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闽台民间木版年画

2012-08-25 05:50许宪生
闽台文化研究 2012年2期
关键词:闽台木版漳州

许宪生

(作者系漳州城市职业学院教授)

明末清初,闽台民俗文化交流活跃,大批的闽南人移居台湾,闽南民间木版年画作为与民俗生活、宗教信仰紧密相联的商品,也随之影响并大量传入台湾,广泛的与台湾民众的生活、文化和情感融合为一体,并由此编织成一张剪不断的闽台民俗文化特征的互动网。闽台木版年画以其凸显的地域色彩和独特的民间艺术特色引人注目,其形式丰富多彩,风格别具特色,是我国民间年画艺术宝库中一份足使后人珍惜的文化遗产。近年来,随着海峡两岸民间艺术交流的热潮兴起,闽台民间美术的研究与传承显得越来越重要。目前对闽台民间美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传承与保护上,并已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对其艺术风格的介绍分析,大多着重于表面特征的描述,而在中原文化历史发展大背景下风格形成的研究论及较少。本文试以清代闽台民间木版年画的历史源流、文化渊源、传承关系等角度入手,分析探讨闽台木版年画风格形成及流变。

一、闽台木版年画的起源

福建漳州、泉州民间木版年画业始于宋代,兴于明永乐年间,其鼎盛期贯穿于整个清代。据史料记载,北宋灭亡后,大量年画艺人或随宋室南迁中原各地,逐渐形成年画两大发展区域,南方以浙江、杭州为中心,逐渐向福建、广东沿海一带发展。闽南地区自唐朝后经济的迅速发展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木版年画艺术自然很快的扎根于闽南民众生活的沃土之中并得到了发展。另一方面,宋代时期,福建的刻版印刷作坊就很发达,史称:宋刻书之盛,首推闽中。 同时期民间雕版印刷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民间木版年画的广泛传播奠定了坚实基础。形成了以描写和反映世俗民风为主的显著特征,成为闽南民众喜闻乐见的一门独立的民间艺术形式。清代是我国木版年画的鼎盛时期,各地木版年画创作风格各异。福建漳州、泉州以其年画作坊多、规模大、销量数量多、年画样式多而著称。时至清末民初时期,泉州年画作坊仍达二十家之多,有三兴、重美、道兴、福记等,大都集中于道口街一带。漳州年画作坊仍有十二家之多,分布在旧桥、台湾路、香港路、联仔街等街市,其中以历史悠久的 “颜锦堂”年画作坊最为出名。闽南木版年画不仅在福建、广东潮汕地区成为畅销商品,而且还大量销往台湾地区以及东南亚各国,据资料考证,每次台商来泉、漳购买年画,都以数百刀计算成交,若是门画则以 “对”计算,成交额都在数千对以上。[1]可见当时木版年画市场的繁荣已非同一般。清时期的闽南木版年画艺术日臻成熟,年画业日益繁荣兴旺。主要表现在2个方面:一是题材与形式逐渐丰富,印刷技艺不断提高,年画风格逐步定型;二是年画需求量大增,从事年画作坊增多,年画商品大量销往海内外。闽南木版年画业的鼎盛兴旺,根基于历史的中原文化和深厚的人文积淀之外,还与闽南所处的优越自然环境、经济环境与社会环境有关:自唐宋以后的泉州港、明中叶的漳州月港和清代的厦门港相继兴起,客观上推动了外贸、经济、文化、商业、手工业的繁荣,也促进了包括木版年画在内的民间美术的发展。中原的灿烂文化在这里积淀、并由此广泛向外传播、变异。

