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航维修企业生产运作管理策略分析①

2012-09-10 06:06中国民航飞行学院丁发军
中国商论 2012年34期
关键词:工时航空生产

中国民航飞行学院 丁发军

2010年3月,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颁布了《关于深化我国低空空域管理改革的意见》(国发[2010]25号文件),正式开始在我国东北地区进行低空空域开放试点[1]。在“十五”期间,我国通用航空生产作业累计33.7万小时,年均增长11.7%[2]。2011年4月,中国民用航空局发布了中国民航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其中重点提到通用航空生产作业要由2010年的14万小时增至2015年的30万小时,年均增长16%[3]。

截至2011年年底,在国内持有通用航空经营许可证的企业共123家,其中有12 家单位在开展非经营性通用航空活动;共有286个通用航空机场和临时起降点,其中临时起降点216个,通用航空机场70个;全国在册的通用航空机队总数约为1154架,同比增长14.3%,从业人员10000余人,年飞行总量达到近38万小时的规模,新兴业务领域也在不断拓展[4]。

据预测到2015年,我国通用航空器保有量将达到2031架左右,其中直升机约为227架,教学飞机约为846架。大量机构和民间闲散资金涌入通航领域,通航即将进入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时期。

由此可以看出,通用航空发展迅猛,由此带来的维护、维修的需求量也相应增加。通用航空维修企业由于规章制度的限制和行业历史发展的局限性等原因一直相对缺乏和实力弱小,其运作和管理效率亟待进一步提高,越来越不能满足通航发展的实际需要。

鉴于通用航空产业的发展态势和预期,势必需要建立起一种既能满足通用航空实际需求,同时又能适应通用航空飞行训练需求变化的生产运作管理模式。“管理就是计划、组织、控制等活动的过程”[5]。为了达到有效管理的目的,适应通航市场的需求变化,通航维修企业必须利用改变生产组织结构模式、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转换技术管理和质量控制模式,以及借鉴和实施工时管理等措施来建立起与通航发展需求相适应的生产运作管理模式[6]。

1 建立适应的生产组织结构模式

改变与之不匹配的生产组织结构模式,转换技术管理和质量控制模式,构建与生产任务相协调的柔性组织结构,进而满足生产运作主线高效运行的需要。

计划工作是生产工作中一项重要的组织工作,它的5W1H(What——做什么、Why——为什么做、When——何时做、Where——何地做、Who——何人做、How——怎么做)贯穿着整个生产活动。我们把What、When、Where放到了生产计划中,把Who放到了生产车间,How放到了技术支持,Why放到了质量控制。总结起来就是强化生产控制,满足两个符合性,实现两个重心转移。

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组织规模变得越来越大,管理工作也相应变得复杂。为了有效降低管理工作和管理者的工作难度系数,就必须构建起一个有效的管理结构。管理层次少而管理宽度大的扁平结构模式是现在国际上流行而且适用的生产管理模式,该种模式在运行管理过程中体现出了信息纵向流通快的特点(接到一个生产任务,生产管理部门把What、When、Where进行细化明确,采用一个生产指令方式直接下达到生产车间),管理效率得到了提高。当生产车间有问题反馈的时候,直接上达到生产管理部门,便于集中协调和沟通,能够充分发挥生产控制中心的作用,对企业的生产运行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和微观调节,能够不断整合和优化工艺和工作流程,根据维修任务的增减和变化随时可以及时对人力和物力等方面的资源配置进行相应的调整,从而达到提高生产效率的目的。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职能管理部门能够根据生产任务和环境的变化,随时搭建自由灵活的临时性的生产组织模式,有效缩减复杂的中间环节。

