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嫩霞
高校内部审计作为一项经济监督管理工作在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高校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条件有了很大改善。在这种新形势下,重新审视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及时制定高校审计工作的发展思路,使高校内部审计工作更好地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为高校的改革和发展服务已成为高校审计人员所面临的问题。
(1)资金来源多样化。目前高校的资金不仅数额巨大,而且来源渠道广泛,资金构成复杂。除每年来自国家或地方财政的正常预算拨款外,还有来自从多方面筹集的资金,以弥补办学经费之不足。
(2)内部管理的多元化。随着经济的发展和高校办学自主权的扩大,高校经济活动日趋复杂,内部管理日益多元化。高校会计核算也变得复杂多样,一般要涉及到预算会计、工业会计、商品流通企业会计、基建会计、交通运输会计等各个方面。
(3)社会实体的独立性。高校作为一个事业单位,但它又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实体:具有法人资格;在经济上是相对独立的;独立承担社会赋予的培养人才,完成科研任务的职责。高校拥有一定的办学自主权,有权依法从事教学、对内生活服务和有关社会服务等活动。同时也有权依法制定各种相应的内部管理制度和做出一些重大决策。因而,相应的高校内部审计部门的审计依据也应包括这些政策、制度、规定、决策。
高校内部审计的模式特点,主要体现在:
在机构设置上,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独立设置的内审部门;二是非独立设置的内审部门(与纪监合署)。前者工作独立性较强,后者独立性差。
高校内部审计部门领导体制的特征为:高校内部审计部门既要直接受高校分管本部门工作的校领导的领导,还要接受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领导,同时接受行业学(协)会的指导。
高校内部审计基于高校内部经营管理需要而存在,其出发点是为实现高校发展目标提供服务,为高校加强管理、提高办学效益效力。认识定位问题,是对高校内部审计内向服务性的科学把握。
内部审计的主要功能是为本单位的自身发展服务;内部审计监督的目的是加强本单位的经营管理和提高效益;内部审计只有在和谐的内部环境中才能更好的开展工作。认识定位问题,是对高校内部审计职能的进一步明确。
高校作为一个特殊的领域,有其自身的特点,高校内部审计的准确定位也是高校内部审计自身发展的需要。
新形势下高校内部审计的最新定位应该是:为加强高校内部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服务。在该定位下,创造性地做好内部审计工作,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1)更新高校内部审计理念,树立人本审计的理念、和谐审计的理念和构建节约型审计的理念。
(2)审计目标从查错纠弊向提高学校整体管理水平的目标转变。
(3)审计职能要从监督导向型向服务导向型转变。内部审计由“监督主导型”向“服务主导型”转变,是大势所趋,既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符合国际内部审计的发展潮流,同时也符合内部审计本身的自我发展规律。
(4)审计内容要从以审查财务收支为主,向评价内控制度健全性、有效性和风险导向审计为主转变。
(5)审计方式要由事后审计向事前、事中和全过程审计转变。实行管理审计,就是将审计的侧重点放在事前预防、事中控制和事后监督上面,这是最大限度地预防和降低风险的有效办法。
高校内部审计要从过去单纯的查错防弊的财务审计中走出来,按照高校资金运行轨迹对学校的经营活动进行跟踪审计,要在财务审计基础上,不断强化经济效益审计、大额物资采购审计、基建项目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内部控制审计和风险导向审计,并逐步开展管理审计。
2008年4月15日李家义在“推进内部审计转型与发展研讨会”上强调:“内部审计不仅仅是资产的守护者、财务报表的复核者、会计核算的勾稽者,更是强化管理的促进者、提高效能的推动者、价值增值的倡导者”。
根据我国内部审计协会的倡导:“开展内部控制审计和风险导向审计,既是推进内部审计全面转型与发展的路径,也是实现内部审计转型与发展的主要标志。也可以说,推进内部审计全面转型与发展,其核心内容就是推进开展内部控制审计和风险管理为导向的新型审计”。
