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渝蓉(重庆市中医院/重庆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重庆 400011)
中风是导致人类死亡的三大疾病之一,其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严重危害民众健康。相关循证医学研究[1]表明,目前被证实有效的治疗药物只有人组织型纤维溶酶原激活剂(rt-PA)、阿司匹林,但其应用受到时间窗的限制。笔者应用舒血宁注射液联合针刺治疗脑梗死恢复期患者,以观察其疗效,现报道如下。
选择我院2005年2月-2010年5月脑梗死恢复期患者150例,均根据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有关脑卒中诊断标准[2],并经头颅CT/MRI确诊;CT排除脑出血或出血性梗死,排除心、肝、肾等严重并发症及血液系统疾病者、严重意识障碍者。150例患者随机均分为3组:针药组50例,其中男性31例,女性19例;年龄45~79岁,平均(55.24±10.21)岁;病程(4.18±1.05)个月;单纯肢体功能障碍者25例,肢瘫伴言语不利者20例,有高血压病史者26例,有糖尿病病史者11例;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21.03±7.24)分。中药组50例,其中男性27例,女性23例;年龄47~77岁,平均(55.09±9.71)岁;病程(4.63±1.14)个月;单纯肢体功能障碍者22例,伴语言障碍者18例,有高血压病史者20例,有糖尿病病史者8例;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23.01±6.45)分。对照组50例,其中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龄45~74岁,平均(54.88±11.30)岁;病程(3.98±1.21)个月;单纯肢体功能障碍者23例,肢瘫伴言语不利者19例,有高血压病史者26例,有糖尿病病史者11例;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21.18±6.24)分。3组年龄、性别、病情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及康复护理。西医常规治疗包括抗血小板聚集、抗凝、管理血压、调控血糖、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降低颅内高压、控制心律失常,合并感染者根据药物敏感试验给予抗感染等对症处理。康复治疗包括运动及按摩治疗。中药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舒血宁注射液2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qd。针药组在中药组基础上加用针刺治疗,头针取穴按焦氏取穴法,取运动区,如伴有感觉性失语者加取语言二区,操作方法为取28号1.5寸毫针,常规消毒后,针与头皮呈30°夹角快速刺入头皮下,当针尖抵达帽状腱膜下层时使针头与头皮平行继续捻转进针,运动区上1/5、中2/5、下2/5各刺1针,语言二区刺1针,以每分钟200转捻转2min,间隔15min,再次捻转,留针30min,qd;体针取穴为上肢取患侧的肩髃、曲池、合谷、内关,下肢取患侧阳陵泉、足三里、悬钟、解溪、太冲,口角歪斜者可加患侧的地仓、下关、颊车;操作为取1.5~3.0寸毫针,常规进针,间隔15min行提插捻转1次,留针30min,qd。3组均以2周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评价疗效。
治疗前、后检测3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记录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并观察3组治疗前后血尿常规、肝肾功能以及临床反应,以评价治疗方法的安全性。
根据“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判定疗效[3]。治愈: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减少91%~100%,病残程度为0级;显效: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减少46%~90%,病残程度1~3级;有效: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减少18%~45%;无效: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减少<18%;恶化: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增多18%以上。总有效率=(治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采用SPSS 11.2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方差分析及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3组临床疗效比较(n)Tab 1Comparison of clinical efficacy among 3groups(n)
由表1可知,针药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和中药组(P<0.05);中药组亦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较见表2。
表23 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较(分,±s)Tab 2 Comparison of degree of neurological deficit score among 3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core,±s)
