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浩明,郑翔,方敏,郭秀平
(湖北医院学院附属太和医院重症医学科,湖北十堰442000)
心理干预联用帕罗西丁治疗抑郁症患者疗效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
张浩明,郑翔,方敏,郭秀平
(湖北医院学院附属太和医院重症医学科,湖北十堰442000)
目的评价心理干预联用帕罗西丁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我们通过检索近十五年Cochrane Library、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Medlin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CECDB)、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CQVIP),对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进行评价,对文献质量进行严格评价和资料提取,对符合质量标准的R.C.T用Review manager 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5个R.C.T共413名患者纳入研究,其中治疗组(心理干预联用帕罗西丁治疗)206例,对照组(普通心理治疗、氟西汀、西酞普兰)207例。Meta分析结果表明治疗组患者住院时间、自杀风险、出现强迫症状方面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相比常规治疗,心理干预联用帕罗西丁治疗可显著提升抑郁症患者的疗效,值得广为普及。
心理干预;帕罗西丁;抑郁症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境障碍,可由各种原因引起,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且心境低落与其处境不相称,多数患者有反复发作的倾向,严重者可出现自杀行为。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1],抑郁症发病率已高举世界第四,预计至2020年可能成为仅亚于冠心病的第二大疾患[2]。因此,近年来出现了较多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研究,并进行了一系列探讨,其中应用心理干预联用帕罗西丁治疗抑郁症取得不错的疗效。帕罗西汀是一种强效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并具有高度选择性;心理干预是根据患者不同的心理特征,对患者进行耐心解释、安慰、同情、关心等干预手段,以达到缓解患者抑郁感。
Meta分析可有效综合多个类似研究的结果,以达到增大样本量、降低随机误差、避免假阴性假阳性结果之效[3],从而产生更加精准的主要效应值。本文将回顾过往文献,就心理干预联用帕罗西丁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及安全性进行Meta分析,以明确其具体结果。
1.1 文献检索通过万维网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Medlin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CECDB)、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CQVIP),并辅以文献追溯、请求原文传递、手工检索等检索策略。检索策略:①中文:心理干预、帕罗西丁、抑郁症;②英文: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Paroxetine,Depression;③文献发表年限:1997年3月至2012年3月;④研究对象限定为“成人”或“Adult”。
1.2 文献纳入标准①以论文形式公开发表的心理干预联用帕罗西丁应用于抑郁症治疗的随机分组对照试验;②所有抑郁症患者均详细过往病史及其诊断依据;③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普通心理治疗、氟西汀、西酞普兰等);治疗组为心理干预联用帕罗西丁治疗;④预后判断指标:住院时间、自杀风险、强迫症状、双向抑郁、诱发狂躁等;⑤对心理干预联用帕罗西丁概念的认知相同;⑥治疗组和对照组样本量明确;⑦明确注明了研究人群、研究类型、文献的发表时间。
1.3 文献排除标准①“综述”、“非随机对照临床研究”、“会议论文”、“病例报告”、“述评”类型的论文;②低水平重复的论文、信息量较低的论文;③未明确交代出院后随访期限、失访原因、预后情况的论文;④治疗组病例数过小(n≤25)的论文;⑤所研究病例中涵盖以下疾病的患者:既往严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急性外伤,手术史患者,严重肝肾疾病的患者。
1.4 质量评定本文由四名评价员独立提取文献资料进行质量评价,并核对其结果,如遇到分歧则讨论协商,若争执不下则由第三方人员仲裁解决,对于部分文献不全面的资料,尽可能联系原作者后予以补齐。
纳入的随机对照实验(RCT)按照Cochrane Handbook for Systematic Reviews of Intervention质量评价标准[4]对其质量进行独立评价,内容包括:①是否采用随机分组方法;②是否做到分配隐藏;③是否采用盲法;④是否采用意向治疗分析;⑤基线的可比性;⑥对失访病例的解读,包括人数和原因。完全满足上述标准,发生各种偏倚的可能较小,评价为A级;部分满足上述质量标准,发生偏倚的可能性为中度,评价为B级;完全不满足上述质量标准,发生偏倚的可能性为高度,评价为C级。
1.5 研究方法经两位评价员筛查、审视所有RCT后,提取下述指标:①样本的标准和数量;②具体的干预措施及强度、频率;③样本的基本资料;④运动依从性;⑤随访和失访情况;⑥连续性指标的均数、标准差,二分类指标的百分比。最后依据提取指标的质量和数量进行Meta分析。
1.6 统计学方法将数据依照Meta分析的要求整理、核对之后,采用采用Review Manager 5.0软件进行Meta分析。首先对纳入研究进行异质性检验,若各研究间不具有异质性(P>0.10,I2<50%),则采用PetoMantel-Haenszel固定效应模型;若异质性检验显著(P≤0.10,I2≥50%),则采用Dersimonian-Laird随机效应模型去除异质性;若各研究间异质性过于明显而无法合并,则采用描述性分析。采用漏斗图分析是否存在发表偏倚;本研究资料为计数资料,使用相对危险度(RR)作为统计量,并计算其95%CI。
2.1 纳入研究文献检索与筛选纳入流程见图1,RCT明细情况详见表1。通过计算机检索合并人工筛选,初检得文献48篇,其中27篇英文文献,21篇中文文献;剔除质量较差、重复度较高者,纳入21篇英文文献;再经阅读摘要,纳入15篇文献;最后通过阅读全文全面评价其质量,排除其中非随机对照、无对照组、联用其他药物的文献后,最终选取5篇文献作为本文的RCT[5-9]。
表1 纳入研究的一般情况
图1 文献检索与筛选纳入流程
2.2 方法学质量评价经Cochrane、Handbook for Systematic.Reviews of Intervention质量评价标准[4]对每篇RCT进行质量评价并分级。纳入的5篇RCT方法学质量大多为中等,具体评价指标和结果见表2。
2.3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纳入的5篇RCT中,对治疗组与对照.组共同比较的项目包括以下三个方面:①患者住院时间缩短/未缩短;②患者自杀风险降低/未降低;③患者强迫症出现概率降低/未降低。
2.4 治疗预后差异性评价
