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际銮焊花中绽放美丽人生

2012-09-07 11:09文/吕
创新科技 2012年4期
关键词:南昌大学教研组清华大学

文/吕 斌

潘际銮焊花中绽放美丽人生

文/吕 斌

潘际銮对当时的选择并无怨言,他愿意做我国焊接技术领域里的第一批铺路石。

最近,在清华大学,笔者拜访了我国焊接事业奠基人之一——潘际銮院士。

今年85岁的潘老,现还在科研一线工作着。他有一大串炫目的头衔: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南昌大学校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兼材料科学与工程评审组组长、国际焊接学会副主席、中国机械工程学

会副理事长、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和机械系主任等职。他研制成功的“QH-ARC”法获国家创造发明一等奖(1984年),“焊接用双向激光自动跟踪系统”获北京市科学技术成果二等奖(1984年),“ZD-30电子束焊机”获国家科委、国家经委、国家计委联合授予的新产品二等奖(1965年)……然而当我问及他最认可哪个头衔,潘老却说自己一辈子最喜欢做的是研究工作。只有当自己的研究工作取得了成绩,为国家建设解决了实际问题的时候才是最快乐的。

弧光与星光共闪烁

新中国诞生后的第二年,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决定选派一批优秀青年教师,到东北哈尔滨工业大学进修俄语,为全面学习苏联、改革教育做准备。潘际銮由清华大学推荐,于1950年秋天来到了哈尔滨。一到哈尔滨工业大学,他们立即投入到了紧张的突击式俄语学习中。半年后,潘际銮已经能够听懂并会讲俄语了。这时的哈尔滨工业大学已被确定为学习苏联教育经验的重点大学,教育部又决定把潘际銮这批俄语进修生全部转为研究生,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进行深造和研究。

潘际銮的导师是焊接专家普洛霍洛夫,他是苏联莫斯科包曼工业大学教授,是这批专家中唯一获过博士学位的学者,在焊接理论和实践上都有较高的造诣。潘际銮从那时起与焊接结下不解之缘。

在这之前,潘际銮对焊接没有偏好,但他作为机械工程专业的毕业生,知道焊接技术是一门新兴的先进技术,世界上约有一半的钢材需要焊接才能成为可用的产品,一辆轿车约有7 000个焊点,一架飞机约有25万个焊点和250多米的焊缝。潘际銮知道这门发展中的技术一定会在新中国的经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他知道精通焊接技术的高级人才是国家迫切的需要。因此,他主动地报名攻读焊接专业。潘际銮对当时的选择并无怨言,他愿意做我国焊接技术领域里的第一批铺路石。

普洛霍洛夫指导潘际銮选择的研究方向“焊接中的热裂纹”,这也正是焊接技术中一个前沿问题。

在普洛霍洛夫指导下,潘际銮利用纯铝制成条状试件,对金属的脆性温度阶段内的强度、塑性和温度、变形速度等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的实验研究。普洛霍洛夫是一位很重视实验并善于进行实验的导师,而潘际銮也充分发挥他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才干。没有现成的拉伸设备,他用一台旧车床改装成了符合要求的拉力机。为了使试件温度均匀并不至于由于自重而断裂,潘际銮巧妙地把铝试件平托在一个铜模上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通过实验,他不仅进一步验证了某些关于金属变形和断裂的理论,而且获得了一些很有价值的重要发现。

潘际銮同普洛霍洛夫从理论上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和总结,初步形成了描述焊接中金属热裂纹形成机理的物理模型。

潘际銮和普洛霍洛夫建立的这一理论,全面地考虑了所有可能的因素,包括机械因素(变形、应力)及冶金因素(脆性温度范围及塑性)等,并对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科学分析。运用这一理论,就有可能在各种焊接中预测裂纹产生的可能性。1953年,潘际銮在整理总结这些实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完成了他的研究生毕业论文《焊接中金属的晶间层断裂问题》。

