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思佳
(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 吉林 长春 130117)
近几年,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简称“新课改”)逐步在我国各地展开实施。伴随而起的有关影响新课改课程实施因素的问题也引起了一些研究者的注意。作为教育工作和课程实施的直接承担者,教师在整个课程改革和实施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宏观的课改政策和课程实施纲领需要教师这个环节加以细化,通过具体而微的展示纳入到教学整体中去实施,并最终成为考虑到每一个学生个体的行之有效的具体知识体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好比一台玉米粉碎机器,在将大颗粒的玉米进行粉末状的细化粉碎之后,通过蓬头分流成不同的方向,给予接受者多元需求的信息。
一般而言,课程的决策实施与三个方面因素密切相关:课程决策者、教育学者和来自教育实践中的教师。三者的分工各不相同,具有明显区隔性。课程决策者多从政治意义上看待课程实施,制定战略方针性的课程实施计划,他们认识到并强调其重要性,却很少顾及到实际运作中可能遇到的困难与问题。教育学者是提供建议和信息的指导者,他们分析各种方案与措施,总结得失,解释失误,却对实施中的特殊要求了解最少也最没有兴趣。教师是课程实施最直接的承担者,不仅课程实施与他们的切身利益相关,而且他们对实施中的问题最有发言权。由此可以看出,作为课程实施上层系统中的课程决策者和教育学者几乎处于一种统领全局、高屋建瓴的地位对整个课程实施的过程给予理论和纲领性的决策和指导,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整体观是不完全的,至少在实践过程中,位于课程实施上层系统的决策和指导多关注课程实施之前的理论建构,却对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教育下层工作者的问题反馈重视不够,导致课程实施计划往往具有理想化的前瞻意识,却对计划实施过程中各方相关因素的控制和管理缺乏切实有效的机制保障。同时,作为课程实施最终受益的学生而言,其长期被动缺席则无疑影响了课程实施的整体性以及多元主体的参与程度,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欠缺理性和非完整性的思路。因此,建立一种相关因素全面介入的基于课程实施的教育系统中的良好对话和沟通则机制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所在。
基于此,笔者提出“课程实施中的三重双向反馈/沟通系统”这个概念。这种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具体而微的,它针对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与之相关的课程实施上层决策者、课程实施者、课程接受者三主体出发,通过有序建立三者之间的双向反馈系统,即课程实施上层决策者和课程实施者之间的双向反馈、课程实施者和课程接受者之间的双向反馈以及课程实施上层决策者和课程接受者之间的双向反馈(如图1所示),来构建一个相对完整的课程实施沟通过程和管理机制。
图1 三重双向反馈/沟通系统
良性的沟通是信息得以在各主体间顺畅到达的保证,这种信息的流动是建立在及时性和互逆性基础之上的。教育系统是一个庞大的多主体的信息流动系统,良好的信息互通和传达是保持这个系统正常有效运行的前提和保障。在这个沟通系统中,教师的重要性非但没有被削弱,反而大大增强了。教师不再只是课程实施上层决策者权威底下的普通参与者,而是被提升到可以与之进行双向沟通的平等地位。这种平等地位建立在课程实施的具体框架里面,通过系统中任意两个元素的双向沟通,使系统中任意两者之间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被看做是平等关系,做到平等的沟通,并最终通过完善和使系统达到平衡,从而使课程实施获得最佳效果。
在这里,教师作为“上通下达”的桥梁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在课程实施中应该具备的态度和能力成为衡量这种桥梁作用能否起作用的关键标准。三重双向反馈机制的优越性在于,教师可以在任意阶段——课程实施计划前、中、后——对课程实施计划中遇到的问题同上层系统进行必要的沟通,以确保沟通在课程实施的每一个环节和全过程中的及时性和推动力。同时,教师的态度和能力对于学生能否获得预定的知识传递也起到关键作用,这个过程不仅需要教师通过将“大颗玉米”进行“粉碎”并有针对的进行“有方向性的播散”,同时借助双向反馈系统,学生也可以同教师在具体教学工作方向、方法上进行沟通从而提供新的解决思路,并促进课程实施的顺利进行。
以往的经验告诉我们,要想使处于教育最底层的接受者同上层决策者建立联系是不可能的。然而,双向沟通系统则完全超越了这个界定,它帮助学生直接同课程决策者建立联系,借助这种“直通云霄”的互动沟通,课程决策者无需“微服”便可实现“私访”,从教育的最终目的终端那里获取未经加工的最真实的“第一手资料”,并通过个案收集整理,形成系统分类的抽象整合,最终为课程实施的进程和方向性调整提供有力的参考。
当然,除了这种直接沟通以外,课程决策者也可以像以往那样通过教师获取间接“民情”表达。这种间接沟通的优势在于,所有的问题和信息都经过较高程度的整合,具备一定系统性和典型性,对于重点问题的厘清以及快速解决大有裨益。但是,这种沟通也不可避免的存在客观地忽视某些细节以及同教师主观能力关联度较高的局限。但令人欣喜的是,这些弊端恰好可以在直接沟通中得到弥补,直接沟通和间接沟通各司其职,互为补充,共同致力于双向沟通系统中各要素的制约和平衡。
当然,这种反馈/沟通系统的建立除了要有系统内部相关因素的参与,其实现的渠道和路径则需要依赖一定的外部条件,如互联网技术、沟通操作平台以及透明、公正的第三方监管系统等,以保证系统得以有效地和高速地运行。
总之,教育工作归根结底是人的问题,课程实施最终的目的是使人得到全面发展,为社会输送有用人才。离开了任何一个参与因素,课程实施都将是不完整的,所以有必要在全面考虑积极参与者的基础上形成一套完整且有效的沟通机制,以保证课程实施的畅通运行。很显然,决策制定者,教师,学生,三者缺一不可,唯有三者达到一种平衡关系,整个课程实施方能达到平衡。
[1]曹霞.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分析[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1,107-108.
[2]谢利民,杨喜凤.透析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OL].http://www.pep.com.cn/kcs/kcyj/kcll/kcsj/201008/t20100824_707613.htm.