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推进专业建设的探索

2012-09-07 07:51:34余秉勤
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校企我院高职

余秉勤

(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 武汉:430080)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证,也是高职院校生存发展的保障。我院高职教育经历了13年,已顺利渡过了以规模求发展的阶段,现处在以质量求发展的阶段,个别系部正在尝试以品牌求发展。近年来,我院校企合作的形式由原来的单一的“专业对职业群”,发展到现在的多样性共存,表明我院的“校企合作”上了新的台阶。“实践——认识”体现了“知”与“行”关系。我院的校企合作经过实践—认识—实践的循环往复,质量和规模都有了显著的提升。

1 我院目前实施的几种校企合作形式

1.1 一年制的校外顶岗实习

这是采用最广泛的校企合作的形式。每年都有大批企业来校招工,各校区都会定期举办招聘会,我院与近170余家企业、公司建立合作关系,每年都有大批学生被送往企业、公司顶岗实习。几乎涵盖了国有、外资、合资、民营企业和公用事业等单位等。通过顶岗实习,学生快速实现由学生向企业员工的角色转变,把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融为一体,动手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和生存能力得到了锻炼,同时也培养了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的精神,增强了对岗位、职业的感情。

1.2 订单班

最早信息工程系的“建龙”订单班为我院开了订单班的先河。系部积极主动与企业交流沟通,开办了订单班,解决了专业知识“通用性有余,针对性不强”的难题。随后,机电系开办了深圳“富士康NWING专业群”订单班,冶金系开办了《三一重机》订单班等。企业安排针对性的岗前培训,培训岗位所需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企业的规章制度、安全常识等,大大缩短了学生的从业适应期。

1.3 参与政府部门开展的校企合作项目

在学院的主导下,机电系与昆山区高新开发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以及辖区企业群签订《人才资源开发合作协议》,政府为用工企业和教育培训机构、中介机构搭建平台做担保,形成企业用工、人力资源输送和教育培训对接的长远政校企合作机制。学院的江北校区积极与阳逻经济开发区政府接洽,探讨从用工、培训、科技服务、实训等多方面、多角度开展合作,以期在学院所在地区建立政校企深度合作的机制。

1.4 企业提供奖、助学金与设备

三一重机、昆山企业群,为冶金系焊接技术专业学生提供助学金,奖励优秀学生;昆山高新开发区为机电系学生获得相关证书提供奖励资金;深圳鸿准集团连续三年为机电工程系2010级、2011级、2012级的机电一体化和机械制造专业学生提供或准备奖学金;湖北机械工程学会为机电工程系提供4个机房的设备,已安装2个机房(90台计算机);厚溥技术集团为信息工程系提供4个机房的设备,已全部安装到位并投入使用。近几年,一些系部与一些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这些企业纷纷来我校为高职学生提供奖学金,解决工学矛盾。

1.5 在校外实习基地实行“工学交替”

早在2005年春,土木工程系建筑工程专业02级学生随同武汉勘探设计院一起到石家庄从事京沪高速铁路的勘探,开始我院高职教育“工学交替”的尝试;继后,建筑工程03级、04级学生在武汉轻轨勘探工地上实行“工学交替”。近几年,“工学交替”如火如荼发展,机电工程系的机械制造专业、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赴安徽欧宝集团、深圳鸿准集团多批次实行“工学交替”,土木工程系装潢专业学生在武汉嘉禾装饰公司实施“工学交替”,信息工程系电子技术专业与电子信息专业在浙江横店东磁公司开展“工学交替”。

目前与我校有合作关系的企业、公司数超过170家,其中关系紧密、合作多年、建立稳固的校外实习基地的企业有近百家。企业除了每年吸收一定数量的学生顶岗实习之外,学生在校期间可以在单位实习实训,实现“工学交替”。

1.6 与行业学会“专业共建”

机电工程系与湖北省机械工程学会举办《模具设计与制造(模具CAD/CAM)》共建班,按照行业执业标准组织教学。通过行业合作办学,学院真正了解行业需求,为行业所涉企业提供技术支撑。行业也参与高职教学组织与管理,形成了学院与行业“专业共建”的机制。

1.7 与企业职教集团合作办学

信息工程系与厚溥技术集团合作,今年在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中共开办了软件研发、手机移动开发、网络营销、物联网与智能物流四个专业方向。按企业执业需求组织教学。此举可以大大缩短学生适应岗位与从业的时间,实现零距离就业。

