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 万玉吉 田春燕
定子绕组是电机的心脏,是电机中最薄弱的部位,是电机设计人员和电机维修人员必须掌握的一个技术难题,为此,本文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清晰明了的步骤,形象直观的插图,系统地介绍一下三相定子绕组的排线技巧与分析过程。下面就以3相24槽4极交流电机为例说明,在实践中就可以举一反三。
在电机理论中,涉及到许多参数,但在电机的排线设计中,仅需掌握极距、槽距角、相带、相位差这四个参数[1],这是电机排线设计的技巧之一。
三相对称定子绕组通入三相对称交流电后,在定子内圆上会形成N、S…多对磁极,这些磁极同时旋转时带动转子旋转。
每个磁极所占有的槽数叫极距(τ),τ=Z/2P(槽),Z叫定子槽数,2P叫定子磁极数,P叫极对数,那么,3相24槽4极交流电机的极距为:τ=24/2×2=6(槽)。
在电机理论中,每一对磁极(即N、S极)所形成的电角度为360°,那么,P对磁极所形成的电角度为P×360°。通常可以从电机的铭牌中查到电机的磁极数,例如:型号为Y120M—4的三相交流电机,定子磁极数为2P=4极,磁极对数为P=2对,其定子内圆上形成的电角度为2×360°=720°。
相邻两槽之间的电角度叫槽距角(a),a=P×360°/Z,那么,3相24槽4极交流电机的槽距角为:a=2×360°/24=30°。
每个磁极中包含有三相绕组,每个磁极中每相绕组所占有的槽数叫相带(Q)[2],三相交流电机的相带为Q=τ/3(槽),那么,3相24槽4极交流电机的相带为:Q=6/3=2(槽)。
三相交流电机的三相绕组分别叫U相绕组、V相绕组、W相绕组。U相绕组的头和尾分别用U1、U2表示;V相绕组的头和尾分别用V1、V2表示;W相绕组的头和尾分别用W1、W2表示。三相绕组的头U1、V1、W1依次相差的槽数叫相位差(Φ),Φ=120°/a(槽),那么,3相24槽4极交流电机的相位差是Φ=120°/30°=4(槽)。
极距、相带、电流瞬时方向的划分方法有多种,下面按最简单的方法设计,这是电机排线设计的技巧之二。
先画出定子铁心展开后的Z槽,并标上槽号;再按τ的宽度划分出各磁极的极距,并按N、S…的规律标出各磁极的名称,那么,3相24槽4极交流电机的各极距(由1.1知τ=6槽)如图1。
图1 划分极距
在各磁极中,按Q的宽度划分出各相带,并按U-W-V…的规律标出各相带的名称,那么,3相24槽4极交流电机的各相带(由1.3知Q=2槽)如图2。
图2 划分相带
按N极面中电流方向向上,S极面中电流方向向下的规律标出各槽中电流的瞬时方向[3],那么,3相24槽4极交流电机各槽中电流的瞬时方向如图3。
图3 划分电流的瞬时方向
同一个线圈的两个边之间所间隔的槽数叫节距(y),例如,线圈的左边在第2槽,右边在第8槽,那么,该线圈的节距为y=6槽。
绕组的形式有链式(包括单链、双链等),即每组中各线圈节距相同,只不过前后错开一槽;有同心式,即每组中各线圈的大小象同心圆;有交叉式,即组与组之间的串联是一个大组和一个小组。
每相中组与组之间接线规律有反串,即组与组之间是头接头或尾接尾的连接;有顺串,即组与组之间是尾接头或头接尾的连接。
电机展开图的设计方法有多种,但只要符合以下三点原则,就能设计出最简易的展开图,这是电机排线设计的技巧之三。
以U相为例说明每相绕组设计时应符合的三点原则[4][5]:①U相带的槽中嵌放U相线圈;②U相带中所有线圈要串联(一路),且要符合电流的瞬时方向;③线圈的节距要最短,以便节省铜线。
按照原则①和②可画出3相24槽4极交流电机的U相展开图如图4,它有三种形式。
图4 U相展开图
再按照③的要求进行分析。如表1,节距分析,显然,绕组节距最短的是图4(c),故而得出结论:3相24槽4极交流电机的U相展开图采用图4(c)为最佳,绕组形式为单链式,接线规律为反串,线圈节距为y=5槽。
表1 节距分析
先确定 V1、W1的位置。因为3相24槽4极交流电机的 U1、V1、W1要依次滞后4槽,又由于U1在第2槽,故V1应在第6槽,W1应在第10槽,如图5。
再按照与图4(c)同样的规律分别从第6槽和第10槽开始,复制出V、W相绕组即可。那么,3相24槽4极交流电机的三相绕组展开图,如图5。
图5 三相展开图
端线图既能表达出实际下线规律,又能表达出接线规律,通过下面两步的介绍,就可画出形象直观的端线图,这是电机排线设计的技巧之四。
给展开图中各线圈依次编号为①、②、③…,如图6。
图6 给各线圈编号
由图6知,线圈⑩、⑨、⑧、…依次向左错开1槽,因此,在画端线图或实际下线时要采用“隔一槽下一个线圈”的规律布线,即从第20槽开始,沿顺时针方向,按⑩、⑨、⑧、…依次下每个线圈,那么,3相24槽4极交流电机的端线图(或实际下线图),如图7。
表2 下线顺序
具体下线顺序,参见表2。⑩线圈下第20槽和第1槽,⑨线圈下第18槽和第23槽,⑧线圈下第16槽和第21槽…,采用“隔一下一”的规律,自然容易下线。
说明:⑴三相交流电机通常采用单平面下线法,如图7,即每个线圈的一个边在外档,另一个边在内档,这样的端线图美观整齐,少占空间;⑵在实际下线时要注意吊把,本例中,开始的两个线圈⑩和⑨的第1槽和第23槽先不下到槽中,等到最后一个线圈下完之后,再把第1槽和第23槽下进槽中,这就是吊把。
图7 端线图
所有线圈下完之后,要按照3.2中的接线规律,线圈①④⑦⑩反串成U相绕组;线圈③⑥⑨反串成V相绕组;线圈⑤⑧②反串成W相绕组。最后再把三相绕组的六个端头引到接线盒中,接线盒中第一排的顺序是U1、V1、W1,第二排的顺序是 W2、U2、V2。
按照3.2中的原则①②所设计出每种电机的线圈节距或绕组形式可以有多种,都能形成旋转磁场,但还要按照原则③的要求进行分析,本例中的3相24槽4极电机最佳的设计是单链式,但如果设计成同心式或双链式,电气性能照样可以,只不过线圈节距变大,浪费铜线。
掌握了本文介绍的设计技巧,对于电机的大修、空壳电机的重绕、电机的改绕将会起到很好的作用,至于线圈的匝数、漆包线的线径可参考原数据或参考同规格的电机查得。
[1]包玉华.电工学[M].北京: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92.
[2]贾大义.常用电机原理与设计[M].北京:北京轻工业出版社,1996.
[3]杨天明.电动机绕组维修技术[M].北京: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4]黄永铭.电动机与变压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5]松柏.电动机修理技术[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