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雪静
综观国内外宏观形势,在后金融危机时代,虽然世界经济整体有所复苏,但呈现出很大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全球炼油产业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趋势和特点。
由于石油需求的格局发生变化,炼油行业的布局在加速调整中,出现明显的东西方分化趋势。全球新建炼油厂均位于亚洲,欧美炼厂关闭和出售的事件频现,部分公司如美国马拉松石油公司、康菲公司已经或正在剥离炼油业务。据美国《油气杂志》最新统计,截至2011年底,全球炼油总能力达到44.02亿吨/年,较上年减少875万吨/年,降幅0.2%,为近10年来首次下降。炼油能力下降主要是由于欧美地区受经济衰退影响导致石油需求下降。北美地区炼油能力下降了275万吨/年,西欧地区因炼厂关闭导致炼油能力减少1125万吨/年。相反,亚洲地区的炼油能力增长了220万吨/年,达到12.5亿吨/年,约占全球总能力的28.1%,高于北美,稳居世界第一。中东地区炼油能力增加了160万吨/年。
预计未来几年,世界新建炼油项目仍将主要集中在亚洲,欧美地区的炼油业务调整和重组还将继续,这促使世界石油石化工业的发展重心加速向具有市场潜在优势的亚洲转移。据IEA(国家能源机构)预计,2010年~2016年期间,全球炼油能力将增加4.8亿吨/年,其中95%的增长在非经合组织国家,只有5%的新增能力发生在经合组织国家。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炼油工业取得巨大进步。2006年~2011年,我国炼油能力从3.69亿吨/年提高到5.4亿吨/年,年均增长10.2%,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占世界炼油总能力的比例从8.3%上升到11.8%。“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将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未来五年将是我国石化工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重要时期,也是实现转变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的关键时期。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今年2月发布的《石化和化学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石化行业将继续保持稳步增长,总产值年均增长速度保持在10%以上。争取到2015年实现行业总产值14万亿元,原油加工能力控制在6亿吨/年以内,形成3~4个2000万吨/年级的炼油生产基地,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的炼油能力比重进一步提高,炼油企业平均规模超过600万吨/年。
(2011年主要国家炼油能力)
世界炼油工业继续向规模化发展,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据美国《油气杂志》统计,截至2011年底,全球共有655座炼厂,平均规模达到672万吨/年。与2003年相比,炼厂数量减少9%,但平均规模提高了17%,由572万吨/年上升到672万吨/年。排名世界前十位的10家炼油公司的炼油能力达到17.7亿吨/年,占全球总能力的40%以上。规模在2000万吨/年以上的炼厂达到22座。印度信实公司贾姆讷格尔炼厂以6200万吨/年的炼油能力成为世界最大的炼厂。
我国在炼厂大型化、规模化方面与世界的差距正在大幅度缩小,炼厂平均规模已达到610万吨/年以上。目前已有22座千万吨级炼厂,与2005年的5座相比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大连石化和镇海炼化的炼油能力已超过2000万吨/年,中国石化和中国石油都已跻身世界十大炼油商之列。
世界十大炼油厂排名
炼油装置向大型化方向继续发展,以达到节约投资、降低生产费用、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源综合利用水平的目的。例如,世界最大的常减压装置规模已达到1800万吨/年,催化裂化、催化重整、加氢裂化和焦化装置最大规模也分别达到了1000万吨/年、425万吨/年、400万吨/年和810万吨/年。
为持续降低成本,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世界主要石油公司都在加强炼化一体化基地的建设。目前已经形成了美国墨西哥湾沿岸地区、日本东京湾地区、韩国蔚山、新加坡裕廊岛、沙特朱拜勒和延布石化工业园区等一批世界级炼化一体化工业园区。其中美国墨西哥湾沿岸地区是世界最大的炼化基地,炼油能力达到3.93亿吨/年,占美国总炼油能力的44%。该地区还集中了美国95%的乙烯产能。日本东京湾地区的炼油能力占全国的38.5%,乙烯能力占55.9%。我国的长三角、珠三角、杭州湾地区、环渤海地区以及印度的贾姆纳加尔、伊朗的伊玛姆等地正在加快建设世界级炼化一体化工业园区。