表23 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较(分,±s)Tab 2 Comparison of degree of neurological deficit score among 3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core,±s)
组别针药组中药组对照组例数/n 505050治疗前21.03±7.2423.01±6.4521.18±6.24治疗后8.70±4.7111.17±3.6916.24±6.42
由表2可知,针药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改善显著优于中药组和对照组(P<0.05);中药组亦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见表3。
表3 3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s)Tab 3 Comparison of improvement of blood rheology among 3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
表3 3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s)Tab 3 Comparison of improvement of blood rheology among 3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
指标全血高切黏度/mpa·s全血低切黏度/mpa·s血浆比黏度/mpa·s纤维蛋白原/g·L-1红细胞压积/%针药组治疗前7.25±1.6911.12±2.881.54±0.083.13±0.5552.33±6.41治疗后6.41±0.989.34±2.530.90±0.072.09±0.4249.12±5.84中药组治疗前7.21±1.5511.24±3.011.55±0.113.12±0.6452.10±7.09治疗后6.43±1.019.54±2.610.91±0.102.19±0.3649.09±6.11对照组治疗前7.22±1.6111.22±2.431.49±0.133.09±0.8851.88±5.84治疗后6.88±1.0010.47±3.141.23±0.123.01±0.2351.09±6.01
由表3可知,各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P<0.05),针药组和中药组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药组与中药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3组治疗前后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针药组有1例出现心慌、出汗,考虑为晕针反应,予立即取针,休息后缓解,未作特殊处理。
脑梗死属中医学“中风”范畴,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中首创中风病名,并沿用至今。《内经》中则根据其不同症状和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而有“大厥”、“薄厥”、“扑击”、“偏枯”等病名。如《素问·调经论》云:“血之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返则生,不返则死。”该病为中老年人多发病,其病机主要为瘀痰之邪阻于经络,气不能行,血不能荣,气血瘀滞,经络痹阻而致肢体废不能用。《医经溯洄集·中风》云:“中风者非外来风邪,乃本气自病矣。凡年逾四旬,气衰之际,或因忧喜愤怒,伤其气者,多有此疾。”中老年人多气血亏虚,阴阳失调,加之情感过极、酒食过度、房事劳累,气血更耗,气虚则生血无能、行血不力,而致气滞血瘀、阻痹经脉,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血互相为用,如气不能行,血不能荣,经脉肌肉失养逐成本病。
舒血宁注射液是由银杏叶提取物制成。银杏叶性甘、味苦、涩、平,归心肺经,具有敛肺平喘、活血化瘀、止痛的功效。舒血宁注射液的有效成分为银杏黄酮苷、银杏苦内酯和白果内酯。银杏黄酮苷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抗自由基作用;银杏苦内酯能逆转异常的血液流变性,提高红细胞变性能力,降低血液黏滞度,改善血液循环;同时还是血小板活化因子受体拮抗药[4],因具有高效的抗血小板活化因子作用,从而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抗血栓形成。本研究结果表明,舒血宁注射液对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改善明显优于西医常规疗法。加用针刺治疗后未进一步提高对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进一步肯定了舒血宁注射液的疗效。
针灸具有类似或优于异化作用中的促进作用,通过外周感觉的输入,可使γ运动神经元兴奋,异化脊髓低位中枢,反射性地诱发肌张力发生与增强,同时又可兴奋α运动神经元,促进分离运动的产生[5]。本研究结果表明,针灸与舒血宁注射液联用对神经功能的改善明显优于西医常规疗法,也优于舒血宁注射液联合西医常规治疗,表明针灸治疗在改善患者神经功能、促进康复方面疗效确切。
综上所述,舒血宁注射液联合针刺治疗脑梗死恢复期患者,可明显改善其神经功能、血液流变学指标,提高临床疗效,且安全性较好。
[1] 杨志新,石学敏.循证医学与中风临床疗效评价[J].中国临床医生,2007,11(1):6.
[2] 中华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
[3]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4.
[4] 王小姗,秋 晴,曹 辉,等.银杏叶提取物对缺血再灌注鼠脑保护作用的研究[J].临床神经学杂志,2006,19(1):53.
[5] 冯 斌,杨蓓玲.促神经针刺法在偏瘫早期康复中的应用[J].上海针灸杂志,1996,15(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