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鲁司特与匹多莫德联用治疗支气管哮喘临床研究

2012-09-03 03:05唐炳俭
中国当代医药 2012年21期
关键词:孟鲁司特支气管哮喘安全性

唐炳俭

[摘要] 目的 观察并探讨孟鲁司特与匹多莫德联用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 方法 选取本院2009年5月~2011年1月收治的支气管哮喘患者180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90例,单用孟鲁司特治疗;实验组9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匹多莫德治疗,0.5 g/次,每天2次;疗程均为12周;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哮喘平均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呼吸道感染发生次数,治疗前后1 s用力呼气容积(FEV1)、最大呼气流量(PEF)等肺功能指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 结果 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实验组随访期间患者哮喘平均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及呼吸道感染次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治疗后FEV1、PEF较治疗前均显著改善,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同时实验组患者治疗后FEV1、PEF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实验组为5.6%,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孟鲁司特与匹多莫德联用治疗支气管哮喘能够有效控制哮喘症状,改善肺功能,且不良反应较少。

[关键词] 孟鲁司特;匹多莫德;支气管哮喘;疗效;安全性

[中图分类号] R97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7(c)-0118-02

支气管哮喘作为临床呼吸内科常见过敏性疾病之一,患者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胸闷,支气管哮鸣音等,且清晨及夜间加重[1-2]。临床报道显示[3-4],我国支气管哮喘发病率呈逐年增高趋势。支气管哮喘可见于多个年龄段[5],临床传统多采用糖皮质激素药物,临床效果确切,但是长期使用机体易产生耐受性,且副作用较多,治疗依从性不佳。笔者选取本院2009年5月~2011年1月收治支气管哮喘患者90例,采用孟鲁司特与匹多莫德联合治疗,观察并探讨其临床治疗效果及安全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09年5月~2011年1月收治的支气管哮喘患者180例,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6]临床诊断标准。全部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90例和实验组90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61例,女性29例,年龄56~72岁,平均(60.7±5.3)岁,病程1~6年,平均(2.7±0.6)年,平均临床症状评分(1.01±0.34)分;实验组患者中,男性64例,女性26例,年龄52~70岁,平均(59.8±6.3)岁,病程1~7年,平均(2.6±0.8)年,平均临床症状评分(1.05±0.41)分;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及哮喘临床症状评分等临床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单用孟鲁司特治疗,10 mg/次,每天1次;实验组9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匹多莫德治疗,0.5 g/次,每天2次;疗程均为12周。

1.3 观察指标

随访6个月,记录哮喘平均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呼吸道感染发生次数;检测治疗前后1 s用力呼气容积(FEV1)、最大呼气流量(PEF)等肺功能指标;同时注意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全球哮喘防治创议2006年版[7]哮喘控制分级进行联创治疗效果评定,分为显效、有效及无效3级。

1.5 统计学分析

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 11.0软件进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检验水准为α = 0.05。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具体结果见表1。

2.2 两组患者随访期间哮喘平均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及呼吸道感染发生次数比较

实验组患者随访期间哮喘平均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及呼吸道感染次數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具体见表2。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肺功能指标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FEV1、PEF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FEV1、PEF较治疗前均显著改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同时实验组患者治疗后FEV1、PEF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3。

2.4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对照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肝功能异常1例,停药后恢复正常,皮疹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实验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消化道反应3例,皮疹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6%;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3 讨论

支气管哮喘是一类由多种炎症细胞及细胞组分参与,以气道高反应性为主要特点的慢性非特异性炎性疾病;临床诊断主要依赖于临床症状、体征以及实验室呼吸功能检测等[8-9]。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至今还未阐明,可能与过敏体质及环境因素有关[10]。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是临床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一线药物,哮喘控制效果确切,但是使用易产生依赖性[11],对于机体免疫系统影响较大,严重者甚至出现库欣综合征。孟鲁司特是一种新型白三烯受体拮抗剂,能够显著抑制白三烯多肽活性[12],缓解炎症反应,改善气道高反应性,从而降低支气管痉挛发生频率,阻断哮喘发作病理环节。而匹多莫德作为一种免疫调节二肽,对于患者机体抗炎症免疫功能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13-14],能够有效提高免疫细胞吞噬作用,刺激免疫细胞分化增生及免疫调节因子分泌,从而有效抑制炎症,降低感染发生率,缓解哮喘症状。本次研究显示,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随访期间哮喘平均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及呼吸道感染次数低于对照组,治疗后FEV1、PEF等肺功能指标改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同时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综上所述,孟鲁司特与匹多莫德联用治疗支气管哮喘能够有效控制哮喘症状,改善肺功能,且不良反应较少。

[参考文献]

[1]林江涛,李龙芸,陈薄,等. 吸入布地奈德、福莫特罗干粉剂与联合吸入两种干粉剂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J].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6,29(7):421-423.

[2]杨亚青,宦定才. 孟鲁司特钠治疗支气管哮喘44例临床分析[J].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6,26(9):1127-1128.

[3]窦秀莉,唐华平,韩伟. 支气管哮喘的病因研究进展[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9,13(3):20-22.

[4]王彤,殷凯生. 支气管哮喘药物治疗的现状和进展[J]. 江苏医药,2006,32(3):253-254.

[5]利桂河. 孟鲁司特联合信必可都保治疗支气管哮喘疗效分析与评价[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4(8):49-50.

[6]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 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J]. 中華结核和呼吸杂志,2003,26(3):132.

[7]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 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支气管哮喘的定义、诊断、治疗及教育和管理方案)[J].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0,16(5):4-6.

[8]刘育春. 孟鲁司特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疗效观察[J]. 中国当代医药,2012,19(2):60-61.

[9]郭玉敏. 布地奈德联合孟鲁司特钠治疗支气管哮喘疗效观察[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3(14):84-85.

[10]Bisgaard H,Zielen S,Garcia-Garcia ML,et al. Montelukast reduces asthma exacerbations in 2-5-year-old children with intermittent asthma[J].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2005,171(4):315.

[11]李红子,李今子,许春花. 匹多莫德口服液治疗反复呼吸道感染疗效观察[J]. 吉林医学,2010,26(7):823-824.

[12]施亚芹. 孟鲁司特钠协同治疗支气管哮喘48例疗效观察[J].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0,18(3):359.

[13]钟敏. 白三烯受体拮抗剂治疗缓解期老年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观察[J]. 医学临床研究,2004,21(9):1082-1083.

[14]王莉佳,罗蓉,杨锡强,等. 匹多莫德影响辅助T细胞亚群功能的体外研究[J]. 中国现代药物运用,2010,21(1):130-132.

(收稿日期:2012-04-09本文编辑:郭静娟)

猜你喜欢
孟鲁司特支气管哮喘安全性
长效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与安全性
西药临床应用中合理用药对其安全性的影响
关于桥梁设计中的安全性与耐久性问题的几点思考
孟鲁司特联合鼻用丙酸氟替卡松治疗中—重度持续性变应性鼻炎27例疗效观察
多索茶碱联合布地奈德治疗支气管哮喘的Meta分析及治疗策略
临床护理路径在支气管哮喘患者急性发作的应用效果观察
小儿支气管哮喘与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相关性分析
全氢罩式炉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