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红雁 李艳丽
河南省工人温泉疗养院康复科,河南汝州 467500
烧伤主要指火焰、电力、热液及化学物品烧伤等引起的皮肤、粘膜、甚至深部组织的损害[1]。其中皮肤热力烧伤(如火焰、开水等)最为多见。深度烧伤是烧伤较为严重的一个程度,主要表现为皮肤水疱、皮肤变白、变黑,神经末梢损坏等,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生活和工作,降低患者生活质量,治疗后容易引发感染和其他并发症,并对患者心理造成阴影。该院对2008年10月—2011年10月深度烧伤病人应用康复护理干预效果,并且采用传统护理方法做为对照,现报道如下。
79例患者均为该院深度烧伤患者,A组34例患者,男24例,女10例,年龄17~49岁,II度烧伤24例,III度烧伤10例,受伤部位主要在手部、手臂、腿部等。受伤原因有火焰烧伤19例,化学烧伤8例,热液烧伤7名;B组45例患者,男 27例,女性 18例,年龄15~51岁,Ⅱ度烧伤32名,Ⅲ度烧伤13例,受伤部位与A组相似,主要在手部、手臂、腿部等。受伤原因为火焰烧伤29例,化学烧伤10例,热液烧伤6例。则A、B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受伤原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A、B组患者受伤程度和原因分析[n(%)]
随机选择该院深度烧伤患者79例为研究对象,分成A、B组,A组34名患者为对照组,行传统护理方法进行医治;B组45名患者为治疗组,制定专门的、系统的的康复护理干预方法医治。将A、B组患者治疗后住院时间、创面愈合效果、并发症概率、患者恢复效果、有效率和患者满意度进行对比研究。
A组对照组护理方法:行传统护理方法医治。对患者进行局部或全身治疗,治疗后,安排患者住院观察[2],护士定时给患者换药,帮助患者进食、擦拭身体等,帮助患者定时活动,变换姿势,防止身体某些部位因长时间挤压而导致肌肉萎缩。患者有不良反应出现时,及时与主治医生沟通,进行处理。
B组治疗组护理方法:行康复护理干预方法医治。①心理护理。烧伤不仅对患者产生身体损伤,还严重损害到患者的心理健康[3]。护士应重点对患者心理进行安慰和指导,护士应多给予患者安慰,同时,告知亲友对患者进行宽慰和鼓励,帮助患者树立正确、乐观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对日后生活和工作充满信心。②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康复护理培训。使患者和家属对疾病发展过程以及护理过程有一定了解,使患者在接受护理时,能够有一定熟悉感,从而提高护理效率。③康复护理。密切监测患者脉搏、血压、呼吸等,做好监测总结,在患者接诊时开始,每隔8h总结1次,计算出胶体、晶体及水分的输入量,包括口服液入量。④术后护理计划。主治医师和护士联合制定一份康复护理指导,以书面的形式交与病人,嘱咐病人按照指导进行康复训练和护理,从而达到更好的恢复效果。
该院利用显效、有效、无效标准对A、B组患者疗效进行评定。显效:患者创面恢复较好,并发症概率<5%,患者满意度>90%;有效:患者创面有一定程度恢复,并发症概率<10%,患者满意度>75%;无效:患者创面无明显改善,并发症概率>10%,患者满意度<70%。
全部采用SPSS14.0统计学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计数资料对比采用χ2检验。
该院对79例患者进行为期10~15个月跟踪随访,患者恢复良好,疗效不佳患者经第2次治疗,恢复较好。经治疗,A组34名患者,住院时间为28~35d,评定为显效16例,有效14例,无效4例,有效率为88.2%,患者感染2例,休克1例,呼吸衰竭2例,并发症概率为14.7%;B组45例患者,住院时间为17~24d,评定为显效36例,有效7例,无效2例,有效率为95.6%,患者感染1例,休克1例,并发症概率为4.4%。A、B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A、B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s),n(%)]
表2 A、B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s),n(%)]
组别例数住院时间(d)有效率(%) 并发症概率(%)A组B组P 3 4 4 5-3 0.5±2.1 2 1.5±3.8<0.0 5 3 0(8 8.2)4 3(9 5.6)<0.0 5 4(1 1.8)2(4.4)<0.0 5
据统计,每年因意外伤害的死亡人数,烧伤仅次于交通事故[4],排在第二位,而且在交通事故伤害中也有大量伤员合并烧伤。中国烧伤年发病率约为1.5%~2.0%,即每年约有2000万人遭受不同程度烧伤,其中约5%的烧伤病人需要住院治疗。烧伤对健康的危害既包括生理上的,也包括心理上的。深度烧伤是严重的烧伤,简单处理过后要及时送到医院做专业的治疗,由医生对伤口进行清洗、消毒、包扎,以便有效地避免感染,去除坏死组织,使愈合后皮肤上的疤痕变得更小。烧伤创面刚愈合时,仍会有少量分泌物和药痂,细菌容易快速繁殖,加上表皮薄嫩,结构和功能都不完善,容易发生感染、破溃。在此期间,可使用中性清洁剂进行清洗,清洗后使用抗疤痕药物等治疗。
该院采用康复护理干预方法对深度烧伤患者进行治疗,并以传统护理方法进行对比[5],疗效较好,患者创面愈合较好,并发症概率低,有效率为95.6%,患者恢复较好,满意度高,值得临床广泛推广使用。
[1] HolavanahalliRK,HelmPA,ParryIS,etal.Selectpracticesinmanagementandrehabilitationofburns:asurveyreport[J].JBurnCareRes.2011,32(2):210-223.
[2] 刘耿,王永贤,邹芥.新型强脉冲光对面部皮肤美白作用的研究[J].中国美容医学,2009,18(4):517-519.
[3] 王晓风,刘小龙.护理干预对烧伤患者心理应激反应的影响[J].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2008,3(2):227-228.
[4] 林鸣芳,赵艳玲.恶性肿瘤患者健康教育的需求特征及存在问题[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8,25(8B):39-40.
[5] 许金英.压力疗法治疗烧伤后瘢痕增生的护理[J].海南医学,2008,19(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