1.8 依托武钢,强化职业培训

为企业培训员工是我院在全省独有的特色之一,一些培训项目已成为学院的品牌。每年培训武钢员工达数万人次。虽然我院职业培训没有冠以“武钢教育集团”之名,但实际具备“武钢教育集团”之实。由学院统一协调负责武钢工程技术人员培训,系部承担培训教学工作。

校企合作形式的不断拓展,更新了学院的办学理念,提高了我院声誉,学生很快适应工作岗位,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我院空调专业2010级刘辉同学,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踏实肯干的工作态度,在工作中任劳任怨,综合表现突出,在顶岗实习期被格力电器(武汉)公司评为优秀员工。我院2009届信息工程系电气自动化专业优秀毕业生覃胜棋当选为省团代会代表。学生利用假期主动地自觉地到企业、行业、公司实习锻炼已蔚然成风。

通过对企业的回访,企业对学生评价也很高。近年来,我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一直达到或接近100%。学校综合实力提升是与“校企合作”呈多样化形式密不可分的。

2 我院的专业结构及其校企合作的现状分析

“校企合作”形式很多,不同专业的“校企合作”形式各有不同。截至2011年底,我院已开办的专业涉及8大类18专业类的34个专业(机电安装工程专业除外),分布如下

资源开发与测绘大类:矿物加工技术。

材料与能源大类: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技术、冶金技术。

土建大类:环境艺术设计、建筑工程技术、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给排水工程技术。

制造大类: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数控技术 、模具设计与制造、材料成型与控制技术、焊接技术及自动化、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 、精密机械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液压与气动技术、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

电子信息大类: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动漫设计与制作、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应用电子技术 、电子仪器仪表与维修。

财经大类:会计电算化、营销、电子商务、物流管理。

文化教育大类:应用英语、商务英语。

艺术设计传媒大类:装潢艺术设计。

图1 我院专业在专业大类的比例

从图1可以看出,制造类专业最多,涵盖4个系部共计13个专业,占全部专业的38.2%;次席为电子信息类6个专业,占17.6%;土建类、财经类各4个专业占次次席,各占11.7%;材料与能源类、文化教育类各2个专业,各占5.9%,资源开发与测绘类、艺术设计传媒类各1个专业,各占2.9%;机电安装工程专业在专业设置目录中没有设置,为我院独创,也占2.9%。

我院“校企合作”形式最活跃专业恰恰也分布在专业数最多的制造类和电子类。如机电、机制、模具、焊接、汽车,电子、电信以及建工等专业。这些专业与企业联动活泼,校企合作形式多样,从而在较深层次上带动了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实训实习等一系列变革。同时也为其它专业开展校企合作起了表率作用,提供了经验。

其他专业根据自身专业的特点也力争开展“校企合作”,只是形式多寡不一、程度深浅差异而已。比如商务英语专业与北海诚德公司有批量“定岗实习+就业”的意向;经贸系物流专业与温州人本集团、浙江晋亿公司等多家企业有定岗实习协议,还为成都三泰电子、昆山淘宝客服中心定向培养输送毕业生。

3 加强校企合作,促进专业建设

理论界把我国高职教育发展定义为四个时期,萌芽期(1980-1984)、缓慢发展期(1985-1999)快速发展期(2000-2006)、成熟期(2007-)。

当时我国的职工大学属于高等职业教育的萌芽期的产物。直到1997年发布《国家教委关于高等职业学校设置的几点意见》,才明确了高职学院的发展方向,规范了高职院校的校名,并在上海、北京等10个省市试点。1997年第一次在130万的高校招生指标中,拨出10万指标给高职学校单列招生。2006年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正式提出“校企合作”概念,从国家层面上确立了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此时我院的专业早已形成现在的格局。面向社会企业、行业的用人需求,与企业“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成了我院专业建设必须贯彻的原则。

3.1 高职的专业特性与校企合作的关系

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与“职业”的双重属性,决定了“校企合作”是不二选项。高职专业的职业性、高技术性、综合性、灵活性及区域性特点,决定了高职的专业建设必须依托校企合作。

(1)职业性要求校企合作

高职教育是为企业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发并调整专业。按照不同的职业分工来设置高职专业,这就决定了我院的专业体系具有鲜明的职业性特征。重审我们的专业,离开了校企结合,职业性无从谈起。