清代闽南木版年画的繁荣与在台湾的广泛传播,进一步为清末台湾木版年画的发展与风格形成奠定了基础。史料清晰说明,两岸文化关系与文化创意产业的流通,在移民时期,主要表现为大陆文化向台湾传播和大陆向台地的单向流通。清代以后大量的福建闽人入台,自然形成了台湾与闽南在方言、民俗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的相似。相通的语言、相似的民俗习惯和相同的宗教信仰,属于汉文化的闽南木版年画,一经传入台湾,便为民众所接受并得到传播。清代台湾年画作坊大多在台南市,集中于赤莰楼附近的新美街上,古称 “米”街。年画商品自制自售。其赖以生存并迅速发展的条件,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闽台文化历史渊源存在着共同的审美情趣,这种情趣是海峡两岸民众审美心理的历史积淀和相互融合的结果。二是民间木版年画作为一种与习俗形式相依存的商品,表达了人们的喜悦和祈盼来年风调雨顺的美好愿望,年画已成为台湾民众对乡土故国深情的一种寄托。

二、闽台木版年画的题材与形式

泉州、漳州是我国著名文化古城,历史十分悠久。是同时期全国民间木版年画画样最多的产地之一。经过历代名不经传的民间艺人的创造,在繁多的民俗活动中,不断丰富其年画表现的内容和体裁形式。泉州是对外航运之大港口,民俗活动相当丰富,据 《闽书》记载:“泉中上元后数日,大赛神像,装扮故事,盛饰珠宝,钟鼓震鸣,一同若狂”,[2]足见当时民俗活动的热闹景象。另外,泉、漳民间几乎月月有挂灯笼的风俗,尤以年画装饰的纸灯最多,这种风俗活动,百姓按月份时节张挂,以显民俗时节的气氛。故其木版年画创作,就十分注重表现具有文化内涵的各种民俗活动。漳州年画业在清代形成兴旺局面,以颜氏家族为代表的漳州木版年画,清末时画样有一百五十多种画样。木版年画以反映社会生活,点缀节日、祈福消灾,纳福驱邪的富有地域色彩的民间美术形式,在民众的逢年度节、祝寿欢庆、添丁进财、新婚志喜、屋宇室内装饰以及宗教活动中,无所不贴,深受闽南民众的厚爱。

泉州、漳州年画从其功能来看,大致可分为四大类:一是以门神为主的神灵佛道题材。包括武神、文神、福神、幼神等类型。二是以表现民俗风情为主的中堂画年画题材。包括戏曲人物、神话传说、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等内容。三是喜庆吉祥为主的装饰年画题材。包括以福寿平安、保生大帝、添丁进财为主的年画、用于装饰花灯的图样,以及过节张贴窗门的福禄寿喜、春牛图等。四是以祭祀为主的宗教活动题材。主要表现专门用于敬天、驱灾、保平安的纸马图样和专供寺庙贴的门画以及冥纸、签诗等图案。从现有的画册和资料看,漳州木版年画的题材和品种要比泉州年画丰富些。除了与泉州相同的门神、中堂画、年画、灯画、连环画、纸马、门画外,还有门顶画、装饰画、装饰花样、刻纸、挂钱、缸画等。另有一种专供寺庙贴的门画,内容多是表现飞禽走兽、麒麟献瑞、博古图案等。闽南木版年画的体裁形式则是根据适用的地方、场所、尺寸等条件而定,如:大门贴门神、门顶画,大厅贴中堂画,屋宇贴连环画、装饰画、年画,米缸、箱柜上贴 “斗方”, 灶台贴灶君爷画等,显示了民间艺人在地方民俗文化中创造出的形式美。