最直接体现单位存在价值的三大要素是Q品质/质量、C成本/单机消耗和D交期/维修周期。因为质量是根本,是求生存、谋发展、保安全的基础,因此质量必须始终放在第一位,要能够经得起短期利益的诱惑而不放弃坚持质量标准。通用航空维修企业应遵照自身行业特点,依据实际情况,转换质量管理观念,满足“两个符合性”和“两个重心”的质量管理理念,在既能够满足相关法规要求的前提下,再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技术立法工作;技术立法应重心上提,强化工程技术管理,为生产一线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和保障;将质量管理和监控的重心下移,强化细节方面的质量管理。这里就有一个“Why为什么做”在里面,这里的“Why为什么做”是指为什么按照程序去做,就可以确保维修过程的合法性,保证产品的质量,从而从根本上减少因违章、随意带来的不利影响或返工造成的成本增加和交期延误。由此可见,提高工作效率的最佳途径就是遵守符合法规和企业实情的工作程序。不论坚持的质量标准是否正确,协助解决问题而非对立永远是坚持质量标准的最佳办法。将质量管理的侧重点放在每个具体的生产环节,可以有效实现生产与质量控制的良性互动,不是因为严格的质量管理“耽搁了生产”,而是严格程序保障了生产的有效功率输出,进而从本质上提高了运行管理的效率。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邓小平同志进一步做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我们在维修工作中提到的技术,其实就是一个有着丰富科学知识的科学技术。技术是生产中决定性的影响因素,对提高生产运作管理效率起着决定性的影响作用。因此,通用航空维修企业应强化工程技术管理,采取工程技术管理中心的模式,统一实施技术立法、技术管理,统一技术标准、工艺和规范。

2 匹配人力资源

机务维护行业有其自身的专业特点,培养一名成熟的工程技术人员大约需要近10年的时间,结合人的自然规律分析可知30~45岁是机务专业工作的黄金年段,因此及早做好人力资源匹配规划是实现通航维修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性工作。

其次,适当引进所需的高端技术人才,保证和保持人员的最佳分布。注重后续的专业复训和在职教育提高,通过反复不断的技术、技能和专业方面的强化培训,提高其维修业务理论和技能水平。

此外,应打破传统的人事管理模式,树立新型的人力资源开发理念,建立起较长期的人力资源管理规划。结合自身需要和行业特点,树立起以人力资本为核心的人才开发观、以业绩为取向的人才价值观,以及以市场需要为方向的社会化服务观。

最后,针对通用航空维修企业的薄弱现状,根据通用航空近几年的发展趋势,逐步建立起多元化的用工体制,从而最大限度地缓解用工的需求矛盾。

3 借鉴和贯彻工时管理

在满足适航法规的前提下借鉴和实施工时管理手段可以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

员工个人工作统计管理是工时管理的主要功能,实际产量与产品产量的比值(即计划工时量)就是我们所称的生产效率,产品产量源于工时,因此工时越标准,其效率评估才能越准确。

工时管理制度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企业的健康和稳定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同样,通用航空维修企业也能够使用工时进行有效管理。合理借鉴和利用工时管理制度,不仅能有效降低人力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充分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同时也能有效避免员工和企业之间的冲突与摩擦,减少人为差错的发生,从而保障飞行训练安全。

当今社会责任越来越明确,社会化分工更加细化,各环节流转越来越快,为了适应民航适航管理部门的政策指令要求,迎合民航通航大发展的迫切需求,通航维修企业必须尽快建立和健全一套灵活的、多层次的工时管理制度。

[1]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关于深化我国低空空域管理改革的意见.国发[2010]25号文件,2010.03.25.

[2]中国民航局.中国通用航空发展概况[R].北京.2008.02.21.

[3]中国民航局.中国民用航空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Z].北京.2011.04.07.

[4]中国民航局.2011中国通用航空发展报告[R].北京.2011.04.22.

[5][美]弗里蒙特·E·卡斯特等.组织与管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6]丁发军,刘堃.提高通航维修企业生产运作管理效率的策略研究[J].科技资讯,2012(04).

猜你喜欢
工时航空生产
浅析国有企业如何推行标准工时管理
“闪电航空”来啦
“闪电航空”来啦
用旧的生产新的!
“三夏”生产 如火如荼
特殊工时制不能成为企业“变相剥削”的工具
代工生产或将“松绑”
S-76D在华首架机实现生产交付
达美航空的重生之路
一战航空百年回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