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霞霞 周 宇 乔 华 张小平
(1.陕西省延安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延安 716000;2.陕西省延川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延川 717200)
随着规模化养猪产业的不断兴起,养猪业所承受的疫情风险也在不断加剧。猪瘟作为一种重大动物疫病,其危害性十分严重,直接危及到生猪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2006年,延安市应用正向间接血凝试验(IHA)开始检测猪瘟免疫抗体,旨在评价免疫工作质量。但因防疫人员免疫技术操作不规范,猪瘟抗体水平检测结果普遍较低,难以起到有效的保护作用。为了提高生猪抵抗猪瘟疫情的侵袭,切实增强生猪抗病能力,延安市在全面开展抽样检测的同时,逐步规范猪瘟免疫操作技术。
2008年,在全市13个县(区)的136个乡镇,随机采集了306个养猪场(户)饲养的417头(份)猪血清,经实验室检测,猪瘟免疫抗体合格率(≥25)春、秋两季分别为75.12%和79.8%。其中,规模化养猪场抗体合格率分别为76.57%和76.39%(详见表1、表2)。
从检测结果来看,仍有25%左右的生猪未产生猪瘟抗体或抗体水平低(≤25),起不到免疫保护作用,无法抵御猪瘟疫情侵袭。
注射猪瘟疫苗后,生猪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免疫副反应,因个体差异,临床表现不一。个别防疫人员为了避免免疫副反应的发生,有意减少注苗剂量,导致抗体水平低。
表现在稀释液比例和注射剂量掌握不准,过多或过少;所选用的针头短、粗,或打飞针,致疫苗从针孔溢出;注射部位消毒后残留的药液未擦拭干净,随注射时与疫苗掺杂在一起;保定方式不正确,生猪应激反应明显;选择在阳光直射的中午接种疫苗,致疫苗效价降低。
疫苗在储藏、运输、保管等环节出现反复冻融或长期暴露在自然环境下;稀释好的疫苗超过有效期且仍然继续使用;疫苗虽然在冷藏包内保存、运输,且不放置冰袋(包),也不采取任何保护措施。
注射疫苗前后个别养猪场(户)在饲料及饮水中仍然添加抗生素;出现免疫副反应后用抗生素类药物对症治疗。这些因素均可导致免疫抗体水平下降。规模化养猪场猪瘟免疫抗体水平较散养户低,主要在于生猪长期生活在猪棚内,运动量小,体质较差,对外界环境抵抗力弱,在免疫抗体产生的过程中,易受各种因素的干扰。同时在注射疫苗的过程中,猪群受到惊吓后,免疫功能下降,极易引发免疫失败或抗体水平不合格。
针对制约抗体水平低的不利因素,我们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从疫苗管理使用、免疫技术操作、副反应应激处置等方面入手,纠正以往猪瘟免疫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制定了猪瘟规范化免疫技术方案,强化了对防疫人员培训力度。
建立了疫苗出入库、发放使用登记制度,明确了管理责任;严格按照生物药品管理制度储藏、运输、保管、使用疫苗,切实保护疫苗有效效价;超过有效期的疫苗不得继续使用;杜绝在常温状态下保存、运输疫苗。
稀释配置、使用疫苗应要准确,不得随意加大或减少稀释液的比例及疫苗剂量;稀释好的疫苗尽快用完,不能过夜后再用。注射器具使用前、后清洗干净,严格消毒;选用12#针头,在早、晚气温凉爽时接种,做到一畜一针,严禁打飞针;注射部位消毒后再用棉球擦拭干净残留的消毒液,起针前用手按住针孔,防止药液从针孔中溢出。
在防疫机构的督促下,各规模猪场结合本地区猪瘟流行规律、猪群既往病史、品种、结构、日龄、母源抗体水平等因素,均制定了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在防疫人员的监督下实施。
表1 2008~2011年春季猪瘟免疫抗体检测情况 单位:头(份)、%
表2 2008~2011年秋季猪瘟免疫抗体检测情况 单位:头(份)、%
抗生素对B淋巴细胞的增殖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影响机体的免疫应答反应,在注苗前后不得使用,出现免疫副反应也不得用于对症治疗;猪瘟免疫副反应持续时间一般为3 d,若反应强烈,可选用肾上腺素进行脱敏处理;注苗前后在饲料及饮水中加入电解多维,缓解应激反应的发生。
猪瘟免疫结束后,防疫人员根据每头猪的耳标号建立免疫档案,并将免疫资料输入电脑,进行信息化管理。
猪瘟规范化免疫技术实施后,通过在全市范围内随机抽样检测,抗体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据2010年统计:当年全市共检测猪瘟血清466头(份),合格率春、秋两季分别达到87.77%和86.92%,较2008年分别提高了12.65、7.11个百分点。其中,检测规模猪场血清207头(份),抗体合格率春、秋两季分别达到89.22%和89.52%,分别比2008年提高了12.65、13.13个百分点,增幅较明显,主要是猪场严格按照技术操作规范,开展程序化免疫,抗体总体水平高。2011年,猪瘟抗体检测水平达到了90%以上。其中,规模场达到了94%以上。猪瘟规范化免疫取得的成效,对于全市动物免疫工作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全市连续5年未发生一起重大动物疫情,也没有出现大量生猪死亡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