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晶晶 谢立山
摘要:基础声乐教学是系统声乐教学的初级阶段。其内涵意义是:对人的声音的培育是至关重要的,也是基础声乐教学过程中的首要任务和中心内容,而情感的表达应该服从于对人声本身所固有的或超常的各种潜质和多种属性的挖掘与培育。当声乐艺术一旦发展到其最高境界之时,那么,其第一性的“声”便成为情感抒发的载体,第二性的“情”便成为声音的美化剂,此时此刻,“声”与“情”便上升成为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关键词:声乐教学;“声”与“情”;辩证关系;
作者简介:陈晶晶(1989-),西南科技大学文艺学院音乐学2012届毕业生,研究方向:声乐演唱与声乐理论研究。
谢立山(1968-),西南科技大学文艺学院声乐副教授,声乐教研室主任,学科带头人,科学“hao”音发声法的创立者,主要研究方向:声乐演唱与教学及声乐理论研究。
[中图分类号]:J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2)-13-0106-02
引言:
“声乐是一门专业化、艺术化、科学化、理论化、系统化的歌唱表演艺术。”——节选自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由西南科技大学声乐教授谢立山先生所著的声乐专著《科学“Hao”音发声法与声乐艺术》一书。笔者认为:基础声乐教学是声乐学习过程中一个最基本、最重要的必备环节,是进行系统声乐学习的初期阶段,是初学者的启蒙阶段。其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在基础声乐学习阶段牢固掌握正确的科学发声方法和基本演唱技能,气息的科学运用,真假声的运用、情感的投入,音乐节奏的准确把握,以及吐字、咬字、行腔、归韵的协调运用,尤其是共鸣腔体的开发和科学利用等。同样,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也应当自始至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性特点,因材施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有的放矢,目标明确。从而为学生的声乐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为将来的声乐表演奠定扎实的功底。
一、基础声乐教学概述
笔者认为,基础声乐教学所涵盖的内涵意义是:系统化、专业化、科学化的声乐学习整体全过程中最基础的学习阶段和基本内容。具体包括:建立正确的声乐歌唱理念;准确的声音判别能力;科学自然的发声方法;科学气息支点的建立和运用;共鸣管道腔体的建立和运用;音高、节奏的准确把握;准确的咬字、吐字、行腔、归韵的语言运用等等。具体论述如下:
1、建立正确的歌唱理念
声乐观念的建立是学习声乐的思想理论基础,观念一旦建立,教师传授的学术理念才能让学生深刻理解和全面接受,同时学生也就易于接受教师的传授内容和学术理论精髓,其传授途径即会快捷方便,获得事半功倍的功效,既省时又省力。歌唱理念的基本内容包括:积极的歌唱状态,饱满的热情,积极向上的态度,歌唱的欲望等等,以及对当今声乐界的各大声乐学派,如美声、民族、通俗、原生态等演唱风格和发声方法的正确理解和领悟。
2、科学的发声方法
谢立山教授曾经说过:“严格遵循自然客观规律的自然发声方法就叫做科学的发声方法。”科学的声乐发声观念就是科学发声方法的理论指导思想。古今中外声乐发展史上已经形成过多种声乐学派。诸如西方的美声唱法,通俗唱法、微声唱法、混声唱法、中华民族的民族唱法、戏剧唱法、原生态唱法、民美结合唱法等等。这些学派或者唱法都有着自己固有的理论思想观念。如今世界普遍认为:美声学派或美声唱法的声音音响最为美妙。其声音质地纯真,色彩风韵,声音圆润,光彩感人,强调全面建立声乐管道腔体,要求声音进入“管道腔体”进行共鸣,以求获得完美的共鸣音响效果。这些观念都是科学自然发声方法的充分体现。
3、激发积极地歌唱欲望
基础声乐教学过程中在主观方面要正确引导教学对象的主观思想,以积极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激发其积极地歌唱欲望,从客观上真正建立起教与学的良好开端,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
4、建立正确的歌唱状态
歌唱状态是指学习者良好的精神风貌。要求教学双边具有焕发的精神,充沛的精力,自信的信心,热情洋溢的风貌,坚定的意志,胸怀饱满的歌唱热情,在行为思想上主动积极地配合教授者。因为只有建立起良好的歌唱状态,才能调节游刃有余的呼吸,有了这种前提基础声音及声音色彩才会变得更加优美动听。
