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书月
现代科技的发展,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而又瞬息万变的海量信息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挑战。良莠不齐的信息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有的强化了学校教育,而有的则淡化甚至抵消了学校教育,造成学生价值观混乱。另外,由于人的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封闭的教育模式使得学校和家庭教育出现了不相容现象,家庭、学校之间挑剔抱怨增多,相互交流合作减少。另一部分教育者教育手段有待改善,平等亲切的家访少了,而代之以召见命令、批评训斥等方式,从而引起学生和家长的反感。
父母的权威也受到了挑战。《中国青年报》曾以《孩子嫌母亲素质低下?———专家提倡“现代母爱”》为题报道了上海进行的“母亲素质大调查”,父母被排除在最尊敬的人之外,这值得父母们反思。而父母出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传统家庭教育观,一方面造就了一批任性自私依赖性强心理脆弱的独生子女群体;另一方面在教育过程中,往往毫不留情地扼杀孩子的天性,剥夺孩子的自由,“虎妈”、“狼爸”受热捧,折射出社会普遍存在的病症。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就这样按部就班地在自己的轨道运行着,但它们的教育都存在着一大片盲区。人的社会化教育、法制教育、情感教育、心理教育、青春期教育、生活教育等都已被忽视,一切都被“学习成绩”和“高考意识”所取代。学生就在这样的夹缝中求生存,情何以堪!于是一部分学生被驯化了,他们收敛起自己那颗驿动的心,但是双翼也日渐退化了,将来搏击风雨、生存于社会的能力也减弱了;另一部分情感被扭曲,人格被异化,默默地对抗着家庭和学校的教育,严重的就上演出了自杀、出走或为害社会的一幕幕人生悲剧。
有鉴于此,如何才能消除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盲区,整合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力量?如何才能调适学生心理,为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家校合作,是面临困境的现代教育的必然选择。笔者通过编辑班级《家校通讯》,优化德育环境,畅通信息渠道,促进自我教育,构建三位一体的立体化教育网络,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优化德育环境
德育是衡量一个人成才与成人的标尺,是素质教育的制高点。良好德育环境的构建需要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面的协同努力。目前我们面临着比较复杂的社会情势,全球化趋势和多极化趋势是学生议论的热点之一,毒胶囊问题、地沟油问题等常常让青春热血的青少年慷慨激昂。丧失这样的教育时机无疑是对国家民族未来极不负责任的表现。但是青少年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又往往存在着热情有余而理性认识不足的状况,适时加以引导,无疑也会使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在学生认识社会问题上找到共鸣点,促进师生和家庭内两代人情感的融合。只有当学生对社会有了正确而不片面的认识时,学生的社会化教育也才能更有成效。我们通过“社会调查”、“新闻在线”、“新闻‘克隆”、“生活经纬”、“警钟长鸣”等栏目,对社会新闻和学生关心的身边事及时加以评点,并通过激发家长、学生的参与意识,及时把握时代的脉膊,创造一个更和谐的德育环境。
对学生生活中存在的“特区”进行及时指导,也是优化德育环境的重点之一。通过“假期大排档”我们对学生的假期生活安排作了指导,并且取得了村(居)委员会和家庭对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支持和帮助;通过“我是小财迷”等栏目引导学生树立新的消费观念;通过“小理聊天室”等栏目在青春期教育等问题上架起了师长和学生的情感桥梁。另外,青少年学生的安全教育、自我保护、对网络教育的认识等话题都曾作为主题被重点凸现出来。
家长素质是家庭教育的关键因素。致力于提高家长素质,灌输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也是家校合作的重要任务之一。每期《家校通讯》都明确一个主题,并在“教育新概念”栏目对家庭和学校教育的前沿理论加以介绍。在“名人家教”、“家教秘诀”、“非常家教”、“成功方案”等栏目中对家庭教育中的成功个案加以介绍,并针对诸如“培养孩子责任心”、“正确评价孩子”、“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等话题,提供一些具体的措施,另外,我们还利用一切机会加强和家长的交流,了解家长的需求,对其教育子女的具体情况措施进行讨论,并在“爱的艺术”、“个案研究”等栏目中,请家长参与出主意想办法。由于家长来自各行各业,他们在分享教育子女的意义和经验时,也可交流其他职业生活方面的信息,学习别人长处,提高自身的修养和教育素质。而在交流过程中,对教师而言,既是一种感受尊重理解的过程,又能促进教育管理的改善。