与漳州、泉州年画相比,台湾的年画种类并不多,大致可分为门神、年画、功德纸、挂钱、刻纸马等几种。门神有神荼、秦琼、敬德、加冠进禄等;门顶画狮头、八卦咒,年画有鸿门宴、徐母骂曹、八仙庆寿、天官赐福等;功德纸有七娘夫人、云龙等;刻纸有状元游街、乘马而来等。纸马则是适应闽台民俗刻印的内容,如有妈祖、保生大帝、太极图等,都是泉州和漳州商人贩卖过去的。[3]还有一些表吉祥内容的镂空雕刻小画,专供装神坛或糊灯之用。由于闽台人们的语言和衣食住行惊人的相似,在祖先祭祀、民间信仰、婚丧礼仪、节日风俗上的完全相同,使得闽、台木版年画的实用功能、审美趣味或艺术特点有许多相似之处。既在神秘的民间绘画与宗教色彩中,蕴含着中原文化的天人关系的哲理,又反映了封建社会的道德伦理观念和闽台百姓崇拜观音、妈祖、神像的信仰,在将年画内容推向 “善”与 “美”合二而一之理想境界的同时,为我们展开了一幅幅优美、生动的海峡两岸黎民百姓的生活画卷。值得我们关注的是,由于随着岁月的流逝,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地域文化发生的变化,台湾年画虽然还保留着闽南年画表现的题材内容和形式,但又有了新的发展, 据台湾画家介绍:年画 “年年有余”就有新的图案,有 “福”字的年画,还有水仙、牡丹等花朵的衬托,变化多端。其年画已显示出与闽南年画表现的题材有不同的形式和新意。

三、闽台木版年画的艺术特色与风格

明清时期各地区相对封闭,技艺上缺少交流。因此形成了区域内年画造型、色彩的程式化。各地民间木版年画在题材,取舍上大体相同。但由于各地民俗文化的差异,人们的审美观与性格气质的不同,加之制作的程序有别,故使各地生产木版年画的风格各异。南方与北方的画面风格就有明显的不同,而同是北方或同是南方的画面风格又有各自的特色。如河北武强、河南朱仙镇、陕西凤翔等地年画,虽然都是流传在黄河流域,但在造型和用色上各有其特色,属于豪放古朴的北方风格。苏州桃花坞是以表现细微、优美和精巧见长的江南风格。四川绵竹是以用色、造型强烈而华丽显示出其天真、质朴的西南风格。山东潍坊是以造型夸张又不失稳重与大方粗犷的风格;杨柳青则是以线条秀丽、色彩鲜艳且刻印精致取胜的秀美风格。漳州、泉州地处福建南部,背山面海,历史上中原百姓因战乱多次南迁,伴随着移民和军队入闽,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及风俗习惯也随之传入。因此,由中原传入的民间年画在闽南地域迅速得到了繁衍、繁荣和向外辐射传播。受其本土文化、历史政治变迁,社会民俗信仰和民间审美习俗等影响,历代闽南民间艺人们在学习、临摹由中原传入的民间年画中,传承民族民间绘画技艺,以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审美眼光,逐步演变形成了有别于其它地域的既有北方年画的粗犷雄沉,江南年画的秀美雅丽,又兼闽南本土古朴神秘的东南沿海年画风格。闽南年画风格的演化既与传统文化密不可分,又与地方民俗、审美情趣休戚与共。

漳州、泉州年画鲜明的民间绘画风格与福建元明书籍版画有继承关系。在印刷过程中,多色套版的对位,均以艺人的印制经验完成。泉州年画制作基本上是采用水印及多版套色技法。漳州年画则是采用水印、粉印相结合的多版套色技法。漳州、泉州年画最突出的特点则是在红色纸上套印的形式美。先在朱红、大红色纸上套印黄、绿二色,或加粉红作脸,或加份蓝染衣。而后印制黑线。所以,年画的墨线特别清晰分明,且有底色、木味,给人一种舒适和富丽堂皇、韵味十足的感觉,且红色象征吉祥又给节日增添喜气。这种表现手法,是民间艺人的审美习惯和年画样图的流传以及地方民俗文化生活影响的结果。与泉州年画相比,漳州年画在有色底版上套印的形式更多,除了大红、朱红纸外,还有在淡红、黑为底色的印制套色年画。大红纸用来印 “文神” 及一般 “门画”、“门顶画”;朱红纸用来印 “武神”;以本色纸印 “幼神”;黑色纸多用来印制冥事活动所需的各种画面。[4]这种水性和半粉质相结合的颜料印在有底色的闽西纸上,使画面苍厚中含清润,淋漓间现遒劲,另外,福建闽南因产银硃,故尔泉州、漳州年画,常用银硃做底色。[5]画面更显金碧灿烂,在同时期全国的木版年画中,这种工艺制法可谓绝无仅有而显全国年画的最大特色。漳州、泉州年画根植于中原传统,在闽南文化环境的演变过程中,以其独特的传统工艺,逐渐确立了其艺术特色和年画风格:构图饱满,完整富丽,装饰性极强。造型夸张,讲究拙趣、古朴,追求平面的美感及装饰效果。线条曲中求畅、圆转多姿、互相贯气,粗细变化较大,具有较强的韵律感和节奏感。色彩鲜艳厚重、绚丽丰富,画面肌理苍劲斑驳。体现了闽南乡土气息的民间风味和文化传统风格,并一直延续于明清两朝。

