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氏Ⅱ1类错颌拔牙矫治对牙弓宽度稳定性的影响

2012-09-11 11:12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2年4期
关键词:尖牙上颌磨牙

石 磊

苏州大学附属口腔医院,苏州口腔医院,江苏省苏州市 215005

安氏Ⅱ1类错颌病例是临床矫治的热点,本研究选择拔除2个上颌第1双尖牙和2个下颌第2双尖牙以固定矫治器矫治的Ⅱ类1分类患者。通过分析患者在矫治前(T1),矫治后(T2)和矫治后1年(T3)3个时期上下牙弓不同部位牙弓宽度的变化规律,为临床矫治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样本的选择 安氏Ⅱ类1分类病例50例(男21例,女29例),矫治前患者年龄13.5~16岁。均为安氏Ⅱ类1分类患者,仅接受固定正畸治疗,采用减数上颌2个第1前磨牙和2前磨牙的治疗方案,治疗结束时,双侧尖牙与磨牙的关系均为一类。1.2 研究方法 用数显游标卡尺测量尖牙间宽度、前磨牙间宽度、磨牙间宽度,所得数值采用SPSS 11.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其中Δ1:T1~T2牙弓宽度的变化,其数值为治疗后的牙弓宽度值减去治疗前的牙弓宽度值(单位:mm,下同);Δ2:T2~T3牙弓宽度的变化,其数值为随访时的牙弓宽度值减去治疗后的牙弓宽度值;Δ3:T1~T3牙弓宽度的变化,其数值为随访时的牙弓宽度值减去治疗前的牙弓宽度值;牙弓同一部位宽度各期的变化间的比较,使用方差分析(ANOV A)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有统计学差异的牙弓宽度指标采用SNK-q检验进行3个时期变化的两两比较。

2 结果

2.1 上、下颌尖牙间宽度各期变化的比较 见表1、2、3。

如表1、2、3所示:上颌尖牙间宽度治疗结束时较治疗前增大,平均增加了0.39mm;从治疗结束到随访期间,此宽度平均减小了0.17mm;从观察全程来看,此宽度随访时比治疗前平均增加了0.22mm。Δ1与Δ2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Δ1与Δ3比较无统计学差异;Δ2与Δ3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下颌尖牙间宽度治疗结束时较治疗前有轻度的增大,平均增加了0.04mm;从治疗结束到随访期间,此宽度平均减小了0.09mm;从观察全程来看,此宽度随访时比治疗前平均减小了0.05mm。Δ1与Δ2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Δ1与Δ3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Δ2与Δ3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表1 尖牙间宽度各期变化的比较(±s)

表1 尖牙间宽度各期变化的比较(±s)

注:*P<0.05。

Δ1 Δ2 Δ3 ANONA F P上颌 0.39±1.47 -0.17±0.40 0.22±1.03 22.96 0.00*下颌 0.04±0.56 -0.09±0.23 -0.05±0.27 23.20 0.00*

表2 上颌尖牙间宽度各期变化的两两比较

表3 下颌尖牙间宽度各期变化的两两比较

2.2 上、下颌前磨牙间宽度各期变化的比较 见表4、5、6。

表4 前磨牙间宽度各期变化的比较(±s)

表4 前磨牙间宽度各期变化的比较(±s)

注:*P<0.05。

Δ1 Δ2 Δ3 ANONA F P上颌 -2.86±2.90 0.36±1.21 -2.49±1.73 24.58 0.00*下颌 0.59±0.32 -0.04±0.14 0.54±0.20 21.25 0.00*

表5 上颌前磨牙间宽度各期变化的两两比较

表6 下颌前磨牙间宽度各期变化的两两比较

如表4、5、6所示:上颌前磨牙间宽度治疗结束时较治疗前减小,平均减小了2.86mm;从治疗结束到随访期间,此宽度平均增加了0.36mm;从观察全程来看,此宽度随访时比治疗前平均减小了2.49mm。Δ1与Δ2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Δ1与Δ3比较无统计学差异;Δ2与Δ3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下颌前磨牙间宽度治疗结束时较治疗前增大,平均增大了0.59mm;从治疗结束到随访期间,此宽度平均减小了0.04mm;从观察全程来看,此宽度随访时比治疗前平均增大了0.54mm。Δ1与Δ2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Δ1与Δ3进行比较无统计学差异;Δ2与Δ3进行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

2.3 上、下颌磨牙间宽度各期变化的比较 见表7、8、9。

表7 磨牙间宽度各期变化的比较(±s)

表7 磨牙间宽度各期变化的比较(±s)

