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谋干热河谷林地和农地集水区尺度水土流失对比研究

2012-09-08 11:10陈奇伯王克勤刘培静李苗苗
中国水土保持 2012年7期
关键词:产流河谷农地

刘 海,陈奇伯,王克勤,周 玲,刘培静,李苗苗

(1.西南林业大学,云南 昆明 650224;2.云南岩土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云南昆明650011;3.昆明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股份公司,云南昆明 650051)

元谋县位于云南省楚雄州北部,地处金沙江一级支流龙川江的中下游,是金沙江干热河谷区的典型区段,属我国西南生态脆弱区[1-2]。区内生产条件落后,人口与资源矛盾突出,坡耕地面积不断增大,成为水土流失加剧的主要根源。目前,对干热河谷区水土流失的研究主要以坡面径流小区尺度为主[3-5],而以集水区尺度研究的较少。研究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与水土流失关系时,坡面径流小区无法与之匹配,较可行且有效的方法是以集水区或小流域为单元,因为该尺度的研究既保持了天然状况下的径流流动,又能避免径流小区观测放大了侵蚀量的不足,通过测定集水区出口处的径流和泥沙,能有效评价流域土地利用类型、水土保持措施变化对水土流失的影响[6]。本研究选取元谋县老城乡辖区内林地和农地2个集水区,比较了2个集水区尺度的水土流失特征,并分析了径流深与产沙量的关系,旨在为当地农业发展、生态恢复及水土流失防治提供借鉴。

1 研究区概况

研究区选择在元谋县城东南部老城乡“长江中上游水土保持重点治理项目区”的那能小流域内。该流域属深切河谷低山丘陵地貌,为低纬度南亚热带季风河谷干热气候[2],年均气温21.9℃,年均降雨量626 mm,年最大降雨量960 mm,年最小降雨量287 mm,干湿季分明,雨季(6—10月)受西南季风和东南季风的共同影响,降雨量多达542.4 mm,占全年总降雨量的86.65%,年蒸发量3 911.1 mm,旱季长达7~8个月。四季不分明,全年基本无霜,被誉为“天然温室”[7]。土壤类型主要为燥红土、红壤、变性土、紫色土,而燥红土和紫色土是该区地带性土壤的典型代表[3],燥红土土层薄、石砾含量较高、保水性差、有效养分缺乏,紫色土是一种强侵蚀性土壤。植被类型为稀树灌木草丛,乔木主要有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桉树(Eucalyptus spp.);灌木矮小稀疏,代表树种有银合欢(Leucaena glauca)、余甘子(Phylanthus emblica)、车桑子(Dodonaea viscosa);草本代表植物有扭黄茅(Heteropogon contortus)、旱茅(Eremopogon delavayi)。试验地植被以银合欢、车桑子及扭黄茅群落为主,散生剑麻和少量野生华西小石积(Osteomeles schwerinae)。

2 研究方法

选择2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林地集水区和农地集水区为研究对象,设立卡口站,集水区量水建筑物选用三角形薄壁堰,采用Odyssey电容式水位记录仪与人工量测相结合方法量测水位,用RG2-M自记雨量计测定试验区每场降雨的降雨量及降雨历时。集水区土地利用现状见表1。

径流总量为堰池内径流体积和过堰径流体积之和。堰池内径流体积计算式为V1=h×A,其中h为堰池水深,A为堰池底面积;过堰径流体积计算式为V2=Q1×t,其中Q1为过堰流量,采用三角形薄壁堰测流量计算公式Q1=1.4×H5/2(H为过堰水头)[6]计算,t为径流过堰持续时间。集水区推移质泥沙采用体积法、悬移质泥沙采用置换法测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降雨特征及其变化

元谋干热河谷特殊的气候条件及焚风效应,使得区内干热程度加剧且降雨量减少。据元谋气象站观测资料,试验区2010年雨季降雨41次,总降雨量386.4 mm,占雨季多年平均降雨量的71.24%,较往年偏少且降雨量分配不均。研究区2010年降雨特征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6、7、8月降雨次数较多,7月降雨类型最为丰富且降雨量达189.2 mm,高于多年平均值,占雨季总降雨量的48.96%,其他月份降雨量均远小于相应的多年平均降雨量。元谋县2009年下半年至2010年5月8日滴雨未降,属百年不遇的重大旱情,5月9日出现降雨,但5、6月降雨量仅分别为9.2、55.0 mm,降雨量过小,旱情并未得到缓解。7月降雨次数增多,降雨量猛增且高于多年平均值,仅7月28日的单次降雨量就达101.8 mm,表明暴雨是元谋干热河谷降雨量增加的主要形式。雨季若降雨时间较为集中,即便降雨量较小也可产生径流。据统计,2010年集水区产流降雨为12次,占总降雨次数的29.26%,表明干热河谷地区年降雨总量中,大部分降雨属小强度降雨和全部入渗的小量降雨,并不能产生径流。

表1 2010年集水区土地利用现状

表2 研究区2010年6—10月降雨特征

3.2 不同集水区产流产沙对比分析

影响水土流失的因素较多且比较复杂,其中降雨是坡面产流产沙的动力条件[7],产流量与产沙量随降雨量的变化而变化。研究降雨量少且集中的干热河谷集水区降雨与产流产沙之间的关系,对认识该区水土流失特征具有重要意义。2010年2个集水区12次产流降雨条件下产流产沙特征值对比见表3。

