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伟明
去年10月,在厦门与友人曾兄会面。已出版著作20多种的曾兄,是个好书之徒,平均每月要花一两千元购书,对厦门的书店特别熟悉。因此,第一次见面,便提出由他引导逛书店。
曾兄兴致勃勃,带我们连续逛了多家书店。大家各有收获,以致下午近2点钟,才提着一袋书去吃午饭。结果,来到预先考虑的饭店时,人家的厨师已经下班了,我们只好另找地方解决吃饭问题。
当晚,我与同事还逛了位于厦门市区中山街的书店——“光合作用”。在中山街这种繁华的商业街,居然有家书店如此富丽堂皇,我们感叹,厦门的文化氛围真是不错,厦门的书店真是奢侈。
没想到的是,回到赣州不到十天,我突然从网上看到一则消息:中国最大的民营连鎖书店——光合作用书店关门了!也就是说,包括位于厦门中山街的光合作用书店,在这天一起消失了。我们逛这个书店时,虽然没有门庭若市的感觉,至少还看不出来它马上就要关门了。
书店关门,在这几年已不是新闻。据媒体报道,在过去4年里,全国已有上万家民营书店倒闭。总部在厦门的“光合作用”,竟然也以这种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关门,让我们更加感到实体书店生存的压抑。这一刻,如同听说某位刚见过面的人遇上了大麻烦,一股忧伤之情油然升起。不知我们在厦门逛过的另外几家书店还好吗?我不禁操了闲心,生起杞人之忧。
对好书之徒来说,书店是个颇有魅力的特殊商店。我还记得,很小的时候,在乡下,街上只有一家百货商店,店里有一排柜台就是专卖图书的。品种虽然不多,但在那时也算不错了,我几乎买了那里的每一种连环画。后来,这个商店没有了,但我们很快发现,供销社的一家店面也在兼卖图书;直到上世纪90年代我读大学时,我还利用假期在那里买过四大古典名著的一部。那个小小的角落,一直在我心里占有很大的分量。现在,我不知道乡下是否还有哪家商店兼营图书?
在城里,以前,新华书店都在黄金地段。节假日,那是个热闹的地方,也是个温馨的地方。后来,情况悄然变化,听说,老家的县城,一度没有新华书店了,店面改卖其他商品了。而市里的书城,也不知何时把最好的店面让位了。从经济效益的角度来看,可以理解,毕竟人家要生存,只要不把书店彻底消灭,就算不错了。
然而,书店关门的趋势还是势不可当。在一些不算很“黄金”的地段,每个城市都还有几家规模不大的书店在撑着,但我们实在算不准,明天,还有哪家书店会关门?
书店关门,恐怕不会有太多的人感到忧伤。因为,现在买书的人的确不多,否则,也就不存在关门一说了。大家都在抱怨图书贵,其实,图书说贵也不贵,比它贵的东西多的是,何况我们还可以经常买打折书。在我看来,图书价格不是贵,而是乱,乱得你不知它到底要多少钱。以我们通常买书的价格来看,真的不算贵。人家辛辛苦苦写一年半载甚至几年,你用几十元甚至十几元就可以享用其成果,谈什么贵?其他商品再贵,也没听到大家有这么多怨言。
不是因为图书贵,而是因为本来就不愿读书。为什么要读书?现在休闲方式这么多,哪种不比读书有味?更何况,读了书有什么好处?这可是个讲究功利与实惠的年代呵。“知识改变命运”的笑话你听过吗?一个年轻人去算命,算命的瞎子说:“你命运甚好,25岁可以娶美女为妻,30岁可以发大财。”年轻人大怒:“我已35岁了,博士毕业,光棍一条,家徒四壁!”瞎子一怔,总算反应敏捷:“你读了博士?知识改变命运啊!”的确,我们常常看到的是,不读书也许富有自在,一读书反而一穷二白。在打麻将的人看来,书者,输也。看看许多读书人的生存状况,你说谁还愿意读书?
说起大道理,大家都知道书店是一个地方的文化符号。我们不能没有文化,当然也不能没有书店,所以应该拯救书店。可是,到底该怎样拯救书店?
拯救的方式有多种,比如出台优惠政策,给书店免税;比如鼓励书店转型发展,提升经营水平。这些都是应该做的,但最根本的,还是需要鼓励大家继续读书。只有大家读书,书店才有络绎不绝的顾客,才有源头活水,才能生机勃勃。
书店关门,不要只让人留下喟叹。我有一个梦想:在城市一个不算繁华的地段,开一个特殊的店,一边是茶庄,一边是书店,然后以报纸为媒介,发起一个“品书会”。每逢节假日之夜,与众书友坐在茶庄,喝着免费提供的茶水,海阔天空品评最近所读之书,让城市的书香越来越浓,让我们每年以各种名义举办的读书活动更加实在……我知道,以我个人的能力,当然实现不了这个梦想,但不知是否能遇到志同道合者,一起来办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