岗位化应用写作研究与实践

2012-08-30 16:53白文勇
科学时代·下半月 2012年3期
关键词:应用文课程内容实训

白文勇

[摘要] 岗位化教学模式是以就业为导向,以工作岗位为核心,培养学生应职岗位能力。因此,要以职业能力需求为导向构建课程内容,以专业需要为抓手编写模块式教材,以特色为切点探索工学结合形式,实现“工厂化办学,办工厂化大学”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岗位化应用写作岗位导向型课程模式

岗位化教学模式是以就业为导向,以工作岗位为核心,培养学生应职岗位能力。因此,应该秉承“岗位入手,梳理专业,建设课程”的思路,建立“岗位导向型”的课程模式,构建学校与社会、教学与生产、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实现“工厂化办学,办工厂化大学”的教学效果。

一、以职业能力需求为导向构建课程内容

在筛选应用文文种的时候,应该了解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对口的职业岗位需要什么样的应用写作能力,适当选择一些文种,保证学生应用写作能力与职业岗位工作要求有效的对接。

(一)以就业能力为导向的课程价值取向

以市场的需求为导向进行课程内容的设计,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就业水平。例如行政公文对文秘、管理类岗位很重要,但是对从事理工类、农林类工作的学生来说,一般情况下很难有机会使用到。而在职业岗位工作中必须用到的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应用文,如科技类文种,由于照顾通用而舍弃,学和用严重脱节,无法实现应用写作的实用价值,无法达到对应用写作作为一项职业技能进行培养的目的。

因此,不同的专业大类应使用不同的教学大纲,同一个教学大纲、不同的专业之间在教学内容上可以各有侧重,即以工作过程为切入点,以专业大类为方向,结合学生专业实际和职业岗位工作需要,以专业的对口职业主题为轴心,按知识逻辑不断展开,用职业技能来吸纳和整合学习内容,服从于职业岗位、岗位群和职业生涯的需求,优化整合教学内容,做到理论知识、例文选择、练习题目等等的设计都应尽可能紧扣学生专业实际。

如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主要还是商务岗位。他们与其他专业的毕业生相比,虽然有一些英语上的优势,但是极少会像纯英语专业的学生那样靠英语谋生,因为他们的英语还达不到那个程度。由此,“英为商用”就作为我们教学的指导方针,而在课程内容中补充必要的商务文书内容,例如市场营销、国际贸易实务、商务合同、进出口单证、商务谈判等,把商务知识的传授、商务写作技能、英语语言能力及其他通用能力的培养融为一体。

(二)体现学生、企业、行业三个层面的需求

课程内容开发要深入用人单位对整体和具体的工作岗位进行职业岗位分析,由此归纳培养对象所应具备的理论知识、技术技能、态度素质等各种职业技术能力和职业关键能力,实行“订单式”培养:以学生未来职业生涯、职业能力为价值取向,针对其专业特点,确定教学重点,专业知识与写作能力。

应用写作内容的构建就应考虑学生的未来综合素质与专业素质需要,形成职业通用文书与职业专用文书两大板块。通用文书中应考虑作为职业人必备的应用文内容学习与相关文种写作,大致构建基于 “职业化” 的基本模块与纯专业模块:基本模块包括在校与 “职业生存与发展” 相关的必备的文种,即礼仪文、 书信文、笔记文、契据文、告启文、辞稿文、规约文、事务文,职业规划书、毕业论文与答辩、求职信、创业策划书等;纯专业模块,通常限于以行业为背景,以岗位为需要的某一类文种,如农科类、财经类、文教类、信息类、机电类、化工类、运输类、贸易类、建筑类等,供不同专业的学生根据专业灵活选用。这样既能够体现职业教育教学内容必需、够用的原则,又可以使学生对职业生涯和岗位工作形成一定的感性认识,激发写作兴趣和热情,强化角色意识,满足行业发展需求,实现“零距离”对接。

二、以專业需要为抓手编写模块式教材

为配合课程内容开发的需要,教材体例应根据不同专业、不同规格层次教学的需要采用模块式的体例设计,将教材内容分为应用文基本写作能力训练、应用文专业写作能力训练两大模块,其中基本模块可分为学习模块(如读书笔记毕业论文等)、求职模块(求职信应聘书简历和自传等)、公文与事务模块(通知通报会议纪要报告请示函等公文,计划总结述职报告规章制度等)、生活模块(请柬条据致词喜报贺信等)等。专业模块内容依据不同类别的职业岗位对应用文写作的实际需求,以大类专业群为基本单位进行分类编写。专业模块分为农业与食品类、旅游与财经类、电子与机械工程类、文化教育类、公共事业类、建筑类专业应用文写作能力训练等。

三、以特色为切点探索工学结合形式

和各系沟通,通过校企合作,实现 “教室车间化、车间产业化、理论实践化、学校工厂化”的授课效果。

(一)课程内容三贴近

根据市场需求和企业需要的人才标准和培养规格来实现课程内容“三贴近”:教学内容与职业需求相贴近;个人能力与经济需求相贴近;个人发展与企业需求相贴近。

(二)实践基地企业化

充分利用各系现有的实践基地资源和企业提供的资源,把实践基地作为沟通学校与企业联系的桥梁,使之成为学生实习的场所、学生参加社会经济活动的场所,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里提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从知识型向能力型、从专业型向素质型、从适应型向创造型的转变。

(三)实践模式进阶化

根据职业岗位群的要求,以“实际、实用、实践”为原则,构建“进阶式”实践教学模式。

职业岗位认知培养:通过参观典型企业的典型岗位,并邀请企业相关岗位技术骨干介绍企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素质、知识、技能的需求标准,使学生对未来工作岗位建立初步印象,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习积极性。

校内模拟实训:由基础理论实训、专项模拟实训和综合模拟实训三部分有机组成。

以实物演示、操作演示、角色扮演法、情景模拟等方式引导学生实际写作训练,使学生较为直观的了解写作过程与方法,并通过亲自动手掌握基本写作技能。

专项模拟实训,按照工作流程分模块设置训练项目,主要安排市场调研、职业指导实训等。通过社会调查、方案设计等方式进行任务式大作业操作,以学生为主体,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求学生为完成某项工作任务自主设计并组织实施全过程,最后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对方案实施结果进行评价并提出改善意见,使学生加深理解并熟练掌握基本职业技能。

综合模拟实训,深入企业开展教学活动,用“工学交替”模式,注重融“教、学、做”为一体,实现“做中学、学中教”,提升综合知识应用水平。

(四)校外顶岗模式化

以围绕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为中心,明确学校和实习企业双方的责任,对学生实行双重管理,共同制定实习任务书,做好顶岗实习任务下达、实习全过程管理、实习成绩考核与评价三项工作,最终达到学生、教师、学校和企业共赢的目的。积极调动校外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职业技能训练所需的现场设备、师资或其他条件,同时也为学生提供就业前企业实际工作的全方位预演,实现顶岗实习与就业的融合,让学生真正能在毕业时实现能力与岗位的零距离对接。同时,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及沟通协调能力,使职业素质培养系统化、具体化,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猜你喜欢
应用文课程内容实训
依托互联网实施商务英语函电实训教学
课程思政视域下职业院校实训课程内容的重构
构建有效的应用文教学课堂
液压课程开放式虚实结合实训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
析课程内容 谋教学佳策——“数的认识”模块知识的教学思考
创设写作趣味张扬学生个性
新生态学校如何诠释课程内容
提升中职机械专业钳工实训教学有效性的几点尝试
四种英语常考应用文写作范例
浅析职业院校实训中心管理机构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