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鑫源
教育资源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础和核心,是需要长期建设和维护的系统工程。2008年年底,浙江省开通了浙江教育资源网(www.zjer.cn),为全省中小学教师和学生提供各类优质教育资源,初步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网站目前已开设了51个特级教师工作室、100个农村青年教师成长工作室、20个学科协作组,注册教师达23余万人,总访问量达3800余万次,资源总容量达到552 GB,深受广大师生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欢迎和好评。虽然资源网的资源已经较为丰富,但浙江省的教育资源建设和应用尚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与教育现代化的建设要求相比,教育资源建设在满足全省各类教育需求和个性化教育需求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教育资源整体应用水平有待提升,教育资源推广应用工作有待加强,以需求为导向的共建共享机制和教育资源应用激励机制亟需建立。
根据《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基本要求和《浙江省教育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具体标准,明确提出要建立科学、有序、高效的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保障和激励机制,构建浙江省教育资源建设和应用服务体系,形成全省范围的资源共建共享环境,发挥优质资源的辐射效应,确保资源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浙江省整体教育信息化程度较高,教育主管部门期望通过提高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和应用水平,对全省的教育信息化起到推动作用。
全省学校信息化建设水平较高,学校、教师、学生信息化素质较高,学校支持教师进行教育信息化活动,并希望广大教师把创作的资源成果通过有效的手段提供到教育资源网上进行共享。广大教师期望教育资源网可以全面提供各种教育资源,方便师生应用,并建立本地化的资源整合机制。浙江省有100多个市、县(市、区),用户区域范围较大,期望资源建设与管理平台可以在较大范围内构建系统。(图1为浙江教育资源网发展状况图)
从以上可以看出,构建全省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环境不仅是浙江省建立教育强省和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政策性要求,同时也是广大教育机构和教师用户的实际应用需求。基于全省资源应用现状,建立省、市、县(市、区)之间的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构建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服务平台势在必行。
一般来说,区域内的教育资源管理平台建设最重要的问题是数据的存储与分布,存储与分布数据的方式决定了教育资源的应用体系结构。而应用体系结构最终决定了整个系统针对具体应用环境的可用性和扩展性。
资源管理平台的建设一般主要采用两种存储方式。一种是“集中式”存储,其核心就是将资源描述信息和资源本身都存储到一个位置,使用统一的管理系统进行集中管理,具有资源集中存储、用户检索效率高、管理方便的优势;第二种是“分布式”存储,其核心是将所有资源的描述信息都集中存储在资源中心,进行统一管理,而资源本身的物理存储则可以采取集中和分布两种方式,既可以存储到资源中心,也可以保留在分布的节点中,形成分布式的教育资源,从而可以避免集中存储的瓶颈问题,也可以减轻中心管理机构的负担。
考虑到浙江省经济较为发达、教育信息化水平较高、用户范围较大的情况,采用集中式存储可能会产生资源中心的拥塞瓶颈,导致资源的可用性不高。而且,集中存储会将资源管理与维护的任务集中到资源中心,增加了中心管理机构的负担,因此,采用这种方式构建资源管理平台显然是不合适的。对此,浙江省教育资源管理平台采取了“分布式”存储策略的建设思路。
以浙江教育资源网为资源中心,通过分布式的技术架构,建设面向全省100多个市、县(市、区)的教育资源应用节点,从而构建浙江省教育资源应用服务体系,形成全省范围的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环境,确保全省学校师生能够方便快捷地发现和获取满足教、学需要的教育资源,政府、单位和个人开发的优质教育资源能够得到最大限度地交流与应用,促进全省优质教育资源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大化。具体目标分解如下:
1)采用结构灵活的分布式架构,构建以浙江教育资源网为资源中心,以地市县资源应用管理平台为节点的两级分布式体系结构,实现与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和浙江省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的高效融合。
2)遵循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教学资源元数据规范》和《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等资源和应用标准,不仅解决分布式系统内中心与节点、节点与节点的资源互联互通问题,同时也充分考虑分布式系统与外部资源的互联互通问题。
3)实现开放式的资源管理模式,支持中心与节点的分级资源管理需求,增强各资源应用节点的资源建设参与水平。
4)建立良好的资源应用机制,以“用户需求”和“用户检验”为基本出发点,让教师轻松获取优质资源,轻松上传自己制作和收集的资源,也可以通过平台所提供的备课等应用工具进行教学应用,有效解决全省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应用的问题。
浙江省教育资源管理平台可以采用省、市、县三级分布式架构,资源以分布式的形式保存在各级资源平台中。平台与平台之间采用级联连接:县级资源平台与市级资源平台直接连接;市级资源平台与省级资源中心直接连接;县级资源平台通过市级资源平台与省级资源中心间接连接;在市级资源平台缺失的情况下,县级资源平台与省级资源中心直接连接。各级资源平台专注于资源管理,其用户注册、登录、认证功能均交由基础平台统一完成。
在网络结构设计上考虑两种架构:一种是传统的分布式架构;另一种是类分布式的云计算架构。