就在潘际銮研究生学习的阶段,1952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决定成立焊接专业,潘际銮被任命为焊接教研室代理主任,他与4位同班学焊接的研究生田锡唐、陈定华、周振丰、徐子才开始建设焊接试验室,讲授本科焊接课程。在我国高等教育界创建了第一个焊接专业。

1955年夏天,潘际銮和清华大学派去哈工大进修的教师一起,从哈尔滨工业大学返回清华,又在清华大学建立焊接教研组,潘际銮被任命为焊接教研组主任,又成为我国第二个焊接专业和焊接教研组的建设者。

1955年后的三年间,潘际銮领导的清华大学焊接教研组犹如雏鹰展翅,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年轻的教研组主任潘际銮得到了大家的信赖,他的业务能力和组织才干都得到了充分发挥,他的成就也不断受到肯定和表彰,潘际銮被誉为又红又专的好干部。焊接教研组多次被清华大学授予红旗教研组称号。1956年,潘际銮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9年,一项重大任务落在了潘际銮肩上——焊接核反应堆。这是一个庞大的复杂的工程,为了解决防腐蚀的特殊需要,大量设备需采用铝材和不锈钢的焊接结构。其中,放置堆芯和高纯冷却水的铝制大池壳,容积50吨,深达8米,还有很多复杂的管道。为了杜绝放射性水的泄漏,密封要求特别严格。对这样的铝制大型结构,只能采用特殊的氩弧焊接技术。这在当时国内没有先例。32岁的潘际銮率领一支由教师、工人、学生组成的队伍承担了焊接任务。为了攻克技术难关,潘际銮和组内同志付出了大量心血,进行了严格的科学实验研究。经过两年多的艰苦奋斗,几千米焊缝经X光检验无一气孔。两层楼高的铝质结构和池壳奇迹般地在我们祖国的大地上诞生了。

潘际銮改进的氩弧焊接技术走在了世界先进行列。他为此感到无比高兴,说:“为祖国和人民作贡献是我今生的奋斗目标,只要是国家需要的课题,再难我都愿意承担。”

为了解决反应堆的燃料棒和控制棒的焊接问题,潘际銮在没有任何资料的情况下,成功研究了我国第一台电子束焊机。上世纪70年代末,潘际銮和同事们研究电弧传感器,首次建立电弧传感器的动、静态物理数学模型,并研制成具有特色的电弧传感器及自动跟踪系统。上世纪80年代研究成功新型MIG焊接电弧控制法“QH—ARC法”,首次提出用电源的多折线外特性,陡升外特性及扫描外特性控制电弧的概念,为焊接电弧控制开辟了新的途径。

1987年至1991年在我国自行建设第一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时,潘际銮担任焊接顾问,为这一工程作出了重要贡献。2003年,他研制成功的爬行式全位置弧焊机器人,属国际领先水平。

在长期的焊接科研与教学中,潘际銮也十分注重理论的探讨与总结,除了在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发表演讲外,还撰写大批的专著。代表著作有《Arc welding control》、《现代弧焊控制》、《焊接中热裂纹》、《焊接手册》等。发表论文200余篇,主要有《GMA焊接的自适应控制》等。获国家专利10余项、美国专利两项。潘际銮经常说:“我们搞技术科学、工程科研的,如果写出的论文是高水平的,造出的样机是第一流的,但不能变成经得起市场与用户考验的商品,迟迟不能对国民经济产生影响,那就不是个称职的工程技术人员。”他从事科学研究有一个明确的指导思想:科研必须为生产服务,成果必须转化为生产力,必须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现在很多人就希望掌权。我的看法恰好相反。学校发展的关键是什么?是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

为培养高质量人才尽心尽力

1993年,江西省为了建设一个高起点、高水平、高标准的大学,省委、省政府下决心将江西大学和江西工业大学合并,组建南昌大学。时任江西省省长的吴官正和主管教育的副省长黄懋衡亲自到清华园,和清华大学领导商讨聘请校长事宜。1993年4月,在吴官正省长的盛情邀请下,潘际銮离开清华园,出任南昌大学校长。