随着世界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石油消费量持续增长。但原油资源储量有限,未来供应紧张已是必然趋势。主要能源机构都预测在2025年~2045年期间世界原油生产将达到峰值,峰值过后原油产量将以年均1%~5%速度下降。我国自1993年成为原油净进口国以来,进口量逐年增大。2011年原油对外依存度达到55.1%,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石油进口国和消费国。预计到2015年,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将上升到62%,2020年将达到68%,供需缺口逐年增大。原油资源不足成为制约我国炼油工业发展的最大瓶颈。
为应对原油资源日益紧缺的挑战,减少对石油资源的依赖,各国政府和石油公司都在积极开发利用生物质、页岩油、页岩气等替代能源和非常规资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生物燃料在替代能源中的地位日益增长。生物燃料需求将继续快速增长。据IEA预测,到2013年,生物乙醇将占到全球汽油供应量的5%,生物柴油将占到全球柴油供应量的1%。到2035年生物燃料消费量将占交通运输用燃料总量的8%,能替代2亿吨的原油。
页岩油通常被喻为“人造石油”,其储量远超过石油,从长远看具有作为替代能源的巨大潜力。近年来埃克森美孚、壳牌和道达尔等跨国石油公司相继开展了油页岩开发利用方面的研究。据报道,美国当前的页岩油产量达到3000万吨/年,预计到2035年产量将达到1亿~1.5亿吨。
页岩气是一种重要的非常规天然气资源,由于开采技术取得突破,近年来产量大幅上升。据美国能源信息署(EIA)统计,2009年美国页岩气产量达到680亿立方米,占美国天然气总产量的10%;预计到2020年产量将达到1274亿立方米,占比将增至20%。我国的页岩气储量居全球第一位,预计2015年新增页岩气探明储量有望达到6000亿立方米,届时我国页岩气的规模化生产有望全面启动。
世界原油质量将继续趋于劣质化、重质化。目前全球剩余可采石油资源中70%以上为重质资源,低硫和轻质原油产量将不断减少。世界原油平均API度将由2009年的33.3下降到2030年的32.9。平均硫含量将由2009年的1.11%提高到2030年的1.22%。轻质原油成为越来越稀缺和昂贵的资源。许多业内权威机构认为,易开采常规石油的时代即将结束。加拿大、美国等国纷纷投入超重油、油砂的开采,甚至如沙特、科威特等产油大国也加入了重质原油开发的大潮。我国石油资源大多是低硫石油,但资源短缺,而进口的大多是高硫、含硫、重质原油。未来20年~25年,我国平均每年可新增原油可采储量1.8亿~2亿吨,但品质下降,低渗、超稠油比例加大。2010年,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两大集团的高硫原油加工比例达到35%左右。
随着原油重质化、劣质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尤其是委内瑞拉超重油、加拿大油砂沥青等重油资源的可采储量和产量逐步上升,炼油加工难度增大。重油加工深度、反应苛刻度也必然相应要加以提高。
在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的大形势下,对生产过程的低碳节能和石油产品的清洁环保质量要求日趋严格。总体来看,车用燃料的质量趋势是向高性能和清洁化方向发展。汽油要求低硫、低烯烃、低芳烃、低苯和低蒸汽压。柴油要求低硫、低芳(主要是稠环芳烃)、低密度和高十六烷值。美国目前在执行中的清洁汽油的标准是硫含量小于30ppm,欧洲标准是硫含量小于10ppm。美国和欧洲的清洁柴油标准硫含量分别小于15ppm和小于10ppm。我国正在执行的国3汽柴油标准的硫含量分别小于150ppm和300ppm,北京、上海、广州等少数大城市已率先实施相当于欧4的车用汽柴油地方标准,硫含量均降至50ppm。预计到2014年,全国范围内的车用汽柴油要全部升级到国4标准,部分重点城市还将达到国5标准。
据预测,到2015年底全球消费的汽油中硫含量小于50ppm的低硫汽油比例将由2010年的64%上升至84%,硫含量小于50ppm的低硫柴油比例将由2010年的52%上升至63%。为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美国和欧洲正在制定低碳燃料标准,清洁燃料的低碳化将成为新的发展趋势。
世界各国对炼油生产过程中“三废”排放、二氧化碳排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据国际能源机构(IEA)统计,2009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居世界第一位,其次是美国。前10名国家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已占世界总排放量的65%。为应对气候变化,我国确立了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的目标,并将其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作为高能耗、高排放的炼油行业,实施节能减排,加强环境保护,实现企业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已成为履行社会责任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