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福刚
(大唐河北发电有限公司马头热电分公司,河北 邯郸 056044)
大唐河北发电有限公司马头热电分公司9号机组为DG1025/17.4-12型、单炉膛、四角切圆燃烧煤粉锅炉,配备中储式制粉系统,燃烧器为直流式,分上、下两组,下组燃烧器间隔布置6层二次风与5层一次风,除最下层一次固定外,其它燃烧器在冷态时可做±15°的调整。锅炉后竖井过热器、再热器侧烟道设有烟气挡板,用于调整再热蒸汽温度。锅炉设计煤种与实际燃用煤种特性见表1。
表1 锅炉设计煤种与实际燃用煤种特性
9号锅炉自2009年12月24日试运行以来,过热器、再热器均未投入减温水,主蒸汽温度在530℃左右、再热蒸汽温度在520℃左右,难以达到其设计额定值540℃。以下针对主蒸汽、再热蒸汽温度偏低问题进行分析。
煤质灰分大、热值低时,主蒸汽、再热蒸汽温度较高,因燃煤热值下降时用粉量较大,灰分大、燃烬时间长,灰分携带大量热量至炉膛后部,当过热器、再热器对流受热面吸热量增大时,蒸汽温度升高;反之,当燃煤热值较高时,蒸汽温度下降。相同负荷下,当燃煤热值降低、灰份升高时,燃料量明显增多,蒸汽温度也有所上升,当燃煤热值下降、灰份降低时,燃料量也相应减小,蒸汽温度随之下降。
从炉膛负压变化、蒸汽压力波动、火焰电视影像可以看出,炉膛火焰不集中,燃烧稳定性较差,根本原因为喷燃器风场切圆直径大,煤粉燃烧分散。正常运行时由于蒸汽压力的影响,蒸汽温度波动范围达10℃。
经检查发现锅炉出口主蒸汽温度比汽轮机侧主蒸汽温度低3~5℃,这与蒸汽输送过程中温度衰减的规律不符,因此判断锅炉出口主蒸汽温度显示存在偏差。经查找,发现炉侧主蒸汽温度测点安装在安全门与水压堵板门的中间,由于安全门与水压堵板门对蒸汽的流动产生扰动,造成温度场不均匀,主蒸汽温度测量值低于真实值。
机组负荷300MW工况下,将锅炉各段受热面蒸汽温度、烟气温度与设计值进行对比,见表2。
表2 300MW工况下锅炉实际运行值与设计值对比情况
通过表2对比发现,后屏出口蒸汽温度较设计值低5.5℃,高温过热器出口蒸汽温度较设计值低14℃,低温再热器出口蒸汽温度较设计值低5℃,高温再热器出口蒸汽温度较设计值低18℃;高温再热器出口排烟温度较设计值低262℃,低温过热出口排烟温度较设计值低48℃,低温再热器出口排烟温度较设计值低39℃,由于烟气温度较设计值偏低,幅度较大,过热器、再热器对流受热面吸热量减少,造成蒸汽温度下降。确认9号锅炉主蒸汽、再热蒸汽温度偏低的原因为:高温过热器、高温再热器处烟气温度低于设计值,造成高温过热器、高温再热器吸热量减少。
通过增加送风量,增加炉膛氧量,改变炉膛烟气量来实现受热面吸热的增加,从而提高主蒸汽、再热蒸汽温度[1],调整结果见表3,送风量增加后,主蒸汽温度、再热蒸汽温度有所提高,但仍未能达到额定值。
表3 增加氧量前后对比结果
调整二次风的配风方式是为了掌握锅炉在额定负荷下,各层二次风量的分配对锅炉燃烧和蒸汽温度的影响,其试验参数结果见表4。
表4 二次风配风方式试验结果
由表4可以看出,二次风配风方式为均匀配风、倒宝塔配风、束腰配风时,蒸汽温度变化不大;二次风配风方式为正宝塔配风时,蒸汽温度有所提升,但与设计值仍有较大偏差。由此可知,调整二次风配风方式对主蒸汽、再热汽温度的影响较小。
2010年3月10日至12日,9号机组运行中,自下而上将下组燃烧器10层喷口均向上调整5°,提高了炉膛火焰中心,调整前、后各段蒸汽温度、排烟温度对比见表5。
表5 燃烧器摆角调整前后对比结果
由表5可知,喷燃器调整后,各段蒸汽温度与排烟温度均有提高,主蒸汽、再热蒸汽温度能够达到额定值,过热器使用了减温水,蒸汽温度调整略有余量。燃烧器调整后主蒸汽、再蒸汽温度明显上升,负荷在80%以上时,均能达到额定值。
燃烧器调整前与调整后,9号机组相关参数统计见表6。
表6 9号机组相关参数统计
主蒸汽温度每降低10℃,影响发电煤耗约0.93g/kWh;再热蒸汽温度每降低10℃,影响发电煤耗约0.75g/kWh。排烟温度每升高10℃,排烟损失约增加0.5%;机组发电煤耗升高约1.7g/kWh[2]。由表6数据可得:主蒸汽温度升高影响发电煤耗下降0.527 3g/kWh;再热蒸汽温度升高影响发电煤耗下降0.979 5g/kWh;排烟温度升高影响发电煤耗上升 1.088g/kWh,所以发电煤耗共降低0.418 8g/kWh,按此机组年发电量20亿kWh估算,每年可节约标准煤837.6t,标煤单价按800元/t计算,每年可节约资金约67万元。
针对主蒸汽、再热蒸汽温度低于设计值的问题,在保证锅炉燃烧安全稳定的基础上,通过改变各层二次风门的配比,了解风量、配风方式对蒸汽温度、排烟温度的影响,调整燃烧器摆角,使蒸汽温度基本达到设计值,为相同类型机组投运后的安全、稳定、经济运行提供了调整经验。
[1] 国电太原第一热电厂.300MW机组锅炉及辅助设备[M].太原:电力技术出版社,2005.
[2] 孙学信.燃煤锅炉燃烧试验技术与方法[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