注:*P<0.05。

Δ1 Δ2 Δ3 ANONA F P上颌 -3.21±2.19 0.36±1.03 -2.85±1.12 21.20 0.00*下颌 -4.20±2.59 0.80±0.94 -3.44±1.65 15.05 0.00*

表8 上颌磨牙间宽度各期变化的两两比较

表9 下颌磨牙间宽度各期变化的两两比较

如表7、8、9所示:上颌磨牙间宽度治疗结束时较治疗前减小,平均减小了3.21mm;从治疗结束到随访期间,此宽度平均增加了0.36mm;从观察全程来看,此宽度随访时比治疗前平均减小了2.85mm。Δ1与Δ2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Δ1与 Δ3比较无统计学差异;Δ2与Δ3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下颌磨牙间宽度治疗结束时较治疗前减小,平均减小了4.20mm;从治疗结束到随访期间,此宽度平均增加了0.80mm;从观察全程来看,此宽度随访时比治疗前平均减小了3.44mm。Δ1与Δ2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Δ1与Δ3进行比较无统计学差异;Δ2与Δ3进行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

3 讨论

3.1 尖牙间宽度变化的比较 上颌尖牙间宽度治疗后平均增大了0.39mm,随访期间平均减小了0.17mm,但较治疗前平均增大了0.22mm。这可能是因为拔除了第1前磨牙后,尖牙容易向远中移动,到达牙弓中更宽的部位,从而使尖牙间宽度增宽;同时牙齿移动后有恢复到原来位置的趋势,故随访时有轻度的反弹,但仍较治疗前增大。国外学者有类似的报道,Artun[1]研究了100个病例来比较拔牙矫治和不拔牙矫治对牙弓宽度变化的影响,其中拔牙50例,不拔牙50例,以Ⅰ类拥挤和Ⅱ类1分类为主。随访了9年。拔牙病例采用减数上颌第1前磨牙进行正畸治疗,上颌尖牙间宽度治疗后明显增大平均值为0.71mm,随访时轻度减小平均值为0.32mm,最终仍比治疗前增大平均值为0.49mm;Walters等学者也支持这一观点,上述国外学者的研究中,上颌尖牙间宽度增大的平均值不超过1.2mm,且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与本研究结果一致。

下颌尖牙间宽度治疗结束时轻度增大,平均值为0.04mm;随访期间减小,平均值为0.09mm;与治疗前相比尖牙间宽度变小,平均值为0.05mm.由于平均值比较小,可以认为尖牙间宽度基本不变。由于拔除了下颌第2前磨牙,下颌尖牙相对远离拔牙间隙,因而不利于尖牙的远中向移动;另外因为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某些病例本身并不需要下颌尖牙向远中移动来解除拥挤或内收前牙。Declan[2]对下颌拔除第2前磨牙的18个病例进行了20年的随访,发现下颌尖牙间宽度治疗后基本不变,平均值为0mm;随访时减小,平均值为0.09mm;最终比治疗前减小,平均值为0.09mm。有学者[3]认为下颌拔除第2前磨牙的病例,治疗过程中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牙弓原始形态,是否使用二类牵引,是否使用个体化的弓形等等。虽然从平均值上看,尖牙间宽度变化不大;但就某一具体病例而言,治疗及随访过程中,尖牙间宽度存在一定变化,而且具体的影响因素也因人而异。由于本研究为小样本的回顾性研究,只能反映一个大致的趋势,很难说明具体病例的变化情况。

3.2 前磨牙间宽度变化的比较 上颌第2前磨牙间宽度治疗后平均减小了2.86mm,随访期间平均增大了0.36mm,但较治疗前平均减小了2.49mm。有学者[4]认为,在几乎所有的错颌治疗中,减数第1前磨牙进行矫治,都可以使第2前磨牙间宽度明显减小,但随访过程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反弹趋势,但治疗的效果还是基本稳定的。这与本文的结果基本一致。

下颌第1前磨牙间宽度治疗后平均增大了0.59mm,随访期间平均减小了0.04mm,但较治疗前平均增大了0.54mm。虽然拔除了第2双尖牙后,第1前磨牙靠近拔牙间隙,容易向远中移动;但由于本文为回顾性研究,可能部分病例并不需要前磨牙向远中移动来关闭间隙,同时牙列有近中移动的生理性趋势,使前磨牙向远中移动的量比较少,因此出现上述变化规律。对下颌拔除第2前磨牙的病例研究中,Declan[2]报道,第1前磨牙间宽度治疗后轻度增大,平均值为0.61mm;随访时减小,平均值为0.14mm;最终比治疗前增大,平均值为0.47mm。以上研究与本研究的结果一致。Bishara[5]也持相同的观点,他的研究中,拔牙组下颌第1前磨牙间宽度治疗后轻度增大,平均值为0.34mm,随访时减小,平均值为0.09mm,仍比治疗前增加,平均值为0.25mm。就平均值而言,无临床意义,可认为治疗后,第1前磨牙间宽度没有变化。