学校从过去的“请进来”,把家长作为配角到现在的“走出去”,和家长共同交流分享教育的意义,从这个意义上家校合作将更主动,更能促进教育社会的诞生,而德育环境的优化将更有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也为学生的成才成人创造了一个更良好的氛围。
二、畅通信息渠道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的过程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家庭和学校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两支主要的教育力量,只有形成合力,教育的力量才会充分发挥出来。而教育的内容又是多样化的,不仅要有学识上的教育,也要有生活情感的引导。教育的过程是教师、家长和学生(子女)三者互动的过程,教师和学生的信息交流、家长和子女的信息交流,只有借助于教师和家长的信息交流,才能形成良性循环。过去,家长参与学校的教育活动,主要是传统的“家长会”,一般每学期才举行一次,主要内容也只是通报学生在校表现,考试成绩以及老师(班主任)对家长的“希望”等。这样的“宏观指导”往往是内容泛泛,家长也只是作为“听众”参与其中。交流的单向和内容的单一往往是其致命的弊端,尤其是调皮学生或成绩较差的学生家长往往视为畏途。编辑《家校通讯》在改善传统交流方式的同时,开创了另一条“绿色交流通道”,更有利于选择具有普遍多样的交流话题,进行缜密的思考表达。
每期我们都设“班情快递”栏目,对班级中的好人好事、获奖情况等及时通报,对需要解决的问题及治班之策及时公示,求得充分理解合作。通过“你问我答”、“情感驿站”等栏目解答学生及家长的疑问,通过“调查回放”等栏目对家长的意见及时反馈,通过“个案研究”、“青春书简”等栏目与学生及家长进行书面交流。这样在学生、家长和教师之间架起了一道交流的立交桥。学生汤某学习习惯较差,常常找不到自己书本、讲义等,课桌里更是垃圾成堆。按照常理教师往往会训斥教育,限期改正,但这样做能否真的解决问题呢?后来我们主动与家长联系,才发觉该生娇生惯养,无独立生活能力,于是我们联手,从改变其生活习惯入手,进而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取得了成功。学生邓某进入高中后从极端自信转向极度自卑,并且伴有较严重的考试焦虑,我在《家校通讯》中以此作为案例,和家长们一起研究对策,教师、同学、家长形成合力,帮助他从失败的阴霾中走出来。
前苏联心理学家彼得洛夫说:“教师如将其教导活动局限于学校范围以内,不对学生家长进行工作,那就不会达到所希望的结果。”《家校通讯》作为交流的媒介,不仅使得教育者的意图能有效作用于学生和家长,也使得家长的意见能反作用于教育者,使得教育教学情况能得到及时的反馈及改善。两者共同结合,受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三、强化自我教育
《家校通讯》是学生自我教育的阵地。在条件成熟的时候由学生组成编辑小组负责,确定每期主题和形式,这对学生来说是极好的锻炼机会。教育者对后进生问题可以说提供了各种解决方案,但是转化的过程却往往是十分艰难的,但学生编辑时在“心情故事”栏目中自撰的一篇《黑气球也能飞起来》,通过一个后进生的自述得出了“救世主是我自己”的结论,因为作者敞开了心扉,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获得了成功,因此很感人。另一个学生以《想说放弃不容易》坦露了自己与网络之间的情缘以及选择放弃的艰难。因为选题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所以《家校通讯》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欢迎。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最有效的教育是学生的自我教育。
《家校通讯》也促进了家长和教育者的自我教育。分享他人教育子女的经验,提高应对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了解子女的心理特征,营造温馨和睦的家庭氛围,是每个家长必须学习的内容。做家长的知识技能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仅靠良好愿望就能实现的。家校之间的合作也使教育者能更全面客观地了解学生的成长过程和家庭背景,能不断借助了解到的新情况和家长的反馈意见不断修正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从这个意义讲,这也是教育者自我教育的必修课。
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和谐的全面发展,就是两个‘教育者——学校和家庭,不仅要一致行动,更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始终从同样的原则出发,无论在教育的目的,过程还是手段上,都不要发生分歧。”所以笔者认为,家校合作是面临困境的现代教育的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