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文言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2012-09-10 03:19:34江苏省南京市第三高级中学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2年11期
关键词:智叟背书古文

■ 张 莉(江苏省南京市第三高级中学)

在课堂上开展《愚公移山》一课的教学时,我发现了一个问题。原文中有如下两段文字: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学生很难辨析这两句的意思和朗读语气究竟有什么不同。于是,我决定通过引导学生深入研读文本,反复比较朗读,品评明确两句话的区别。探讨文本内容后,我先范读了第一个文段,将重音落在了“献疑”“曾不能损”“魁父”“焉置”上,读出其妻关心、关切的口吻。读完以后,我请学生们品味一下其中的语气,大部分学生都回答得很准确。继而,我要求一位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读河曲智叟的那段话,重读“笑”“止”“甚矣”“残年余力”,力求读出智叟不屑、轻蔑的语气。然后,我要求全班朗读这两段对话,一次比一次语速慢,一次比一次突出重音,最后安排学生分角色朗读。学生对愚公之妻与智叟的不同语言作比较诵读,我引导他们通过揣摩两人说话的目的及其情感、语气来进行比较,使学生融入到课文中去,准确把握愚公之妻的“恳切、关心”和智叟“嘲笑、讥讽”的感情基调,进而通过诵读表达出这种情感。虽然两段文字内容差不多,但是在朗读时,对语气口吻的不同诠释让学生们读出了不同的感受,加深了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读懂了文字背后厚重的内涵。比起教师提问甚至自问自答的课堂模式,这种方式更能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可操作性强、效果显著,是一个比较成功的古文诵读案例。

《愚公移山》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从七年级到九年级,学生们已经有近三年的文言文学习体验了,但是很多学生认为文言文学习很难,既没有信心学好,也不喜欢文言文。钱梦龙在《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中说:“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现在的初中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常花去一半以上的时间来疏通文义、讲解字词,就连课堂反馈的主要内容也是实词、虚词的解释和句子翻译。对于文章的篇章结构、遣词造句、思想感情却涉及甚少。一篇文言文被分解为三部分:字词理解、思想情感、课堂反馈,其中尤以第一部分内容为主。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从学生的角度说是学生们从小就很少受到文言文的熏陶,只借助工具书确实难以读通、读顺文章。从中考的角度说:试题几乎都是从实词、虚词、翻译、断句、思想感情这五个考点考察,大部分考分都集中在疏通文字、读懂文义的基础上,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自然更加重视文字的疏通与理解了。所以,在古诗文教学中,我们必须重视诵读教学并且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

一、诵读的重要性

清代古文家曾国藩谈到自己的诵读体会时说:“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展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诵读是一种注重积累、讲究内在“顿悟”的鉴赏式的学习方法,强调整体感悟。不仅仅立足于读顺字音、句读,更立足于情感体验、知识吸收、精神熏陶。这是一种由内而外的自然而然的学习体验,比起教师满堂灌的讲授法,更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便于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真正读懂文章。

二、诵读习惯的养成

以下是明朝国子监太学生的课程表:

初一 初二 初三 初四 初五 初六假日 会讲 会讲 背书 复讲 复讲初七 初八 初九 初十 十一 十二背书 会讲 背书 背书 复讲 背书十三 十四 十五 十六 十七 十八背书 会讲 假日 背书 背书 复讲十九 二十 二十一 二十二 二十三 二十四背书 背书 会讲 背书 背书 复讲二十五 二十六 二十七 二十八 二十九 三十会讲 背书 复讲 复讲 背书 假日

我们可以发现,课表每月学习共27天,其中背书14天,占52%;会讲是有教师讲,每月共6天,占22%;复讲由学生自己讲心得体会,共7天,占26%。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教师是课堂的指导者和督导者,学生的主要功课是朗读和背诵。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不过数年,学生不但对中国文化能初涉堂室,而且能自然习得并运用语言文字的功夫,未到成年便能写字作文,思想也相当可观。

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曾这样刻画自己幼时的私塾先生寿镜吾授课时的情态:“‘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笸箩,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拗过去,拗过去。”每读到此时,我们都会会意地一笑,但转念一想,古人深厚的文化底蕴不正是从这“拗过去,拗过去”中培养起来的吗?虽然,寿镜吾老先生的做法不能原版照抄用于现在的文言文教学,但是,不经过熟读涵泳,很难让人相信一个初中生只读几遍文章,就能在教师的引导甚至灌注下真正体味文章的妙处。

初中语文课本中所选的文言篇章,都是中国悠久文化传统中的经典范文,诵读是文言文最基本的教学方式。古人就曾说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学生自身的诵读可以带动理解、加深感受、培养语感,为形成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起到重要作用。

如何养成诵读的习惯呢?仅仅依靠课堂上反复机械地一遍遍朗读是远远不够的。语文教师应把诵读安排到每天的早自习中去,设计到教学过程里去,让学生在诵读中大量接触文学语言,读准字音,读通句读,读懂字义,读出文中的情感体验。让“死的文本”“活”起来,学生才会真正地不再惧怕文言文甚至接受文言文。开篇的案例中,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反复吟咏文中不同人物的相关语句,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情感、态度,激发学生的内在体验,使学生体味到诵读的快感,就是比较适宜的做法。

三、诵读方法的指导

教师在教学古文时不必急着翻译或品析,而应让学生在晨读课、课前及课堂内反复诵读古文,直到读得口齿伶俐、抑扬顿挫,甚至熟读成诵。但是,在日常教学中,常见这样的情景:学生们在诵读尤其是集体诵读时“动口不出声”“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这就有悖于我们设计诵读这一教学环节的初衷了。所以,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必须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诵读方法和技巧。

1.放松心态,随文章的内容选择合适的朗读方式。朱熹有言:“需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有的学生觉得在全班同学面前大声朗读,很不好意思。其实,正是这种想法阻碍了自己的随性朗读,阻碍了自己对文章的理解。2.诵读要读畅,读准字音、句读,读准重音与语调,读出音韵美。3.诵读要读透、读深,体会品味文章的层次、脉络、主旨。并不仅仅是教师或者学生的“分析”才能理清层次;读,反复读,也是更深入地把握层次、理解结构的好方法。4.诵读要借助自己的想象,调动想象力、创造力,揣摩人物的神态、手势、情感,用适当的语调读出符合人物形象的文字。

具体来说,教师可以首先范读,较难的文章还可以领着学生一句一句来读;然后在读通的基础上,再给课文配上图画、录像或者音乐来读,以创设相应情境帮助学生整体感知古文。像开篇案例中设计的比较阅读也是好用、实用的一种方法。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如曾国藩所言的境界:“先之以高声朗诵,以昌其气;继之以密咏恬吟,以玩其味。”

参考资料:

1.赵奇一《返璞归真:语文教学的时机回眸》,《语文教学研究》2009年第1期。

2.姜红娟《如何培养学生的古文语感》,《中学语文教与学》2007年第2期。

猜你喜欢
智叟背书古文
愚公新传
美文(2023年10期)2023-05-30 10:48:04
智叟移山
那个感动天帝的老头儿
背书是写作的基本功
快乐语文(2021年34期)2022-01-18 06:04:04
中古文學劄叢之二(五題)
国学(2021年0期)2022-01-18 05:58:20
背书
古文中走出的“超能力者”
学生天地(2020年6期)2020-08-25 09:10:42
称象
愚公移山
小学时代(2019年13期)2019-01-11 14:54:50
读《隶定古文疏证》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