1)传统的分布式架构。浙江省教育资源管理平台作为国家基础教育优质资源共享公共服务平台的省级示范中心,向上与国家资源中心平台衔接,实现与国家资源中心平台的高效融合;向下采用传统的省、市、县三级分布式架构,为各级用户提供优质服务。平台的网络架构关系如图2所示。
各级(省、市、县)资源管理平台节点分别在不同级别地区部署。浙江省级资源中心主要存储具有省级教育教学特色的公益性免费资源和市场化收费资源。省级资源平台汇聚和统一管理全省各级资源平台的目录数据和资源元数据。市、县级资源管理平台主要存储具有本地区教育教学特色的免费资源,其具体内容更加个性化,建设具有本地特点的个性化资源库。
2)类分布式的“云”技术架构。浙江省教育资源管理平台在业务逻辑结构上仍然采用分布式结构,但在应用部署上采用基于Saas的“云”技术应用部署方案。 平台的网络架构关系如图3所示。
浙江省教育资源管理平台所有节点采用基于Saas的“云”技术统一部署在浙江省云计算数据中心。同时,为解决全省各地区由于网络带宽、用户访问量等原因所造成的用户访问平台网站响应速度慢的问题,系统采用在相应市或区县部署CDN来解决。
在浙江省教育资源管理平台中,每个地市县都作为一个子节点,运行同样的资源管理应用系统,浙江省资源中心对这些节点进行统一的管理,但是并不干涉节点的独立运行。子节点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和能力,只存储管理自己所需的本地化特色资源。
采用分布式体系结构,可以满足资源建设中不同情况下的不同需要。例如,建设学科资源时,可以指定某个子节点来进行特定学科的资源建设和管理,既可以减轻资源中心的负担,又可以充分利用节点具有的资源建设和管理功能,促进资源建设。这种开放性的结构使得管理平台系统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不仅仅局限于现有的一些子节点,而是可以随着资源建设的发展,不断扩大,如支持3级4级分布式结构等。
对于一些优质的、公众共同需求的教育资源,存储在省教育资源网资源中心,而对于一些个性化的,体现各市、县、校特色的教育资源,可以存储在各资源站点资源库中。两层结构资源库彼此均可独立使用,同时之间又保持良好的互连互通关系。各站点可以将本区域优秀的资源批量发布(上传)到省资源中心,共享给其他用户使用;同时也可从中心批量下载(同步更新)全省乃至全国最优质的资源,不断完善区域站点的建设,供本区域一线教师使用,营造真正的资源共建共享模式。
1)建立省级教育资源中心。作为全省资源共建共享的中心基地,浙江教育资源网通过软件和网络把各区县的资源站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逐步建立一个学科体系完整、知识内容丰富、查询浏览方便的分布式大型综合性信息资源仓库,构成一个分布式的教育资源共享、交流和交易系统,为地区间、学校间开展有关教育资源的各项活动提供理想的大平台。
省级资源中心的目录中心用于汇集和存放子资源库站点的资源目录信息,即中心只存放各资源站点的基本描述信息,而相应的资源物理文件则存储在不同的站点服务器上。与此同时,系统还提供专用的教学搜索引擎,可实现对不同资源站点上传到中心资源信息的快速查询与共享;当用户需要打开某个资源时,目录系统提供重定向的功能。
2)建立市、县(市、区)教育资源站点。在浙江省100多个市、县(市、区)部署教育站点,保证教育网络资源库系统对上能够与省级教育资源中心对接。市、县、区教育网络资源库作为二级资源中心,主要进行区域范围内资源的收集、整合、管理、运营和交流,为各下属学校提供教育信息、教学内容等服务;为上一级省中心提供资源支持服务,并积极通过省级教育资源中心与其他对等资源站点间进行资源交流活动,实现资源的真正共享。其侧重点在区域范围内,体现区域的特色和灵活性。
每个市、县(市、区)教育站点本身是一个独立的资源库管理系统,具有自己的用户及权限管理系统,是物理资源文件的存放点,多个分布式资源库站点构成分布式资源库站点群。
通过构建一个开放的统一的分步式教育资源管理平台,可以有效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同时,我们要采取以下三方面举措:
一是加强资源建设与管理。组建省、市、县、学校四级管理员队伍,抓好资源网应用培训工作,大力宣传使用资源网,积极组织学校教师进行注册,使广大教师进一步熟悉资源网结构及各模块功能,确保网站能够及时有效利用。积极鼓励、引导学校和教师开发上传各类教育教学资源,登录下载使用资源网资源,实现全省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同时,加强对上传资源内容的管理,不断提高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二是搭建互动交流和教研社区。为全省广大中小学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一个崭新的互动交流和教研社区,生成特色鲜明、内容丰富、风格多样的优质资源。加强特级教师工作室、农村青年教师成长工作室和学科协作组建设,增进专家与教师、教师与教师间的交流互动,为教师在互联网上提供一个相互认识、学习、交流的机会,从而拓宽教师专业成长与培训的方式,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
三是建立有效激励机制。制定资源网建设与应用评价标准体系,定期对各市、县(市、区)学校资源网建设与应用情况进行考评,对在教育教学中对资源网建设和应用取得成绩、有创新的教师予以表彰或奖励,以评促建,形成良好的共建共享机制,保证教育教学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可以整合城乡学校的优质教育资源,为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注入活力,使教师不出校门就能得到名师的引领,农村的学生在自己的教室里就能聆听到名师的点拨,从而促进城乡教育资源均衡化,推进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加快浙江省教育现代化进程。
通过以上分析,笔者认为,浙江教育资源网要在全省教育信息化“十二五”发展中有所作为,应当采用分布式三级结构的模式,通过建立省、市、县(市、区)教育资源分布式平台,按需创建各地特色资源,从而实现大范围的教育资源共建共享。
[1]侯建军.网络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J].中国远程教育,2004(12S):32-34.
[2]崔俊杰,李冶,吴志英.浅谈网络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J].神州,2010(10Z):99.
[3]赵志升,李静,杨小姝.浅析基于教育知识管理构建教育资源网站[J].教育与职业,2007(2):154-155.
[4]田露.系统集成技术在沈阳教育资源网建设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1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