表3 2010年2个集水区12次降雨产流产沙特征值对比

表3显示:径流深总值为农地>林地。不论是产流量还是产沙量均为降雨量大其值则大,7月28日产流降雨量为101.8 mm,2个集水区产流产沙值均达到最大;12次产流降雨中降雨量在4.8~27.6 mm之间时,径流深基本趋势为农地<林地,原因在于农地中旱地、裸地及稀疏草地的植被覆盖度较低、土壤疏松、土层比较深厚,其水分入渗速率、总孔隙率和持水性都较高,沟道及跌坎地类覆盖部分杂草几近裸露,导致大量降雨直接打击地表的机会增加,当降雨量较小时,这些地类吸持水的能力比林地强,所以径流量会较林地小。同时,随着降雨量的继续增加,农地集水区中旱地、裸地、沟道及跌坎等地类达到饱和状态后土壤保水能力降低,土壤水分饱和之后的降雨则全部形成径流;水泥路面径流系数较大,除较少降雨入渗外,其余均形成地表径流,使得农地的产流速率增大,这些均是造成农地在降雨量较大时径流深较大的原因。

表3表明,农地产沙量一直远远高于林地,原因在于降雨量较小时,林地虽产流较多,但植被覆盖率较高的林地、稀疏草地,其植被冠层截留降雨使降雨量削减,保存较好的枯枝落叶层能降低径流流速[8],使径流在地面上滞留的时间延长,增加了土壤下渗时间,使得土体比较紧实,沙粒不易被起动和搬运,从而减少了径流所携带的泥沙;植物根系盘结、保持水土,从根本上保护和改良了土壤结构,增加了土壤免遭侵蚀的能力,因此能减少水土流失。农地集水区中旱地、裸地、稀疏草地、沟道及跌坎等地类土质比较疏松,人为对表土的干扰比较大,又非长期有覆盖度较高的作物保护,因此较林地更易遭受雨滴的打击和径流对表土的冲刷、搬运,从而使土壤流失量增加。特别是7月28日产流降雨量为101.8 mm时,农地径流深、产沙量远高于林地,说明持续时间较长的大雨、暴雨易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

2010 年雨季林地、农地总径流深分别为9.56、25.01 mm,产沙量分别为218.04、354.08 t/km2。与农地相比,林地径流深减少了61.77%,输沙模数减少38.42%。结合表1,林地植被覆盖度65%,远高于农地(30%),说明覆盖度高的植被有较好的调节径流、保水与抗侵蚀作用,故林地的总产流量较小,所携带的泥沙量也较少。农地集水区地类丰富且缺少植被覆盖,其径流深与产沙量均很大。可见林地拦蓄径流、削减泥沙的效果要优于农地。

3.3 不同集水区产流与产沙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林地与农地2个集水区产流产沙值进行分析,剔除7月28日的奇异值,建立不同集水区产沙量(S)与产流量(W)之间的线性方程,结果见表4。从表4可以看出,两个集水区的相关系数(R2)都在0.61以上,产流量与产沙量存在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产沙量随径流深的变化而变化。从直线斜率来看,林地为78.078,农地为270.45,前者明显小于后者,表明产流量接近时农地产沙量增大的速率高于林地,林地的水土保持效果明显好于农地。

表4 2个集水区产流与产沙相关方程

4 结语

(1)元谋干热河谷区年降雨总量中,大部分降雨属低强度降雨,雨量小、入渗量大,并不能产生径流,暴雨才是该区径流产生的主要降雨方式。2010年雨季产流降雨为12次,占总降雨次数的29.26%。

(2)与农地集水区相比,林地集水区产流产沙量总值低,径流深减少61.77%,输沙模数减少38.42%。有效降雨在4.8~27.6 mm之间时,径流深为农地<林地,产沙量为农地>林地;有效降雨量>27.6 mm时,径流深、产沙量均为农地>林地,林地、农地总径流深分别为 9.56、25.01 mm,产沙量分别为218.04、354.08 t/km2。

(3)2个集水区的相关系数都达0.61以上,产流量与产沙量存在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产沙量随产流量的增加而增加,且产流量相近时农地产沙量增长速率要高于林地,林地的水土保持效果要明显好于农地。

[1]张荣祖.横断山区干热河谷[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324-364.

[2]王克勤,陈奇伯.金沙江干热河谷人工生态林的林分环境分析[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3,1(1):74 -79.

[3]刘芝芹,王克勤,李艳梅.金沙江干热河谷坡面降雨产流特征的分析[J].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8(2):227-231.

[4]杨建霞,雷孝章,邱景,等.5°~25°坡耕地径流小区产流产沙规律[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8,6(z1):30 -34.

[5]陈奇伯,王克勤,刘芝芹,等.金沙江干热河谷封禁管护坡面的产流产沙特征[J].水土保持研究,2006,13(4):217 -219.

[6]李智广,张光辉,刘秉正,等.水土流失测验与调查[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12 -13.

[7]陈奇伯,王克勤,李金洪,等.元谋干热河谷坡耕地土壤侵蚀造成的土壤退化[J].山地学报,2004,22(5):528 -532.

[8]张明忠,朱红业,沙毓沧,等.金沙江干热河谷草被凋落物的分解率与持水性能[J].水土保持研究,2010,17(2):156-159.

猜你喜欢
产流河谷农地
产流及其研究进展
不同坡面单元人工降雨产流试验与分析
恐龙河谷:奇妙狂欢城
恐龙河谷:拯救蛋宝宝
农地细碎化对农地流转的影响
北京山区侧柏林地坡面初始产流时间影响因素
A new species of the endemic Himalayan genus Liurana(Anura,Ceratobatrachidae)from southeastern Tibet,China,with comments on the distribution,reproductive biology,and conservation of the genus
农村土地流转问题及对策研究
河谷里的精灵
地表粗糙度对黄土坡面产流机制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