5、气息支点的建立和运用
笔者认为:基础声乐教学阶段呼吸气息支点的正确建立和科学运用是至关重要的。正如谢立山教授所说:“气息是歌唱的动力!气息是声音的水分!气息是声音生命的血液!气息是声音流动的源泉!”这一经典而精辟的论述,形象生动地说明了气息对于发声与歌唱的决定性作用!关于呼吸气息支点的建立与调控,谢立山教授在其声乐专著《科学“hao”音发声法与声乐艺术》中做了详尽的论述。其中提出两大学说理论:其一、呼吸气息支点意念转移法调控学说理论;其二、丹田圈呼吸气息支点三点式锥形结构框架对拉学说理论;其大意是:将呼吸气息以意念转移法深深地转移到丹田,形成一个丹田气圈,将气息牢牢地固守或储存在这个假象的丹田圈内,在用气发力时以往里收缩丹田肌肉推动气息产生气压强,从而冲击声带发声,而气息支点的控制是采用丹田肌肉收缩这一作用力运动的,从而产生两股向小腹两侧鼓撑的力量与人体重心微微往前倾斜的力量,这三个力量产生对抗平衡,形成一个三点式锥形框架对拉原理。这两大学说理论原理充分体现出一种实用性,可行性,实效性,切实性,科学性。
6、管道腔体的构建与运用
管道腔体构建与协调运用是基础声乐教学过程中的中心环节;是声音的共鸣与共鸣腔体形成的前期工程。其构建分为四个步骤:气息下沉丹田,有节制地控制气息,均匀而流畅地运行;其一、松弛地充分打开牙关,开启咽腔出口的大门;其二、放松并拉平舌头使舌根让开咽腔出口通道;其三、使咽腔、鼻腔、口腔贯通成一个统一的整体通道,类似一条畅通的管道,形成共鸣管道腔体,这是声音共鸣的必备条件;其四、放松下巴、嘴唇、喉咙、上拉整个脸部肌肉群,放松脖子、肩膀等部位,以便轻松自如地发声与演唱。
二、基础声乐教学中的“声”与“情”的辩证关系
1、“声”与“情”的关系
谢立山教授在其声乐专著《科学“hao”音发声法与声乐艺术》一书中曾经这样阐述过“声”与“情”的关系:基础声乐教学中的“声”与“情”的关系是——“声”是声乐演唱的物质前提基础,“情”是声音色彩的美化与艺术性加工及其提高;“声”是物质的,“情”是精神意识的;“声”犹如人类社会的经济基础,“情”犹如人类社会的上层建筑;所以,“以声传情”是唯物辩证法的充分体现和客观反映。最后达到一种“以声传情,以情带声,声情并茂”的最高艺术境界!
2、“声”的内涵
“声”是指人类歌唱时发出的声音。声音的产生是气息冲击声带产生振动,发出基音声波,通过腔体共鸣对音量进行扩大与美化,再通过气息的流动,把声音传递到人的耳朵产生声音的听觉形象。声音的属性有量化性,质地性,色彩性等。声音是歌唱的物质基础。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因此,在基础声乐教学中声音的培育是基础工程。犹如建筑房屋,先奠基脚与建筑房子的骨架。那么基础声乐教学所赋予它的任务和内涵是培育出游刃有余的气息,挖掘共鸣腔体发出宏大的声音,足够的音量,扩充宽广的音域,塑造出圆润而丰富多彩的音色等,为声乐演唱打下物质基础。
3、“情”的内涵
“情”是指人声音乐本身所涵盖的思想感情与音乐风格,以及演绎者个人对音乐作品的独到见解而所融入的情感体验;“情”属于精神的范畴;“情”是声音色彩的美化与艺术性加工及其提高。那么,基础声乐教学所赋予它的任务和内涵是在声音的基础上融入一种人文精神,并予之蕴含的思想感情色彩,以赋予它鲜活的灵魂,使声音有血有肉。
4、“声”与“情”的辩证关系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一切上层建筑都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物质决定意识”;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管仲在《管晏列传》中有一句这样的千古格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等等,上述各种科学论断从各个不同的层面和角度深刻地阐述了物质与精神的辩证关系:即“物质决定精神意识”!先有物质后有意识。它们都充分说明了“声”即“声音”在基础声乐教学过程中的首要地位和决定性作用,声音是歌唱的物质前提基础,有了声音才能谈得上去传情达意,否则只能是空中楼阁、海市蜃楼,只能是一种虚无缥缈而不复存在的主观虚幻的想象而已。就是我国传统民族唱法中的美学思想也推崇“情以声为本,声以情为形”这一观点。再如,西方美声唱法产生的前提就是在这种辩证关系的基础上形成的产物。几百年前的欧洲国家,在现代的扩音设备尚未发明与问世之前,其歌唱舞台表演传递方式也是一种原始的纯真声表达,这种传递方式是原始的、有限的。如果在盛大的公众场合,有着成千上万人群的大礼堂演唱时,即使是歌唱家也只能是无能为力,叹不能及也。