台湾木版年画与闽南年画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在保留闽南年画风格的同时,红色纸上套印的年画已不多见,表现出台湾年画自身的特点。据考,台湾最初的年画是由泉州人王墙带来福建泉州的门神和年画作为画样加以刻印的。[6]其年画套色皆以水印多版套色为主。也揉进了漳州年画的画样、风格和技法。从台湾木板年画中我们也看到,虽然有些画样是闽南木板年画的重刻本,如鸿门宴、徐母骂曹、保生大帝、狮头等,但在翻版刻制、套印的同时,年画的造型、图案和色彩有所变化,有所丰富。翻阅台湾年画的资料,便可清晰地看到这一点。仅从漳州年画 “狮头衔剑”和台湾年画 “狮头”比较为例。就可得到证明。“狮头衔剑”与 “狮头”在构图、造型结构上极为相似,狮子张嘴露牙衔着宝剑,两眼睛炯炯有神,拟人化的造型,大有叱咤风云之势。年画 “狮头”狮头在眉心八卦图上,标有台湾年画作坊 “隆发”字样,在色彩和细节上有明显差别。漳州“狮头衔剑”的传统祥云图案装饰、底色则为朱红,粉印浅红、浅黄,点辍蓝,画面呈现红色暖调。台湾 “狮头”则以蓝色为主调的画面,以大红、淡黄为点辍局部。表达了台湾艺人受地域文化影响的审美思想,具有海洋文化张扬性较强和多元文化的特点。此外,尽管台湾木版年画作品的花样不多,有些题材内容在其它年画产地中却很少见。[7]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闽南年画特有的在红底套印风格的画面在台湾年画中也鲜有看到,转而换之的是多种形式的画面。如中黄底套印的“七娘夫人”、纸本色套印的 “保生大帝”等。由此可见,台湾年画的花样、形式、套印技法已逐渐表现出其艺术特点,台湾年画的创作是以替代的方式完成的,风格演变形式极善 “拿来”和改造。而闽南年画的风格演变则为扩展型,其样式一旦创造出来,就作为一种固定的蓝本世代相传并不断丰富其种类。

漳州、泉州、台湾木版年画比较:

四、闽台木版年画的衰落与前景

闽台木版年画与全国各地年画一样,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也经历了发展、兴盛与衰落的过程。闽南木版年画在明清八百年的历史长河中,年画业沿袭了一套约定俗成的传统经营模式,传承传统民族民间文化,形成了其独特的制作技艺与年画风格,台湾木版年画在其从闽南传入到发展、兴盛的二百多年间,传承闽南年画制作技艺,融入多元文化及地方审美情趣,也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台湾木版年画。依靠师徒传授、父子传承的民间传承模式,决定了闽台木版年画在其发展过程中,不同时期的地方性民间审美心理对其木版年画面貌的影响,从而产生年画的风格流变,这也是以中原文化为依托的闽南民间木版年画艺术的典型特征。民国初年,闽台木版年画在维持了一段短暂的繁荣后,由于清末民初彩色月份版年画、民国时郑曼陀擦笔水彩月份牌年画的出现,以及西方各种制版技术普及和印刷机的传入,闽南木版年画开始走向衰落,其大多数木版年画作坊先后在抗日战争期间破产。从调查的情况来看,由于时代的变革、以及经历了 “文化大革命”的浩劫、现代经济和多元文化对民俗活动的冲击,传统的闽南木版年画至今已属凤毛麟角,面临断代失传的危险。目前,漳州木版年画在颜氏家族后人的悉心保护下,至今仍存有数百块明清年代的年画雕版和数千块字版。泉州木版年画的雕版则在内地已失传和灭迹。值得庆幸的是,在隔海的台湾,至今还幸存在着少数传统年画工艺的传人,保存着许多在漳、泉已经失传的珍贵的年画与刻版文物,这为两岸民间美术包括木版年画的研究提供了极好的参照。