当时江西省领导考虑到他在清华大学的研究工作,允诺他可以兼职。然而潘际銮却认为,放弃清华的研究工作确实有些可惜;但要么不干,要干就要踏踏实实地干好。于是,他和夫人李世豫一起举家迁到了南昌。他参照清华大学和西南联合大学的经验,根据实际情况大力抓好学校工作,把南昌大学带进了“211工程”,成为全国地方院校率先被审查通过的重点建设大学。

在南昌大学,他首先抓的是学风问题。当时,学生学习空气不浓。图书馆里没什么人,认真读书的人不多,谈恋爱、打扑克的人却很多;不少学生认为进了大学就如同进了“保险箱”,“60分万岁”。深思熟虑并取得省领导的支持后,潘际銮校长提出了以改革学风为切入口,实施以学分制、淘汰制和滚动竞争制为核心的学生“三制”改革。学校对各学期未修满规定学分数60%的学生,要求缴纳全部培养费,并跟班试读一次,仍未修满学分数60%以上者,予以退学。对公费生和自费生实行滚动竞争:学习不好的公费生可能转为自费生,而学习好的自费生则可以转为公费生。这样的改革虽然遇到不少阻力,但学校学风因之大变。学生学习认真了,图书馆的人多了,考试作弊的少了,“60分万岁”的现象也没有了,同学们的成绩明显提高。

潘际銮发现,当时南昌大学的某些老师往往满足于讲点课、在外面兼点课赚点钱,不积极做科研。于是他在严格抓好学风的同时,也认真做好教师的工作。他在教职员工中实施以聘任制、考评制和奖惩制为中心的改革。对教师每学年进行一次分类分项三级量化考评:对优秀者奖励、低职高聘或破格晋升,对不胜任者进行教育培训、高职低聘或调离教学岗位。潘际銮积引导、鼓励教师在科研中走出校门,步入社会,寻找课题项目,追求高目标。他亲自率领各系、所的教师和科研人员跑遍江西各地,寻求科研合作。学校的科研项目不断增多,成果越来越大,经费也由建校时的100多万元升至几千万元。

潘际銮还从南昌大学选派青年教师到清华大学当他的博士研究生,使这些教师既能在他的指导下进一步提高,又能在清华受到浓厚学术空气的熏陶;他又选派清华的学生到南昌大学参加研究团队,在他指导下进行研究工作。

潘际銮担任校长时,只抓教学与科研,不管“人财物”;学校的“人财物”由一位事业心、责任心强的常务副校长主管。有的人说:“不管人事,不要财权,这不是空架子吗?这样太傻。”他却认为,学校行政管理太复杂、太耗费精力。“现在很多人就希望掌权。我的看法恰好相反。学校发展的关键是什么?是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我要做的就是这两件事。”

在南昌大学十年间,潘际銮不仅管了学校,还作了不少科学研究,而且写了两本专著。其中之一是在英国出版的。我国国内的技术专著被外国出版社主动要求购买版权出版,还是少有的。

2002年底,潘际銮从南昌大学校长的岗位上退下来后,仍然在教学科研岗位上继续奋斗。他带领着研究团队研制成功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的无轨道全位置爬行式弧焊机器人。紧接着,他们又研制爬行式气电立焊机器人。至今,如果没有特别情况,他依然每天都去实验室。

潘际銮院士常说:“一个人活着,一定要对人民做点有意义的事。我希望能为祖国的焊接事业作出贡献。所以,研究这方面的问题,已经成为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而且几乎占去我的全部休息时间。有人说我有这种怪癖,但我感到这是一种乐趣。”

猜你喜欢
南昌大学教研组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稿约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稿约》
王者之师——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数学教研组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稿约》
我的清华大学自主招生经历
挑战者归来——记南昌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教授徐子晨
Factors of Influencing Middle School Students’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and Its Countermeasures
他永远是我们的老学长——清华大学受助研究生来信摘编
一道2009年清华大学自主招生数学试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