他们也总是抱怨自己的音量过于渺小,无法满足每个听众的听觉能力。于是乎,那些颇有建树思维的科学家就开始发明麦克风等系列扩音设备,如今世界上的扩音技术已经达到了一种炉火纯净的境界。这一实例充分说明了声音在歌声中的至关重要性和第一性原理。再次,欧洲国家的古老音乐厅室内空间顶端总是圆拱形的,这也是因为在当时尚未出现如今的扩音设备之前根据声学共鸣原理巧妙设计的杰作。目的是为了增强人声有限的共鸣效果,增强声音的圆润度,以增强传送力。因此,有了声音才能凭着声音这个载体去表达感情,没有声音情感就失去了传播的媒介。所以在基础声乐教学中,首先应该通过各种方式或措施有效地培育出足够宏大的音量,足够美妙的音色,足够圆润的共鸣声音,足够纯真的音质,足够宽广的音域,足够深厚饱满的气息和足够大的肺活量等。其具体办法与措施是:
其一、利用意念转移法把呼吸气息深深地意守或储存在丹田圈内,以丹田肌肉收缩的办法产生一对向左、右腰部两侧分解的力量,再由自身向前微微做重心倾斜的力量同时产生左、右、前三个方位对拉的力量,形成对抗平衡,从而稳固地建立起了以丹田圈为中心的呼吸气息支撑点(俗称的呼吸支点),以收放自如地运行歌唱的气息;
其二、构建管道腔体并科学地运用共鸣腔体让声音产生足够的共鸣,达到扩大音量、美化音色,纯真音质,增强圆润度,增强声音穿透力的目的,为扩展音域打下坚实的基础。构建管道腔体,形成统一的共鸣体,首先是下沉气流固守丹田,在气息支点下拉的前提下,充分打开牙关,开启咽腔通往鼻腔和口腔的门户;第二步是放平放松整个舌头,舌尖轻轻抵及下齿龈,并有往前推滚的感觉,整个的感觉就像是在呕吐食物一样;第三步是垂直上拉上口盖,下拉下口盖,下巴必须是自然放松的,脸部肌肉群上拉,并始终保持惊喜的状态,肩膀和胳膊、胸部、喉咙、脖子都是自然放松的,丝毫不要强加多余的力量;第四步是在初学阶段避开闭口音母训练,多练hao,ao,ang,这些母音,和字音利于腔体的打开。
其三、放松并放平舌头。舌头在歌唱中是一个很难处理的矛盾体对立面。所以,处理和安置好舌头与发声的关系至关重要,也是一门艺术学问。就怕用力卷着舌头拼命往里缩,这样将把已经打开的咽腔或尚未打开的咽腔堵个严严实实,声音气息都无法送出。其最佳的处理方式是舌头轻轻顶住下齿龈(当然在咬字瞬间是必须配合使用的),找到呕吐时的感觉,用这种感觉来歌唱和发声,腔体就自然打开了,声音和气息也就很畅通地送出,共鸣效果也会理想化。
其四、科学使用混声扩展音域。混声就是真假声的协调融合声。无论男声还是女声进入自身的自然换声区时,必须按照协调的比例融入假声,男声更为突出。混声运用得当自然,音域扩展才能得以实现,才能做到高音能上,低音能下,同样也能达到增大音量的目的。
其五、适当巧妙地运用规范的颤音也是造就声音的有效办法;开始训练时采用小提琴的颤音颤动法将会获得特殊的功效。
其六、培养惊奇与喜悦备具的演唱情态。歌唱与发声的理想状态是始终处于一种惊喜感,即既有惊讶的成分,又有喜悦的成分。这样不仅要表现在脸部,更重要的是要流淌在心底。使每个毛孔都在歌唱,这样就达到最高境界了。
关于“情”是指人声音乐本身所涵盖的思想感情与音乐风格,以及演绎者个人对音乐作品的独到见解而所融入的情感;“情”属于精神的范畴;“情”是声音色彩的美化与艺术性加工及其提高。如果音乐(也就是本文要论述的“声”)没有感情色彩做陪衬,那就像一朵鲜花没有了绿叶。俗话说:“好花还要绿叶扶”。更进一步说,声音或者说是音乐如果没有了情感那就会失去灵魂,因此,情感是声乐艺术的升华。情感可以不断地美化声音。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但尽管如此,事实不可否定,声音还是先决条件,没有声音感情再丰富也会去了炫耀与渲掀的媒介和载体或可能。
三、结语:
综上所述,基础声乐教学“声”与“情”的关系,即“人声音乐”与“音乐所要表达人的感情”的关系。声音是第一性的,具有决定的作用,所以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声音的培育,和声音的基础训练,从各个方面,通过多种渠道挖掘声音的潜质和属性,满足声音的最大需要。而情感是第二性的,情感反过来又对声音起到一种美化作用。所以我们也不能忽视情感的表达。但在其二者的先后顺序中必须遵循“先声后情”的关系,应该是先有声才有情,情以声传情,声以情动情。最终,当声乐艺术发展到其最高境界以后,即将实现以声传情,以情带声,声情并茂的理想境地。因此,到了那时,它们就成为了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升华。
参考文献:
[1]、谢立山.科学“Hao” 音发声法与声乐艺术[M].中国文联出版社.2010.10
[2]、沈湘.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