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连涛
当前,我国上市企业已经形成了自己的风险管理体系,对于风险控制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上市企业风险控制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为此本文在分析这些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希望能有所帮助。
所谓风险管理是指在一个具有风险的环境中,如何认识风险将风险降到最低的过程和在处理风险时充分考虑成本效益的原则来决定采取的处理措施的过程。具体来讲,风险管理包括风险的评定、风险大小的度量和风险处理措施。理想情况下的风险管理是按照风险大小进行排序,使得较大的风险能够最先得到处理,而相对较小的风险可以在稍后处理。一个完善的风险管理可以降低决策者决策的失误率、降低损失,相对会增加企业的价值。
风险管理的分类主要是按照风险的类型进行的,当前关于风险的分类学术界并没有取得一致的意见。金融界按照办赛尔协议将企业可能面临的风险分为操作风险、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而国资委在《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文件中则是将风险划分为战略风险、运营风险、市场风险、法律风险和财务风险五类。国外大多按照安达信的风险分类标准将企业的风险分为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作业风险、法律风险、会计风险、资讯风险和策略风险八类。
由于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的市场经济建设相对较晚,资本市场发展还不够完善,我国当前的上市企业中存在着工资治理结构不合理的情况,一些公司的两权并未分离,董事长和总经理由一个人担任,这使得此人权力过大,再加上现有的监事会很多都只是流于形式,并不能真正的发挥其监督的职能。与此同时,很多领导者并没有真正意识到风险控制的重要性,只有相关制度的建设并没有相应的措施保证;或者是风险管理程序不完善,风险得不到及时的评估以及追踪评价,不能及时的采取相应的措施,降低了企业适应环境变化、规避风险的能力。
“风险点”一词最早用于贸易领域,是指出口方在装卸出口货物时,如果在货物越过船舷之前发生问题的,则损失由出口方承担,但是如果是在货物越过船舷之后发生的,则由进口方承担,而船舷就被称为风险点。关键风险点是指与上市有关的可能会影响企业前途的风险的程度,其衡量的指标主要是一些临界值。当前,很多企业并未准确的识别关键风险点,这也导致这些企业无法准确的采取措施,从而导致企业进行错误的风险管理,使企业蒙受损失。
一些管理者由于对风险管理的认识不是很彻底,导致在进行风险管理时,往往只停留于以当前利益的风险的管理,而对于企业长远的风险考虑不够。与此同时,他们更重视风险发生后的措施的处理,而对于风险发生的预防,并没有足够的重视,没有防范的准备。另外,一些上市公司风险管理的信息不能快速的进行流通共享,导致各部门之间不能协调合作,不能及时的采取风险的处理措施,或导致处理措施不够完善。
2003年COSO出台了《企业风险管理框架》,这个文件延续了《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规定,将企业可能面临风险的影响因素分为以下八个: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件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对策、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这是比较有权威的关于风险影响的因素的分类,当然,每个企业面临的环境并不相同,企业在考虑风险影响因素时,需要结合自己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由于不同性质和不同规模下的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并不尽相同,很多情况下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所以,本文在此主要介绍一般来讲大多数上市企业都可能面临的关键风险点。关键风险点主要代表了企业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和成长能力三个方面。对于关键风险点,上市企业的管理者需要根据集合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确定企业可以承受的风险的指标临界值,然后,采取措施使企业有关指标尽可能的接近这一临界值。需要特别注意一点,要保证财务数据的真实、可靠,注意信用风险的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