国标国际高级化纤专家资格。他曾荣获国务院自然科学特殊津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光华工程科技奖、河北省院士特殊贡献奖、交大杰出校友“卓越成就奖”。
2010年我国纺织品的加工总量已达4130万吨,其中七成是化纤,人民衣着基本小康。纺织出口创汇2120亿美元,是全国出口总额的14%,是世界出口市场的34%。我国以世界20%的人口,生产了约50%的纺织品。中国的纺织工业为我国和世界人民做出了重大贡献。!!
看着眼前华发尽染、声音嘶哑,还是很认真的看资料的季国标院士,心里一阵酸楚。作为一名记者,我的职责是记录历史,见证光荣。但我不想再祝愿他能为我国科技的发展贡献力量,唯在心底祝福这位老人能一直幸福安康。
book=38,ebook=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