随着国家经济的腾飞及对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近年来,闽台木版年画珍贵的文化价值已进一步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政府文化部门的关注,如何建立民间木版年画的保护机制,对传承、研究和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闽南木版年画,则越发显得重要。许多国内研究机构以及台湾、香港、新加波等地艺术博物馆、书画出版商曾多次来漳要求购买民间木版年画,漳州木版年画作为优秀的传统民间绘画风格和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其保护性的开发与产业的销路前景是可慰的。我们应该利用现代影像、录音和数字化手段将漳州木版年画传承人的工艺印制过程、泉州木版年画资料,台湾现有的木版年画工艺和民俗活动等资源,编辑影视闽台木版年画史,或制作成音像制品、多媒体制品,或与其结合实物展示。既可供百姓欣赏珍贵的年画作品、了解两岸民间年画渊源及艺术特色与风格,又可为专家学者研究民俗学、闽南风情、戏曲等提供形象资料。以新的传承模式来对这传统的民间美术进行保护和开发,这是闽台民间木版年画再现活力的努力方向。

结 语

综上所述,闽台年画艺术起源于中原,传播到福建闽南,再由闽南传播到台湾。闽南年画艺术的特点是不断从民间艺术中吸取养分,传承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和内涵,从而使其风格有较强的程式化特征。而作为闽南文化延伸的台湾年画,由内地化逐渐成为本土化的衍变过程中,市俗精神的进入与多元文化的特点是本土文化审美情趣的艺术特征,是 “改造”拿来艺术之根本,也是台湾历史文化环境因素所然。闽台年画艺术发展的特点是以漳州、泉州向台湾外输为主流,并以相互交流,融合的表现为基础。闽台年画的发展,根植于传统的艺术沃土,无处不烙上中华文化之印记,在闽台年画风格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演化进程中,年画艺术与闽南的经济文化、民风民俗相互影响、相互融合,逐渐的显示出其区域性民俗文化与年画风格,极大的丰富了我国传统木版年画的艺术宝库。它所表现出的闽台民俗风情、文化内涵与艺术风格,具有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民俗文化价值。我们相信,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落到实处,并长期持续深入下去,传承民族的记忆,使优秀传统艺术能够世代相传,对血脉相连的炎黄子孙来说,将永远是一笔可贵的精神财富。

[1][4]林育培:《漳州民间木版年画初探》,《漳州职业大学学报》2003年第二期,第44、45页。

[2][6]薄松年:《中国年画艺术史》,湖南美术出版社2008年版,第 208、209页

[3][7]王树村:《中国年画发展史》,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版,第 367、208 页

[5]中国美术全集编辑委员会编:《中国美术全集》,22卷·绘画篇·民间年画,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第28页。

猜你喜欢
闽台木版漳州
买鱼
“大美民间 匠心风韵”
———山西木版年画展在山西美术馆成功举办
本刊“闽台文化研究”入选华东地区期刊“优秀栏目”
潘维廉漳州行 有种“老朋友”的感觉
闽台巾帼馆武夷“茶博会”惊艳亮相
木栅铁观音 百年闽台缘
福建漳州面煎粿
侯琪版画作品选
陈秀容 牵手姐妹 馨润闽台
绛州木版年画:追忆民俗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