2.4.1 治疗组与对照组住院时间的比较5篇RCT[5-9]对两组患者具体的住院时间及其人数分布进行了报道。以60 d为界,设定<60 d为住院时间缩短,>60 d为住院时间延长。各研究间不存在异质性,遂使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住院时间缩短的人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RR=1.71,95%CI(1.15,2.56)],见图2、图3。
表2 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
2.4.2 治疗组与对照组自杀风险的比较5篇RCT[5-9]对两组患者院内出现自杀倾向的人数进行了报道,各研究间不存在异质性,遂使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表现出自杀风险的人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RR=0.54,95%CI(0.29,0.98)],见图4、图5。
2.4.3 治疗组与对照组出现强迫症的比较5篇RCT[5-9]对两组患者院内出现强迫症的情况进行了报道,各研究间不存在异质性,遂使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出现强迫症的人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RR=0.61,95%CI(0.37,0.98)],见图6、图7。
图2 森林图[RR=1.71,95%CI(1.15,2.56)]
图3 漏斗图
图4 森林图[RR=0.54,95%CI(0.29,0.98)]
图5 漏斗图
图6 森林图[RR=0.61,95%CI(0.37,0.98)]
图7 漏斗图
3.1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本次纳入的5篇RCT中,研究的方法相近,方法学质量为中等,结局评价指标变异性较小,可行Meta分析。虽然本文所纳入的文献质量评分均为B级,但分析后发现文献的实际质量较高,研究中患者的依从性、试验组与对照组基线的相似性均较好,描述了具体的随机方法和过程,并未采用意向性分析。且所有文章均比较了患者的年龄、性别等基线资料,治疗组和对照组之间基线可比(P>0.05)。本文RCT搜集较全面,纳入文献质量满意,可信度上佳。
3.2 帕罗西丁治疗应用于抑郁症的机理帕罗西汀对5-羟色胺受体有选择性高亲和力,对其他递质的作用则相对较弱,为选择性中枢神经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能选择性抑制突触前膜对5-羟色胺的再摄取,导致突触间隙5-羟色胺积聚,使突触间隙中5-羟色胺的浓度增高,从而增强5-羟色胺传递功效,发挥抗抑郁作用。且不良反应较轻,对心血管系统的副作用较小。
3.3 由治疗组和对照组预后比较评价心理干预联用帕罗西丁治疗的疗效本文通过整合近年来一系列研究证实:使用心理干预联用帕罗西丁治疗抑郁症,患者住院期间出现强迫症概率和自杀倾向的概率明显下降,且能显著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是一种安全性及疗效上佳的治疗方式,对于抑郁症的治疗是一种有益选择。但对反复发作的抑郁症患者具体疗效和副作用的报道尚显不足,下阶段研究需在此方面做进一步提高。
[1]McElroy SL,Weisler RH,Chang W,et al.A double-blind,placebo-controlled study of quetiapine and paroxetine as monotherapy in adults with bipolar depression[J].J Clin Psychiatry,2010,71(2):163-174.
[2]Boulenger JP,Hermes A,Huusom AK,et al.Baseline anxiety effect on outcome of SSRI treatment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depression:escitalopram vs paroxetine[J].Curr Med Res Opin,2010,26(3):605-614.
[3]赵耐青.临床医学研究设计和数据分析[M].上海:复旦大学出社,2005:275-291.
[4]Higgins JPT,Green S.Cochrane Handbook for Systematic Reviews of Interventions version 5.0.2[M].The Cochrane Collaboration, 2009:201-203.
[5]Tomita T,Yasui-Furukori N,Nakagami T,et al.The association between sunshine duration and paroxetine response time in patients with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J].J Affect Disord,2012,136(3):1067-1071.
[6]Monji A,Kato T,Mizoguchi Y,et al.Visual and auditory hallucinations during normal use of paroxetine for treatment of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J].J Neuropsychiatry Clin Neurosci,2011,23(4):14-15.
[7]Shamseddeen W,Clarke G,Keller MB,et al.Adjunctive sleep medications and depression outcome in the treatment of serotonin-selective reuptake inhibitor resistant depression in adolescents study[J]. J ChildAdolesc Psychopharmacol,2012,22(1):29-36.
[8]Kobayashi T,Yamauchi M.A case of serial nightmares and oneiroid state under paroxetine for senile depression[J].Psychogeriatrics, 2012,12(1):54-57.
[9]Gottlieb SS,Kop WJ,Thomas SA,et al.A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pilot study of controlled-release paroxetine on depression and quality of life in chronic heart failure[J].Am Heart J, 2007,153(5):868-873.
[10]Hayashi H,Akahane T,Suzuki H,et al.Successful treatment by paroxetine of delusional disorder,somatic type,accompanied by severe secondary depression[J].Clin Neuropharmacol,2010,33(1):48-49.
[11]Rusconi AC,Carlone C,Muscillo M,et al.SSRI discontinuation syndrome:incidence and differences on three groups of patients treated with paroxetine[J].Riv Psichiatr,2009,44(3):169-175.
R749.4
B
1003—6350(2012)24—138—04
10.3969/j.issn.1003-6350.2012.24.058
2012-04-08)
张浩明(1981—),男,湖北省十堰市人,主管护师,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