3.3 第1磨牙间宽度变化的比较 上颌第1磨牙间宽度治疗后平均减小了3.21mm,随访期间平均增大了0.36mm,但较治疗前平均减小了2.85mm。这可能是因为拔除了第1前磨牙后,第1磨牙向近中移动,到达牙弓中较窄的部位,从而使其宽度减小;同时牙齿移动后有恢复到原来位置的趋势,故随访时有轻度的反弹,但仍较治疗前减小。Bishara[6]对72个拔出第1双尖牙的病例进行了12年随访,发现上颌磨牙间宽度呈减小趋势。上述研究与本文结果基本一致。Bishara[6]认为,所有错颌病例中,减数第1前磨牙进行治疗后,第1磨牙间宽度明显减小。

下颌第1磨牙间宽度治疗后平均减小了4.20mm,随访期间平均增加了0.80mm,但较治疗前平均减小了3.44mm。拔除了第2双尖牙后第1磨牙容易向远中移动,同时由于部分病例需要磨牙向近中移动来调整磨牙关系,而且牙列有近中移动的生理性趋势,这些因素都有利于下颌第1磨牙近中移动。Little[3]研究中,拔除第2双尖牙后,下颌第1磨牙间宽度治疗后明显减小,平均值为5.02mm,随访时增大,平均值为0.69mm,仍比治疗前减小,平均值为4.33mm。Declan[2]研究中下颌拔除了第2前磨牙后,第1磨牙间宽度治疗后明显减小,平均值为4.64mm;随访时增大,平均值为0.78mm;最终比治疗前减小,平均值为3.86mm。Declan[3]认为下颌拔除第2前磨牙进行正畸治疗后,第1磨牙间宽度会明显减小。而且随访时的反弹趋势不大,总体而言,矫治结果比较稳定。

4 结论

本研究通过比较2个上颌第1前磨牙与2个下颌第2前磨牙的安氏Ⅱ类1分类患者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后随访1年3个时期牙弓宽度的变化,得出以下结论:拔除上颌2个第1前磨牙和下颌2个第2前磨牙矫治后,上颌尖牙间宽度明显增大,随访期间轻度减小,但仍比治疗前增大;上颌前磨牙间宽度和上、下颌第1磨牙间宽度治疗后明显减小,随访时轻度的增大,但比治疗前减小;而下颌尖牙间宽度和第1前磨牙间宽度的变化不显著。提示临床治疗中注意上述变化,以便做相应的调整。

[1] Artun J,Garol JD,Little RM.Long-term stability of the mandibular incisors following successful treatment of ClassⅡ,Division 1 malocclusions〔J〕.Angle Orthod,1996,66(3):229-238.

[2] Declan EW,Workmam J,Brown R,et al.Changes in arch width-a 20-year longitudinal study of orthodontic treatment〔J〕.Angle Orthod,2006,76(1):6-13.

[3] Little RM:Stability and Relapse of Dental Arch Alignment In:Arnold ML,editor〔J〕.Retention and Stability,St Louis:CV Mosby Co,1993.122-156.

[4] Tancan U,Badel M,Serdal U,et al.Dental and alveolar arch widths in normal occlusion,classⅡdivision1 and classⅡdivision 2〔J〕.Angle Orthod,2005,75(6):941-947.

[5] Bishara SE,Jackoben JR,Treder J,et al.Arch width changes from 6 weeks to 45 years of age〔J〕.Am J Orthod,1997,111(4):401-409.

[6] Bishara SE,Bayat P,Zaher AR,et al.Comparision of the dental arch changes in patients with Class Ⅱ,Division 1 malocclusions:extraction vs nonextraction treatments〔J〕.Angle Orthod,1994,64(5):351-358.

猜你喜欢
尖牙上颌磨牙
阻断性拔除乳尖牙引导异位下颌恒尖牙向正常方向萌出1 例
上颌第一磨牙牛牙症伴牙源性上颌窦炎一例
基于CBCT的昆明地区人群上颌磨牙MB2根管特征
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推磨牙向远中的研究进展
翼上颌区种植相关解剖结构的影像学测量及分析研究
上颌窦口大小与上颌窦副口对上颌窦气化影响的CBCT分析
猫的对峙
磨牙
磨牙就是肚子里有蛔虫吗?
吸血鬼星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