(2)高技术性离不开校企合作

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必须掌握前沿高新技术,而前沿高新技术形成于企业,不进行深度的校企合作,我们专业教学就无法体现高技术性,有闭门造车之嫌。

(3)综合性需要校企合作

根据1999年5月正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将我国职业归为8个大类,66个中类,413个小类,1838个细类(职业)。如此纷繁复杂性,决定了我们专业设置必然要高度综合。不与企业共同合作,就不能顺应各行业岗位工作内涵的变化,不能为学生提供从业所需的综合程度也越来越高的知识。

(4)灵活性要求校企合作

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发展加快,学科技术更迭周期已缩短至2~3年,职业需求的技术、能力变化也日新月异,职业群呈动态变化,与社会需求息息相通的高职专业也必然灵活多变。因此,高职院校要根据职业岗位格局变化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开发“适销对路”的专业;或者通过拓宽专业口径以增强适应社会需求,以满足不同时期、不同部门的不同要求;或者不急于为新生确定专业定向,在了解社会的所需及个人兴趣与潜能之后,再选择专业定位。

(5)区域性呼唤校企合作

幅员辽阔的国土,经济发展水平有高低、产业结构有优劣、社会结构有差异。不同区域需求不同的专业结构;相同专业在不同区域也要求不同的知识结构、不同的培养方案和不同的教学要求。我院服务对象应首先定位在湖北及周边地区。瞄准武汉新的经济增长和经济开发区,研讨政校企深度合作机制,形成校企合作的地域优势。根据学院所在地企业群的需求调整我院的专业体系。

3.2 学院专业建设的几点建议

根据学院校企合作和专业建设的现状,结合高职专业的五个特点,为学院的专业建设提出如下建议:

(1)关注产业需求,优化专业结构

根据我院专业所服务的核心产业、相关产业及由此衍生的高附加值产业的发展趋势,优化我们的专业结构。比如传统的机械制造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所涉及的一些相关产业,如数控机械、精密模具设计与制造,延伸到机械产品营销、检测与安装,呈现“核心产业——相关产业——附加产业的“产业链”。机械制造业的产业链对人才需求,瞄准机械产业链的需求构建我院的机械制造专业。从教学设备、实训基地、“双师型师资队伍”诸方面改革提升来确保专业运行,以保证人才培养的规格要求和质量水平。

(2)有所为,有所不为

教育历来滞后于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技术不断更新,滞后现象日趋严重,高职教育的有效性和适应度也日显不足。只有“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才能较准确预测职业岗位变化与发展,专业构建才有一定的超前性。设置专业要做可行性研究,新兴产业很多,可设置的专业也很多,学院应根据自身条件,不可能面面俱到,应有所取舍,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3)基本稳定与局部微调相结合

专业构建不能不考虑教育效益,不能不考虑资源使用效率和确保教学稳定性。在原有的传统专业的基础上开发、繁衍新专业,形成专业系列,创建品牌专业,以便专业间资源共享,确保教学秩序相对稳定性。适时淘汰一批需求不旺的专业,开发一些与原有专业相近的短线专业。

(4)适应知识更替与岗位迁移

技术更新周期缩短,职业岗责变化较快,从业人员职业迁移的问题日趋频繁。要应对岗位职责快速变化带来的对新知识和能力的需求,实时调整课程体系,拓宽专业口径,采用“大专业加定向培养”的专业设置模式,满足岗位适应及岗位迁移的要求,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职业生涯长足发展。

[1]卢致俊,曾 华,张海峰.高职院校专业体系的特征及其构建[J].教育与职业,2006,(33):28-29.

[2]方胜强,程水红.校企合作模式初探[J].现代企业教育,2008,(2):22.

猜你喜欢
校企我院高职
我院隆重举行2020届毕业典礼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上海包装(2019年2期)2019-05-20 09:11:04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活力(2019年21期)2019-04-01 12:18:24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电镀与环保(2016年3期)2017-01-20 08:15:33
我院顺利迎来2016级新生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新课程研究(2016年1期)2016-12-01 05:52:15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校企合作五反思
我院田径运动会顺利举行
体育师友(2013年6期)2013-03-11 18:52:15
人本位理念在我院体检中心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