实现转型的过程中,以财务审计为依托开展内部控制审计和风险导向审计可以提高转型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内部控制审计和风险导向审计为核心实现高校内部审计向管理效益审计转型。开展内部控制审计和风险导向审计,是实现内部审计转型与发展的主要标志,也是推进内部审计全面转型与发展的有效途径。
财务审计等传统审计与内部控制审计和风险导向审计是互相支持、相互补充、共同发展的。首先,两者的审计目的相同,都是为了保证高校资产的安全完整和提高管理效率及效果;其次,在内部控制审计发展的同时财务审计等传统审计也同时得到发展和深化,而财务审计等传统审计的工作经验、技术、方法会给内部控制审计和风险导向审计提供有益的指导;第三,转型是逐步实现的。任何事物的发展过程都是曲折的,高校在开展管理效益审计过程中,管理效益审计作为内审的新生事物,对高校内部审计发展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审计人员应敢于面对困难,为高校内部审计转型与发展尽力尽责。
新形势给高校带来前所未有的经济压力和管理压力,也使高校的生存与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风险。现代内部审计将风险管理作为组织增加价值的重要手段,把为管理层提供风险管理咨询作为重要职能之一,它不是对风险事后评价,而是对风险事前管理,因而较管理效益审计来说是更高级的管理审计类型。探索风险导向审计对于高校提高风险管理水平,防范风险具有重大意义,高校内部审计在逐步开展内部控制审计的同时应积极探索高校风险导向审计模式。
(1)提高高校管理层的风险管理意识。高校扩招以来,负债2000多亿元,甚至于有业内人士声称:按照严格的财务核算制度,一些高校其实已经破产。高校居然会像国企一样面临破产风险作为严峻的事实就摆在面前,高校人应树立起强烈的风险意识,加强资金管理,提高工作质量,摒弃等和靠的意识,努力实施自救。高校内部审计作为管理助手也要肩负起这一重要职责,积极开展风险导向审计,为管理层及时提出风险控制、降低和化解风险的建议,帮助管理层提高管理效益。
(2)加大内部审计制度执行力度。高校内部审计工作是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的,关键是如何贯彻落实这些制度,将抽象的理念转化为具体的行为规范,指导和推动内部审计实现全面转型与发展。这就要求我们采取多种手段抓制度的落实,加大执行力度,使内部审计工作真正达到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
(3)扩大内审影响,创造良好审计氛围。要搞好内部审计工作,必须取得广大教职员工和管理层的支持。这就需要内审部门积极宣传自己,扩大内部审计的影响,为审计工作的开展创造良好氛围。
(4)创建学习型审计机构。现代内部审计不仅要求内审人员具备会计、审计知识,还要懂税务、管理、工程、信息系统等许多专业知识;内部审计人员不仅是知识型人才,还应具备管理才能。只有这样,在开展管理审计的过程中,审计人员才具有宏观意识,从管理学的视角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真正做好管理层的参谋。所以审计部门应积极鼓励审计人员参加各种形式的学习,开展不同层次的培训,鼓励参加CIA考试,尤其是让审计人员建立终身学习理念,鼓励自学,保证在审计经费紧缺的情况下也能够坚持进步,不断更新观念,与世界先进内部审计理念同步。此外,审计部门还要重视提高审计人员政治素质,使其恪守职业道德,廉洁自律、爱岗敬业,从而打造一支专业知识和工作作风都过硬的审计队伍。
总之,在新形势下如何从高校内部审计的特点出发,把握好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定位和推进全面转型具有重要的意义。新形势下高校内部审计的最新定位应该是为加强高校内部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服务。高校内部审计转型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对高校内部审计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而推进高校内部审计向管理效益审计和风险导向审计转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我们应勇于尝试使高校内审工作蓬勃展开,以促进高校提高管理效益,让高校在经济和教育改革的大潮中又快又好地发展。
[1]卢传锋.试析我国高校内部审计模式的优选[J].财会月刊(综合)2008.10:64-65.
[2]http://ccttlunwen.cn/lw/jj/55.html浅析高校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协调的意义.
[3]高林.关于审计创新的几点思考[J].审计研究,2006.3,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