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 刚 王经泉 邵 文
四川省巴中市中心医院妇科 636000
子宫肌瘤是妇科常见的良性肿瘤,手术是主要治疗手段之一。随着微创手术时代的到来,腹腔镜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各个领域,子宫肌瘤的治疗也逐渐向微创方向发展。近年来,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在我国各级医院广泛开展,并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我院开展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完成手术120例,效果满意。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该组与传统开腹子宫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种不同术式的临床效果。
1.1 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妇科2009年6月-2011年6月因子宫肌瘤并自愿接受腹腔镜手术的患者共120例。本组年龄36~60岁,平均年龄(44±6)岁。其中多发子宫肌瘤16例,单发子宫肌瘤43例,肌壁间肌瘤19例,浆膜下肌瘤42例;子宫肌瘤直径1.3~5.4cm,平均(3.3±1.0)cm;同时选择既往因子宫肌瘤接受传统开腹子宫肌瘤切除术并在年龄、病因类型、瘤体大小等方面与腹腔镜组类似的患者120例作为对照组。
1.2 手术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经气管插管全麻,常规消毒。腹腔镜组患者取膀胱截石位头低足高位,置举宫器,腹部做3~4点穿刺,气腹压力12~13k Pa。切开浆膜层前分别于子宫肌层注射垂体后叶素6 U+生理盐水10ml,用单极电凝勾切开肌瘤表面假包膜,切口长度为肌瘤的3/4,深达肌核,有齿抓钳夹持肌瘤,边牵拉边分离直至剥出。瘤腔基底部用双极电凝止血,0/1号可吸收缝线连续缝合关闭瘤腔,如瘤腔深则分层缝合,剔除的肌瘤用子宫粉碎器粉碎后从左下腹穿刺孔取出。
开腹组采用常规下腹部切口按传统方式进行,根据肌瘤大小、肌瘤位置、数目决定手术方式、切口大小及方向,两组患者术后均给予短时间抗生素预防感染及对症治疗。术前完善血常规,血生化检查包括肝肾功、电解质及血糖等。老年患者评估心肺功能,能耐受手术者方能接受手术治疗;糖尿病患者将空腹血糖控制在7~10mmol/L;冠心病患者排除不稳定性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频发的室性早搏、短阵室性心动过速。
1.3 观察指标 包括:(1)手术操作时间:从切皮到切口缝合的时间;(2)住院时间:从手术至出院的时间;(3)术后下床时间:从手术开始到第一次下床活动的时间;(4)术中出血量:腹腔镜组为吸引器吸取液减去冲洗液量,开腹组为计算浸透纱布数量乘以纱布浸透前、后重量差(g),按血液比重1.05g换算为1ml[1];(5)术后病率:术后24h连续2次间隔4h体温超过38℃;(6)术后盆底粘连:妇科检查子宫活动明显受限或超声下经阴道活动子宫体见有组织物同向活动,具备1条以上即为粘连。(7)复发率:指术后6个月后超声检查发现肌瘤。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两组间均数比较用两样本t检验,两样本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在手术操作时间、术后住院天数、术中出血、术后病率、术后复发率的比较(见表1)。与开腹手术组比较,腹腔镜组的住院时间和术后下床时间明显缩短,术中出血明显减少,P均<0.05。但两组在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操作时间,术后并发症的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操作时间,术后并发症的比较(±s)
注:与开腹组比较,腹腔镜组的住院时间和术后下床时间明显缩短,术中出血明显减少,P<0.05;两组患者在手术操作时间,术后并发症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项目 腹腔镜组(n=120)开腹组(n=120)P手术操作时间(min) 125±27 104±28 >0.05 0.05住院时间(d) 5.1±1.3 7.5±1.8 <0.05术后下床时间(h) 14±3.8 25±4.1 <0.05术中出血量(ml) 118±19 163±30 <0.05术后病率〔n(%)〕 6(5.0) 4(3.3) >0.05术后粘连〔n(%)〕 10(8.3) 18(15.0) >0.05术后复发〔n(%)〕 5(4.2) 7(5.8) >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器官中最常见的良性实性肿瘤,外科手术为其主要治疗手段之一。开腹子宫肌瘤切除术是对于患者有意愿保留子宫功能或有生育要求的一种传统术式,但该损伤较大,肌瘤剔出时出血较多,特别当肌瘤较大、数目多、剥离创面大时,易发生盆腔广泛粘连,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受孕。腹部留有瘢痕,影响美观。但随着腔镜技术的广泛开展,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Laparoscopic myomectomy,LM)经过近20年的不断发展,逐渐成为可代替传统开腹子宫肌瘤切除术。许多研究显示LM至少具有与开放手术同样的安全性,而且术后恢复时间明显缩短[2]。
在笔者的研究中,腹腔镜组住院时间和术后下床时间明显短于开腹手术组。这是因为腹腔镜手术的优越性在于手术对患者的损伤小、对腹腔干扰少、能够保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术后恢复快[1]。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为(118±19)ml,明显少于开腹组。术中笔者局部使用了垂体后叶素,大量研究认为,局部应用垂体后叶素可减少术中出血量[3~5]。LM术后粘连的发生率明显下降,在本研究中,LM组和开腹组术后粘连的发生率分别为8.3%和15.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能跟样本量小有关,增加样本量可能会出现有统计学差异的结果。术后粘连的发生除了与手术创伤大小有关外,现在的研究认为还与术前血清C反应蛋白(CRP)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的水平有关,且重组纤溶酶原激活物(r-PA)可以减少术后粘连的发生[6]。
LM和传统术式相比在住院时间、术后恢复时间、术中出血量等方面有明显的优势。除了本研究中涉及到的观察指标外,LM术后疼痛程度明显轻于开腹手术[7]。虽然在本研究中,LM在术后病率、术后粘连和术后复发率等方面未体现出优越性,但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特别是随机对照实验的进一步探索,LM的优越性会日益突显。
[1] 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M〕.第2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841-847.
[2] Mattei A,Cioni R,Bargelli G,et al.Techniques of laparoscopic myomectomy〔J〕.Reprod Biomed Online,2011,23(1):34-39.
[3] 高然,李洁,张燕萍,等.垂体后叶素与子宫动脉暂时阻断术在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中的应用比较〔J〕.昆明医学院学报,2011,32(5):171-172.
[4] 肖风华,章汉旺.垂体后叶素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中的应用〔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6,27(2):1.
[5] 陈乐,石少权,王峰.垂体后叶素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中的应用〔J〕.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07,21(7):2.
[6] Hellebrekers BW,Trimbos-Kemper TC,Boesten L,et al.Preoperative predictors of postsurgical adhesion formation and the Prevention of Adhesions with Plasminogen Activator(PAPA-study):results of a clinical pilot study〔J〕.Fertil Steril,2009,91(4):1204-1214.
[7] Holzer A,Jirecek ST,Illievich UM,et al.Laparoscopic versus open myomectomy:a double-blind study to evaluate postoperative pain〔J〕.Anesth Analg,2006,102(5):1480-14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