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小俊
建筑工程项目成本的控制与管理,对企业来说是一个全员、全过程、全系统控制的过程,是在保证满足工程质量、工期合同等具体要求的前提下,通过有效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等活动实现预定的成本目标,尽可能地降低生产过程中实际发生的工、料、费的损耗,减少投入,实现目标利润,创造良好经济效益的科学管理活动。但建筑工程行业是一个高风险、高投资、低利润率的传统行业,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竟争,这就使得“减少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成为企业获利、生存、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根本途径、不二之选。
项目前期的投资决策阶段、工程招投标及施工组织设计阶段,存在盲目投标,经济分析与技术分析、财务分析脱节现象,给成本管理埋下隐患。长期以来,投标报价没有把组织设计考虑进去,并且不重视不同技术方案的技术经济评估,不考虑施工方案,因此使项目成本管理失掉了技术支撑;同时,投标报价也少考虑财务成本,现在普遍存在垫资及融资成本在商务标中视而不见。项目的成本管理体系、意识薄弱,尤其在事前控制中,控制成本的手段缺乏全局性、长期性和战略性。
项目建设过程中,存在着项目成本管理主体责任制度得不到落实、施工方案缺少进一步的细化、工序不衔接等现象,导致人、财、物的浪费;项目施工过程中的成本控制手段不多,缺少相互制约的成本内控制度,重制定、轻执行。同时,材料在整个项目成本中比重较大,但项目材料的管理中仍存在着:材料管理人员素质低,材料入出库的手续简单;管理人员对材料成本的管理意识不强;材料成本核算流于形式,没有具体的指导意义;施工现场材料管理不严格,浪费现象严重等问题。
工程的竣工结算阶段,职工的成本、安全管理意识下降,浪工、浪料的现象上升,周材及小型工具的回收不及时,与建设单位的结算漏项、滞后等等都造成了项目成本的上升。
项目成本控制与管理的框架是在投资决策的阶段搭建起来的,并关系着建筑项目随后各阶段的成本控制,对工程施工项目的成本控制与管理具有全局性的意义。在投资决策阶段,企业决策层、项目经理、造价、技术、财务等管理人员都应积极参与,充分地了解该建筑项目的详细流程,根据企业自身的施工技术、管理水平、资金实力,结合该项目的相关工期、技术要求、定额及当地信息价、垫资情况、招标方的造价下浮率等具体情况,对投资活动进行综合考虑,通过严谨的分析,做出最佳的决策,避免盲目投标。
施工实施阶段是企业将设计图纸在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后变成工程实体的过程。施工中,技术人员要根据工程的性质、规模和工艺特点,结合企业现有的施工能力、技术水平、工艺装备等,精心修改和完善标前施工组织设计,使之进一步优化,提高工效。通过经济、合理、较为科学的施工方案,尽可能缩短工期,减少成本支出。我们还应坚持计划指导生产,强化定额、预算控制。项目施工、技术人员要按照科学的计划和合理的施工方案,结合具体施工安排和定额含量,编制出人工、材料、设备等使用计划,使人、财、物的投入在定额范围内按计划保证施工进度,以防工程成本出现人为失控及不必要的损耗。
建筑工程项目的竣工验收、结算阶段是成本控制的最后阶段。此时的大规模施工已结束,职工的相关成本控制及安全意识逐步淡化,工作涣散现象抬头。这时,我们更应加强对周材、小型工具的回收、零星用工的管理、安全教育等后续成本控制工作,保证成本管理的全方位、全过程。同时,项目经济效益的好坏与此时的工程决算是否正确、编制是否完整息息相关,尤其是其完整性。在结算之前,项目部应组织有关人员对项目的成本进行具体、全面分析,发现问题时,要及时查明原因,以确保项目取得全面、足额的结算收入。
我们要在制定成本控制目标,建立完整的成本管理体系的同时,要控制好各个环节,全方位、全过程实现目标成本的控制。在此基础上积极采用专业管理人员,加强职工素质建设,通过高水平专业人士来管理好企业、项目。总之,面对新形势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建筑项目施工企业应当制定科学合理的方法,及时有效地反映项目成本的动向,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确保建筑工程项目优质、低耗,进而提高项目企业的成本的管理水平和整体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